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不但是考验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考验家长。很多家长都是负担较重,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有时候关于文言的知识也不能系统的掌握。前面的文章中从文字的起源、形体演变,造字规律以及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各方面条分缕析,简述了文字基础知识,语言简述了词汇的内容,文言用词法在文言中难度很大,名词作状语的已经进行分析和论述,下面针对文言用词法中的名词作动词进行专项论述。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文言用词法名词作动词)(1)

汉字的文化,看看名词作动词

文言中名词用作动词是常见到的名词活用现象,也称作名动化用法。用作动词的名词,在句中充当谓语。下面就依据常见文言中句子,整理了经常用到名词作动词的内容。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侍臣们想要杀蔺相如。)

句中名词“刃”用作动词,作“杀”讲。“刃”前边的“欲”是能愿动词;“相如”即蔺相如,是“刃”的宾语。

2.《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多次看项羽。)

名词“目”在句中用作动词谓语,作“看”讲。“目”前边的副词“数”作它的状语;后边“项王”是它的宾语。

3.《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名词“王”在句中用作动词谓语,作“称王”讲。“王”前边的“欲”为它的能愿动词;后边表示处所的“关中”为它的补语。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文言用词法名词作动词)(2)

看看下面那些字是名词作动词

4.《饭牛歌》中“清朝饭牛至夜半。”(清早喂牛到半夜。)

5.《韩非子.五蠹(dù)》中“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因君因为士人有功劳,封爵位给他们,但又认为做官的人卑鄙的。)

6.《华佗传》中“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7.《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左右欲兵之。”(武王身边的人要用兵器杀他们。)

8.《五蠹》中“莫干不臣。”(没有谁敢不称臣的。)

9.《秦晋肴之战》中“秦师遂东。”(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10.《史记.项羽本纪》中“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韩军打败了楚军,楚因为这个缘故不能越过荥阳而向西进军了。)

11.《宫子奇谏假道》中“师还,馆于虞。”(晋国灭虢(guó)后军队返回,借馆投宿在虞地。)

12.《勾践栖会稽》中“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请求允许把勾践的女儿给吴王作女奴,把越国大夫的女儿给吴国作女奴,把越国士的女儿给吴国作女奴。)

13.《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不是能够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文言用词法名词作动词)(3)

把笔准备好,正式分析如下

上述例句中的名词,均用作动词,即在句子中充当动词谓语。

例4中的“饭”作“喂”讲,例5中的“爵”作“封爵”讲,例6中的“脉”当“切脉”讲,例7中的“兵”作“杀”讲,例8中的“臣”作“称臣”讲,例9和10句中“东”、“西”作“向东去”、“向西去”讲(文言中的方位词多数用作动词),例11中的“馆”作“投宿”讲,例12中的“女”作“做女奴”讲,例13中的“水”作“游泳”讲。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怎样辨别名词用作动词呢?主要依据是词序和名词的语法特点辨别。

第一,从例456可知,如果名词后待遇名词和代词,那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因为它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而且紧跟一个名词或代词作它的宾语;

第二,从例7可知,如名词前有助动词,那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因为助动词只用在动词前;

第三,从例8可知,如果名词前是副词,那这个名词也用作动词;

第四,从例9可知,如果方位词前是副词“遂”或连词“而”,方位词就用作动词,而且文言中大多数方位词用作动词;

第五,从例11和12中可知,如果名词后面有介词“于”及其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文言用词法名词作动词)(4)

要有耐性,定能成功

在辨识或翻译名词用作动词的时候,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名词用作动词时,总是和名词所指事物的功能有联系。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的功能是“看”,用作动词后仍作“看”讲。《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雪光明亮地照着南面的天空。),句中名词“烛”的功能是照明,用作动词后作“照”讲。

以上情况,既是辨别名词用作动词的方法,也是“译释”的方法。

另一点就是有些名词用作动词后,它的原意并不完全消失。

如《冯谖(xuān)客孟尝君》中“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出来见冯谖。)

句中的“衣”、“冠”都是名词,指“衣服”、“帽子”。用作动词后,它的愿意没有完全消失,所以,“衣”,不能只理解为“穿”;“冠”,不能只理解为“戴”,而要理解为“穿衣服”、“戴帽子”。应译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出来见冯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