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住房问题已成为长期压在香港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年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只有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为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夯实根基香港开始聚焦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与改善,切实破解社会深层次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解决住房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香港近期发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香港近期发展(香港的大招放出来了)

香港近期发展

众所周知,住房问题已成为长期压在香港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年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只有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为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夯实根基。香港开始聚焦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与改善,切实破解社会深层次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解决住房问题。

据央视新闻,6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数项民生措施,包括收回土地以推行市区重建项目及展开临终关怀立法公众咨询等。

特区政府在宪报刊登告示,宣布收回土瓜湾春田街、崇志街等多条街道附近的土地,以推行市区重建项目。

据特区政府地政总署介绍,重建项目的地盘总面积约21000平方米,将重建作住宅用途,并附有零售和商业设施。特区政府还将兴建社区停车场、公众停车位、休憩用地、社区设施等,并进行道路改善工程。

地政总署表示,此项目有助改善土瓜湾整体居住环境。特区政府将以法定补偿、安置住房、津贴等多种形式补偿受影响的住宅业主及租户。

香港房价有多高?

香港,又被称为“纳米天堂”,这里用英尺做面积单位,一英尺约等于0.3米,一平方米约等于10.7平方英尺。这里的

一套90平米普通房屋,在香港就是千尺豪宅。

不想买房?香港的房屋租金也是贵得可怕。例如在香港最穷的深水埗街头巷尾,这里每尺(约0.09平方米)的租金,就是300港元。而很多人租的房子面积小于8平方米,租金却要2500~4000港元一个月。

笼屋,用铁丝网圈出的一块卧榻之地,像极了饲养家畜的笼子,主要住户是老年人。

而很多香港人的一生,就生活在这种小小的房子里。居住小没关系,只要有希望就好。

一位市民向记者表示:“20年前,大学毕业生就拿一万港元了,20年过去,涨到一万二、一万三,这20年,物价涨了多少?算上通胀,大学毕业生实际是贬值的。”

按国际劳工组织2018年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7年,内地的实质薪资成长率达8.2%、澳门1.6%、韩国1.2%,台湾的实质薪资成长仅0.2%,香港甚至落后于台湾,只有0.1%。而从2004年至2018年,香港房价涨了4.4倍。

正是房价高涨、薪金收入停滞,导致香港自有住房比例下降,从2003年至今,香港的住房自有率从53%下降到48.9%。这个数据的背后,是财富更加集中,是多少青年自有住房梦破灭。

“冇楼咪白撞,有楼有高潮”!香港房价不断上涨,深刻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生态。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因为高房价,很多人只相信买房改变命运,却不再相信知识会改变未来。很多被房价榨干了灵魂的年轻人,由此丧失了进取的动力,甚至沦为废青。

中产阶层一向被认为是中坚力量,是社会的稳定器。但在香港,这个稳定器正在失灵,担忧向下坠落的“中产焦虑”在香港尤为突出。就香港而言,房产,是富人的财富,是中产昂贵的门票。没有退路的香港中产,为了获得这张门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极高的负债、透支性的消费以及束缚性的职业生涯。所谓香港中产,就像在房子这个通道里的沙子,随着房价波动,在有产和无产两端之间来回颠倒。

持续增长的高房价,将香港社会撕裂成有房者与无房者两大对立面。没“上车”(拥有住房)的想“上车”,“上车”的立刻变成高房价的维护者。正是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纠葛,让香港特区政府左右为难,动辄得咎。近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为应对土地供应不足而推出的东大屿山填海计划,作为一计解决房屋问题的长远方略,却遭到了很多人的无端质疑。

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香港仍有数量不少的穷人。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的背后,是产业的高度单一和空心化。

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有将近一半的劳动者是产业工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金融、航运、商贸物流、服务业兴起,管理、行政、技术、金融及专业人才吸纳众多劳动力,跨入中产阶层。但在随后的产业升级中,在原有商贸、航运之外,只发展了金融、旅游等服务业。

对于当前的局面,特区政府曾尝试采取多种手段予以改变,但科技创新产业几次努力,几次夭折。这其中,反对派曾出于政治目的进行过种种无端阻挠,比如特区政府为推动创新科技发展而成立的创科局,反对派为反而反,不顾社会一再呼吁停止政治虚耗的呼声,在立法会百般阻挠,生生拖了三年。

这直接导致香港制造业产值时至今日仅占香港GDP的1%左右,吸纳劳动力寥寥无几。

不可否认,有些民怨确实是特区政府政策上缺乏远见所导致的。但香港深层次矛盾之所以难以化解,既有政治架构上的互相牵制,造成施政困难;也有政府举措失当,还有长期以来自由市场理念下,教条式执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带来不作为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反对派不断制造和挑起政治争拗,罔顾经济民生大局,人为制造了各种困难。

特别是这些年来,反对派为争夺管治权,人为制造政治争拗,大大增加施政成本。比如在2010年,一位香港老太受反对派所撺掇哄骗,提出港珠澳大桥影响环保的司法复核,尽管政府官司打赢,但仅此一项,工程延宕一年多,造价增加65亿港元。其他类似经济、民生动议,不管是政策还是拨款,反对派都要使尽解数,制造各种阻挠,把立法会当政治秀场,绝不会考虑多数市民和香港社会发展的需要。

修例风波中,反对派借着香港近年来出现的封闭、排外思潮,拼命把内地形容成洪水猛兽。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反中乱港分子挑动排斥内地嗤之以鼻:“香港产业空心化、市场规模有限,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吗?

对祖国的发展有没有信心?历史老人曾经在1997年出过一次同样的考题。在回归前夕,一批心存疑虑的香港人,慌慌张张远走他乡。但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们做了人生中最为错误的选择,错过了和祖国一起发展的良机。

历史将再一次证明,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仅仅是正义和正确之举,更是远见和明智之举。希望20年以后,今天的香港青年会骄傲地回答: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