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湿度校准(澳之康除湿机的相对湿度)(1)

除湿机可抽去空气中的水汽,防止物件潮湿霉变,保持环境干燥舒适!今天跟大家分享关于湿度的知识,以便您在使用澳之康除湿机过程中获得最佳体验。

南方的冬天,为何感觉更湿冷?

主要原因是绝对湿度虽和北方差不多,但相对湿度不同。江南这个地方,初夏的时候,碰到湿哒哒的天气,人会越发闷热;到了冬天,室内比室外冷,大家也说这是因为“南方冬天湿哒哒”的缘故。同样都是“湿哒哒”,为什么会让人的冷热感觉截然不同呢?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湿吗?这就涉及湿空气学。

空气主要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在湿空气学中,这些气体统称为干空气,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空气里的湿空气和干空气,好像在玩占座游戏一样,你多了我就得少了,你少了我就多了。谁能占上风,跟温度有很大关系。

温度越高,湿空气越占上风。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水蒸气分子运动越快,空气中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蒸气。湿空气跟温度,是一对好搭档。  

冬天空气干燥,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含量少。室外空气中水分子的含量,跟江河湖海的表面温度有关,虽然北方水源少,但冬天水面温度低,本身蒸发量就比较少,所以南方和北方一样,冬天空气里的水蒸气含量,都很低。 “所以,南方冬天的空气中,并不比北方的水蒸气含量更多。从绝对湿度值来说,室外空气里的水分子含量南方和北方都很低,几乎差不多。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都有体会:一到冬天,各种保湿用品是不能少,喝水也得放开了喝;衣服晾在过道里一天也能干,这在南方完全不能想象;再看看天气预报‘杭州的平均相对湿度有80%,北京的相对湿度是30%多:明明就是北方更干,南方更湿啊。

我们说南方的冬天,并不比北方更湿,指的是绝对湿度。而人感觉干还是湿,就跟相对湿度有关。

相对湿度有一个计算公式,是绝对湿度和最高湿度(空气饱和时)的比值。相对湿度100%,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比例达到了这个温度下的最大值;相对湿度50%,就说明这时候空气里的水蒸气的量,只有这个温度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含的水蒸气量的一半。

实际生活中相对湿度达到100%时候,空气还是可以让人感觉很干的。比如低温环境,饱和状态的水蒸气含量其实非常小。

夏天早晨结露,冬天早晨结霜的时候,湿度是达到100%。天气预报的平均相对湿度,通常就是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

水分子没有气味,人的鼻子也没有那么灵光,闻不出空气里有多少水分子,所以通常人是通过皮肤和鼻腔表面水分的蒸发,来感受干湿的:蒸发快了,人觉得干燥。蒸发快慢,跟相对湿度大小有关,相对湿度越高,表示此时的空气越接近饱和状态,这个时候,即使有再多的水分,空气也不欢迎它们变成水蒸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夏天湿度大的时候,人会感觉越发闷热。越冷越湿,越湿越冷,这是一个循环。而对南方的冬天来说,感觉室内比室外还冷,这里面的关系就要稍微复杂一些。温度越高,空气中可以含最大水分比例就越高;也就是说,在同样多的水蒸气情况下,同样的绝对湿度情况下,温度越低,相对湿度就会升高。

听着挺绕,其实列个算式就能明白了:相对湿度是绝对湿度和最高湿度的比值,绝对湿度一低,温度越低,作为分母的最大湿度越小,最后的值就越大。所以,其实大家感觉南方比北方湿,跟温度也有关系。冬天北方有暖气,而南方取暖基本还是靠空调。空调温度怎么也达不到暖气那个高度,所以南方室内温度相对还是较低,所以潮湿的感觉会更明显。再加上,大家在室内的时候,24小时都要呼吸,这个过程会带出很多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冬天早上起床,会看到窗户玻璃上结着很多露水,这些水分就有一部分来自你的肺,因为窗户上温度太冷,空气一碰上它,就凝结成水珠了。

我们穿的棉衣、棉鞋,在眼睛看不到的衣服纤维里,如果也像玻璃一样,遭遇了结露,人就会觉得更冷。冬天的时候,室内大部分水汽由人体活动释放,所以室内绝对湿度,南、北方也没大差别,如果北方没有暖气,也是一样又湿又冷,一样玻璃上结露水,一样衣服不干。

冷和湿,就这样成了一个循环,越冷越湿,湿空气多了之后,人会觉得越发冷。所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就在温度。只要提高室内温度,潮湿的感觉自然会消失。 冬天室温18℃,人感觉最舒服!

南方想要实现普遍采暖之前,先要解决建筑物保温的问题,特别是外窗的保温问题,否则采暖的成本太大,效果也会打折扣。另外,给大家支了几招:要想窗户不结露,通常大家会把暖气和热风开着吹,家里的暖气或空调需要连续运行,特别是夜间,这样也避免不了窗帘和墙壁霉湿。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澳之康除湿机、保持空气干燥就不会有上述问题的发生! 

冬天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30%~80%,大部分人都会感觉比较舒适。如果考虑到温度、相对湿度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最适宜的室温应该是18℃,相对湿度应是40%~60%。

如果工况比较复杂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测算以达到最佳效果,您可以通过澳之康中国服务热线,与澳之康专业工程师沟通交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