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研究类论文,多以综述方式进行写作,涉及大量跟域外相关的各类文献。面对大量待用的文献,不少作者稍加不慎,便把此类论文的正文部分写成“大杂烩”,收到“内容结构不合理,只是资料堆砌 常识性理解”等审稿意见。那么,域外研究类论文如何避免正文堆砌文献?这里结合实例,为大家介绍三个写作技巧。

一、明确研究问题,搞清为何研究域外

研究问题如果不明确,那么,论文正文的写作就只能是盲目的,域外研究的正文写作也不例外。缺少研究问题的明确指引,正文写作就会变成“想到什么写什么,想起什么写什么”的随机行为,看到文献的什么内容,都觉得是自己正文所需要的。这就打乱了层层递进、有序推进的正文写作秩序。要想避免堆砌文献,论文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准确理解问题本意,围绕研究问题组织正文需要的各类文献。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明确研究问题”,不仅仅是指要明确到底研究哪个“有待解决,答案未知”的理论层面的疑问,也指要明确到底研究域外的哪个或哪几个国家或地区,以及为何研究它们。前面提到,研究问题不明确,正文写作就会变得盲目。“域外”不明确,比如不知道自己想研究哪个或哪几个国家或地区,不清楚为何研究这个或这几个国家或地区,那么,到了正文围绕“域外”文献展开论述时,就会无的放矢,主次不分,出现文献堆砌。

选择哪个或哪几个国家或地区作为“域外”?为何做域外研究?归结起来,无非是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我国在某方面比较落后,而某国在对应方面比较先进,为了实现本国进步,所以选择某国做域外研究;二是某国在某方面走了弯路,我国要引以为戒,因此选择该国做域外研究;三是某国在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且与我国存在类似之处,但该国通过自查自纠,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因此选择该国做域外研究。对“为何研究域外”的强调,其实是对自己研究问题的再次明确,提醒论文作者紧扣研究问题梳理域外资料,纠正正文对文献的堆砌。

论文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国外启示类论文)(1)

论文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国外启示类论文)(2)

比如,《“情境”抑或“背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一文,作者写正文之前,先在前言第一段指出,国内学界对警察武力使用的研究“关注法律条文而忽视制度实践,……缺乏对其实然状况的普遍体察”。这其实是在说,国内研究存在“实然研究不足”的缺陷。第二段,作者又指出“美国学界保持着对警察武力使用的经验观察。……研究者们从现场情境和社会背景两个侧面解析了警察武力使用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这句话一方面是在表达美国学界比国内学界更先进,所以要研究美国,另一方面又借助美国学界做的好的地方,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即研究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而且每一种进路都将围绕围绕“发生机制”进而“影响因素”去写。这就为正文的写作、为有序呈现美国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献指明了方向。

二、运用结构化思维,体现写作维度

明确了研究问题,而且作者自己也很清楚为何研究域外,但正文仍存在文献堆砌,那么正文很可能没有做到结构化,缺乏结构化思维。特别是,没有体现框架思维,没能围绕研究问题对文献内容做出特定维度的论述。这个时候,要改变正文堆砌的写作现状,就得使用结构化思维,提供正文论述的特定维度。这里的“维度”,简单说就是自己将从哪几个方面探讨域外。经验丰富的论文作者,可能在前言部分比如研究思路环节,就已经交代了正文的“维度”,当然,“维度”也可以到了正文再做交代。正文的“维度”,可以借鉴、参照其他论文所用的维度,也可以自己现提出一些维度。

借用他人的维度开展正文写作,考验的是论文作者的文献检索能力,也即自己要能找到符合正文写作需要的、包含了特定维度的那些文献。自己现提出一些维度,考验的则是论文作者自己的抽象提炼能力。不管通过哪一种方式来确定正文的“维度”,说到底,都在考验论文作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比如,《大众身体活动促进策略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基于社会生态模型分析框架》一文,正文介绍“国际经验”前,作者先交代了社会生态模型,即个人行为改变是促进策略的核心层,第二圈层是社区环境,第三圈层是生活环境,最广泛圈层是政策环境。然后作者又指出,该模型可作为大众身体活动促进策略的战略蓝图。从后文对“国际经验”的论述看,作者也的确在按个人行为、社区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等维度展开论述。这就是借用了其他论文现成的写作维度,并将其应用于自己正文的写作,确保了“国际经验”的有序呈现。

常见的结构化思维,有时间思维、流程思维、公式思维、要素分解思维等。具体到域外研究,适用于此类论文正文写作的结构化思维,有时间思维、流程思维和要素分解思维。时间思维,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去论述、域外研究的时间思维,就是按历史的时间维度展开正文写作。流程思维,就是尊重并严格按照对象的活动流向顺序行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域外研究的流程思维,就是按对象的工作环节、步骤和程序依次开展正文写作,既不能缺失某个环节、步骤和程序,也不能颠倒某些环节、步骤和程序。要素分解思维,就是把特定对象按期构成要素或利益相关方进行分解。域外研究的要素分解思维,就是围绕域外对象所指向的问题,按该问题的各构成要素或所包含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正文论述。

虽然这里把结构化思维划分为3种,但在实际展开正文写作时,多种结构化思维可能同时被使用到同一篇论文中。仍以《“情境”抑或“背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一文为例,进行说明。这篇论文的正文随处可见一些时间年份,作者以“时间”为路标,展示着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相关进展,“时间”就是其正文写作的维度之一。除了时间维度,该文还使用了流程思维和要素分解思维。

上面这篇论文的正文,在论述“情境”解释这一研究进路时,作者将该部分分为3小节。这3小节,分别涉及当事人特征与行为、警察做出裁量的心理机制、现场外在因素。虽然作者在该部分没有明确交代为何按这3个维度进行论述,但只要我们查一下戈夫曼的情境社会学,就会明白:论文作者这样处理正文,也是有特定依据的。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个体专注于任何当下的情境时,他们首先会问的一个问题是——“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也就是当事人的特征与行为。同时,情境结构由多层的认知框架和互动仪式构成。对警察武力使用而言,“认知框架”多半是指警察的“心理机制”,而“互动仪式”往往指向武力现场的外在因素,比如时空、装备、围观群众等。可见,论文作者使用了流程思维,也就是根据情境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所规定的思考流程,确立了当事人特征与行为、警察做出裁量的心理机制、现场外在因素等3个写作维度。

除此之外,这部分每一小节内部的写作,作者还使用了要素分解思维。比如该部分第一小节,作者论述“当事人特征与行为”时,又将其分为遭受武力的市民、使用武力的警察、行为人对警察做了什么等3个维度。这3个维度,同样不是随便提出的。按照一般性理解,假如将“警察武力使用”视为一个事件或系统,那么,该事件之所以成为一个事件,以下要素必不可少:有遭受武力的市民、有使用武力的警察,以及市民和警察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市民对警察做了什么、警察对市民又做了什么。这其实就是要素分解思维中的“利益相关方”。假如没有使用上述结构化思维及其对应的维度,当涉及如此多的域外文献内容时,正文就很容易写得凌乱不堪。而有了结构化思维及对应的维度,正文就可以按照这些维度分别有重点地开展论述,体现严整的正文结构。

三、明确文献使用目的,区分论据、理由与论点

假如做到了以上两点,但域外研究的正文写作仍然存在文献堆砌,那么,原因很可能是作者不清楚不同文献的使用目的,混淆了论据、理由与论点。如果说前面两条提到的“明确研究问题,解释为何研究域外”和“运用结构化思维,体现写作维度”,更多是指大方向层面的文献布局,那么,本条所说的“明确文献使用目的,区分论据、理由与论点”,则侧重微观层面的单一论证链的布置。如果每一条论证链所包含的文献如论据、理由,都能按照正文论证的常规逻辑各在其位、各司其职,那么,包含大量文献的无数条论证链所组成的正文,也应当是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的。

域外研究所涉及的大量文献资料,虽然看上去都长得差不多,似乎都是一些反映域外基本情况的事实性信息,但当它们被写进正文时,各自在正文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有些文献引用属于论据,有些属于理由,有的可能作为论点。其中,论据用于支撑理由,理由本身可以作为分论点或用于支撑论点的原因。只有明确文献的使用目的,区分论点、理由与论点,围绕文献的实际使用目的,把对应的文献放在正文的合适位置,正文的外观才会具备形式美,正文的每一条论证链才符合逻辑,推理论证才会更加严谨。这样写出来的正文,才不致出现文献堆砌。

论文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国外启示类论文)(3)

比如上图描黄的文字,虽然都属于文献引用,但它们在正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先看左侧一栏的段落。这段话出自“美国警察武力使用”那篇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其中,①和②所在的这句话属于分论点,即“内隐偏见”与“反偏见”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也就是“内隐偏见”认为警察使用武力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偏见,“反偏见”则不认为此过程中不存在偏见。这句话在这一段中属于论点,如果从论文整个第二部分第二小节来看,这句话又属于分论点,或作为支撑“警察做出裁量的心理机制对武力使用具有潜在影响”这一论点的理由。而本段后面提到的“Correll等人(2002)经实验发现”和“Fachner和Carter(2015)的研究”,则属于论据。它们分别从训练环境和一线等两个角度,佐证了“警察使用武力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偏见”。上述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明白了这一点,在域外研究正文写作时,论文作者才能更好地处理文献内容的主次关系、详略关系,不仅在外观而且在内在逻辑上,让正文看上去更加齐整和谐。

上图右侧的这段文字,也是如此。“美国警务专家Robert Sampson(1993)”这句话,在这一段中属于分论点或理由。也就是,论文作者使用引用而不是自己说,来支撑小标题“时空条件有助于理解警察武力使用”。该段后面的“有研究发现”和“。Charles Crawford等人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属于论据,用于支撑“抓住时空因素,……,才能对警务问题有深层理解”这一分论点。从篇幅上看,显然分论点或理由的表述要短一些,而论据要更长一些。如果不区分论点、理由和论据,就可能在三者篇幅安排上出现失误,主次不分,详略不得当。不仅形式上不美观,容易文献堆砌,而且也不利于正文论证链的合理展开。

小结

除了上面说的这三点,域外研究的正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文献堆砌,比如使用图表提炼文献内容。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方式或技巧,文献堆积的根源都在于论文的骨骼没有擘画清楚,使得文献无从填充。因此,解决文献堆砌,首要工作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知道自己为何做域外研究,为何选择这几个而不是那几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研究。也就是,要先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准确理解选题的本意。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维度、明确文献使用目的,都只不过是一些熟能生巧的写作技巧罢了。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