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 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一些治学大家的斋号,往往也是后人识别其本人的别称。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2)

中国人为自己的书房起名号, 取精用闳, 自出机杼, 或非精通子史、博雅谐谑之士而不能为;或因其意境俊逸隽永而势如霞蔚飙起, 令人遐想万端。勿庸置疑, 这是一种有趣的人文现象。

画家潘天寿作说:“ 以斋堂馆阁入印, 起于唐李泌'端居室' 三字玉印。”李泌, 在唐玄宗时作过皇太子供奉官, 历任此后的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皇帝的宰相。依潘氏说, 印鉴上的斋号室名一定渊源于唐中后期。在他的治印研究中, 斋号室名尤见于藏书印与收藏鉴赏印中, 如:南唐后主的“ 建业文房”, 近代画家赵之谦的“悲之考藏金石之记”、“ 二金蝶堂双勾两汉刻石之记”、“ 悲过眼”等诸印亦均属之。明清以降, 文人为书房起名字的风气滋盛, 其多见于印鉴。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曾说:“ 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于此可见。”印鉴上的斋号 室名为此类文化学表述提供了实证。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3)

赵之谦篆刻《二金蝶堂》及《二金蝶堂》印谱

然而, 文献中的斋号室名恐怕还要早一些 。上个世纪30 年代, 陈乃乾先后编辑了《室名索引》和《别号索引》两部工具书, 1957 年, 中华书局将这两本书合并出版, 名称《室名别号索引》。这样一来, 就成了一本将室名与别号编纂到一起的工具书(“ 室名别号”似乎由此而成为一种固定的编辑体例, 多有人沿用)。编者开卷曰:“ 古人起室名之风, 由来已久, 传至明清, 愈为盛行, 有些作家、艺术家的室名别号, 往往多至数十。”其怎样一个过程, 《室名别号索引》的编者勾勒的过于简约。见于《室名别号索引》最早的斋号室名有汉代第五伦的“ 王伯斋”、晋代王子良的“ 反求斋”等。

又《渊鉴类函》卷 346 引《晋传》载:嵇含好学, 能属文, 家在巩县, 门曰归厚之门, 室曰慎终之室。是“ 慎终”为其室名。《山堂肆考》曰 :(东晋人)桓温初于南州起斋, 斋中悉绘盘龙, 因号“ 盘龙斋”。这些文献中的记载也许就是最初的斋号室名。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4)

1987 年, 文物出版社出版由上海博物馆编辑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从印鉴款识的角度, 对文豪、画伯的遗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集, 保留了大量室名斋号, 并且记录了印鉴上室名斋号使用的时间, 对于这项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证据。

一般说来, 斋号的组成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 。譬如:谭嗣同的“ 莽苍苍斋”, 莽苍苍是其前一部分, 是自命的专名;斋是其后一部分, 是建筑物的名称。就一个完整斋号而言, 此两个部分都具有意义。为此, 我们首先对其后一部分进行必要的阐释。斋号室名中使用的此类建筑名称种类相当丰富。比较通行的就有: 斋、室、堂、轩、馆、房、屋、庵 (菴)、阁、庐、居、亭、榭、楼、园等。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5)

“斋”字初意为斋戒, 意思是古代祭神前洁净身心, 以表虔敬。《庄子·人间世》 篇有 “ 心斋”之文,曰 “ 惟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夫斋之言齐也,是谓心斋。非使其心虚而不受物, 不能使之洁齐, 故曰:“ 惟道集虚。”魏晋以来,燕居之室名斋,即取洁齐之意。用于屋舍称谓, 见于 《世说新语·言语》, 载:“ (孙绰) 斋前种一株松, 恒手自壅治之。”斋用来特指书房应是吸收上文所记两方面的蕴意。北宋欧阳修的 《画舫斋记》 说:“ 今予治斋于署,所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 其画舫斋应是最初使用斋作书房名的一例。宋代文人的书房号曰 “ 某斋”已成时尚, 极为普遍。如:苏轼至少就有三个称斋的室名, 曰 “ 思无邪斋”、“ 雪浪斋”、“ 静常斋”等。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6)

“ 室”应是最早用于书房的名称之一,其字面上比较直白,亦即简洁。“ 室”在上古时已作房屋之意,《诗经· 小雅·斯干》 云: “ 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其后转作内室,《管子·牧民》 曰:“ 言室满室, 言堂满堂 。”以 “ 室”作称的,如:唐中山人刘禹锡写有名篇《陋室铭》 , 唐人晁采有 “ 窥云室”, 宋代苏轼有 “ 德有邻室”、张磁有“ 诗禅室”等。仅以 “ 室”作称, 足见其中的内敛之意味。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7)

“ 堂”与 “ 室”意思相近, 区别在于堂特指前室、正厅, 即所谓 “ 登堂入室”。《诗经·唐风·蟋蟀》 云:“ 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楚辞·招魂》 云:“ 经堂入奥。”《论语·先进》 曰:“ 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 堂” 是最早作斋号室名的用语之一,唐李林甫有 “ 却月堂”,五代人钱 有 “ 婴兰堂”。宋代以堂作书房名号的一下子多了起来。譬如欧阳修的 “ 平山堂”、“ 会老堂”。明清之际,以堂命名的斋号更是不胜枚举。

轩, 最初的字意应是一种曲辕有幡的车, 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乘之车。《左传》 闵公二年载:“ 卫懿公好鹤, 鹤有乘轩者。”注曰:“ 轩, 大夫车。”疏曰:“ 车有幡曰轩。”后来转意为楼板、槛板。《楚辞》 中宋玉的《招魂》云:“ 高堂邃宇, 槛层轩些。”注曰:“ 轩, 楼板也。”《汉书》 中已见用轩来说堂之前沿, 外周以栏的建筑物。《朱云传》 曰:“ 云攀殿槛。” 唐颜师古注: “ 槛,轩前槛也。”再到后来, “ 轩”字渐渐有了长廊或小室的意思。晋人左思的 《魏都赋》:“ 周轩中天, 丹墀临飙。”注云:“ 轩, 长廊之有窗也。”到宋代, 含有 “ 小室”意味的 “ 轩” 字受到文人们的青睐, 譬如:司马光有 “ 弄水轩”, 黄庭坚有 “ 清深轩”, 范成大有 “ 说虎轩”等。其意比较清雅。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8)

“ 馆” 作寓舍意始于先秦。《孟子·万章下》 曰:“ 舜尚见帝, 帝馆甥于贰室。” 《孟子·告子下》 曰:“ 可以假馆, 愿留而受业于门。”《 史记· 司马相如传》 载 《上林赋》 :“ 于是乎斋宫别馆, 弥山跨谷。” 以馆作斋号, 在唐代, 晁采有 “ 期云馆”。到了明代, 文徵明有 “ 停云馆”, 算是一种历史呼应。

房,古代正室左右的屋称作 “ 房”, 即今之厢房。《尚书· 顾命》 载:胤之舞衣、大贝、卉鼓, 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 在东房。《左传》 定公六年载:“ 孟孙立于房外。” 此当泛指住房。在 “ 房”字的前面加入“ 山”字构成 “ 山房”, 元明以后不乏其例。斋号多 “ 山房”, 名号多山人、山樵。如:明人项元汴的 “ 墨林山房”、清人朱彝尊的 “ 红药山房”、邓石如的 “ 铁砚山房”、翁方纲的 “ 塔下山房”等。当有一种希冀于恬静, 归隐于山林的感觉。

屋,最初当专指住室顶部的覆盖部分 。《诗经·小雅· 十月之交》 云:“ 彻我墙屋”, 《国语·晋语》 曰:“ 人之有冠, 犹宫室之有墙屋。”后当泛指房屋。《荀子·儒效》曰:“ 虽隐于穷阎漏屋, 人莫不贵, 贵道诚存也。”此漏通 “ 陋”也。近现代知识分子中颇有喜用者, 并称书屋的例子也不少。当专指僻静清明的读书之所。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9)

“ 庵 (菴 )”字的古意是圆形草屋。以训诂汉代古籍为对象的 《释名》 中 《释宫室》 曰:“ 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庵, 奄也:所以自覆奄也。”到了唐宋, 已出现文人把自己的书房称 “ 庵”者。如:唐怀素有 “ 绿天庵”, 宋米芾题其所居为 “ 米老庵”, 陆游有 “ 心太平庵”、“ 老学庵”, 司马光有 “ 钓鱼庵”, 元倪瓒有 “ 净名庵”, 黄公望有 “ 苦行静竖庵”等。其中存潇洒出尘, 拔俗清高的蕴意。

“ 阁”字, 古人作楼阁, 《淮南子·主术》 曰:“ 高台层榭, 屋连阁。”此后特指藏书之楼者, 如汉宫藏书处有天禄阁、石渠阁。似自宋代民间始有以阁称自家书屋的, 如黄庭坚的 “ 摩围阁”, 范成大的 “ 天镜阁”;元代画家倪瓒有 “ 清秘阁”。其中含有一种高雅至上的寓意。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0)

“ 庐”字作房屋意, 始于先秦。《诗经·小雅·信南山》云:“ 中田有庐。”指田中小屋。《周礼·地官·遗人》 曰: “ 凡国野之道, 十里有庐, 庐有饮食。” 这里的庐指郊野接待宾客的房屋, 正好为文人表示淡泊的心志所用。但用庐命名书房似乎不算久远, 元代倪瓒的 “ 蜗牛庐” 算是比较早的。其中蕴涵着一种追溯野逸, 复归于朴的志趣。

“ 居” 之古意用作居住之意, 《荀子·劝学》 曰:“ 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因又作住处。《左传》 宣公二年:“ 问其名居, 不告而退。”用于书房名 , 大约是在宋代, 譬如:宋苏轼有 “ 白鹤新居”。其似追逐一种见素抱朴、宁静空明的境界。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1)

“ 亭”的原意, 在秦汉时为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其制见 《汉书·百官公卿表》 , 曰: “ 大率十里一亭, 亭有长。”到了唐代则专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杜甫诗 《题郑县亭子》, 云:“ 郑县亭子涧之滨, 户牖凭高发兴新。”李白也有 《宴陶家亭子》 诗。用 “ 亭” 字命名室号, 自唐宋就已出现, 如唐司空图有 “ 休休亭”;宋欧阳修之“ 醉心亭”、“ 丰乐亭”, 范成大之 “ 思鲈亭”、“ 盟鸥亭”, 司马光之 “ 浇花亭”, 张磁之 “ 芳草亭”等。其中不乏空灵澹泊, 又悠然自得的意味。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尚书·泰誓上》 曰: “ 惟宫室台榭”,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宫室卑庳, 无观台榭。” 附带 “ 榭” 字的斋号, 在近代人物中偶有为之, 如梁鼎芬的 “ 红柑榭”、“ 苔花榭”等。是凸现性灵的一类, 却有玄思冥想的痕迹。

楼, 当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孟子·告子下》 曰:“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用于斋号室名或始于宋, 如陆游有 “ 荔枝楼”, 黄庭坚有 “ 禅月楼”;明代, 董其昌有“ 来仲楼”。“ 楼”称似无甚深意, 大概确指两层以上建筑。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2)

园,原意是四周有篱笆, 里面种植花木、蔬菜的地方。《诗经·郑风·将仲子》 云: “ 将仲子今, 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后引申为供人休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因其浪漫的含义而用于斋号室名。似传达一种有格局的建筑物的形象。

“ 庄”字的初意大致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 《注》 曰:“ 积于六六轨之道。”《 文选》 南朝宋鲍明达 (照) 《芜城赋》云:“ 重江复关之阝奥, 四会五达之庄。”后来用在表示村间别墅上。唐杜甫 《杜工部草堂诗笺》 二三 《怀锦水居止》 之二云 :“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用在斋号上似始于宋代, 譬如洪匠的 “ 云竹庄”。亦属野逸之趣的一类。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3)

“ 精舍”的古意指精神所居之处。《管子·内业》 曰: “ 定心在中, 耳目聪明, 四肢坚固, 可以为精舍。”后有作书斋、集生徒讲学之所的, 《后汉书·包咸传》 载:“ 立精舍讲授。” 用在斋号室名上约于宋代。由于精舍也作僧、道讲经之所, 因此, 感觉上有一种精神修炼的意味。

由此可以看出, 斋号室名中表明建筑物的部分不仅已逐渐与原有语义相脱离, 而且转而更多地注重其丰富多彩的情感与传达特定的文化之意味。因此, 此名称应不被认定是某一种特定的建筑物形式, 而应视其所赋予书斋的特定情感而考察之。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4)

说到室名斋号组成的前一部分, 乾隆帝的《三希堂记》拟或有助于对斋号室名涵义的理解, “ 三希堂”是乾隆帝为在紫禁城养心殿内的读书精舍作的名号。其缘由如文所述:内府秘笈王羲之 《快雪帖》 、王献之 《中秋帖》,近又得王珣 《伯远帖》, 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 “ 三希堂”, 以藏之。

为此, 乾隆帝感慨道:“ 夫人生千载之下, 而考古论世于千载之上, 嘉言上行之触于目而会于心者, 未尝不慨然增慕, 思与其人揖让进退于其间。”可见, 于此室名寄托了他怎样的慎终追远的情感。关于 “ 三希堂”的意义, 乾隆帝进一步表述道: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5)

然吾之以 “ 三希”名堂者, 亦非尽为藏帖也。昔闻之蔡先生 (注:指漳浦之蔡世远, 乾隆帝的师傅) 名其堂曰: “ 二希”, 其言曰: “ 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或者谓余不敢希天, 余之意非若是也, 常慕希文、希元之为人, 故曰二希, 余尝为 之记矣。” 但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则引而未发。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贯之道, 夫人之所当勉者也。孟子曰: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人有尽心知性之责, 则人人有希圣、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乎? 希希文, 希元而命之曰“ 二希”, 古人托兴名物以识弗忘之意也。则吾今日之名此堂, 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可, 慕闻之先生之二希, 而欲希闻之之希亦可, 即谓之王氏之帖诚三希也亦可。若夫王氏之书法, 吾又何能赞一辞哉。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6)

乾隆帝在这篇短文里并不对 “ 三希堂”之称谓作什么结论, 而是说其三种意思为 “ 可”、“ 亦可”、“ 也亦可”, 可谓是浑然大趣。用以说明 “ 三希堂”名号者, 亦非尽为藏帖之意。由此看来, 斋号室名说到底是一种“ 雅号”, 讲究的是文字的韵味, 意义的风雅。其雅趣与否, 当以蕴涵之意而定。故阐释斋号室名的话语意义, 大致可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其一, 用以昭示— 种主义、理想、主张, 或愿望 , 亦即以无形的、精神的表述来命名。其中有表示入世的, 也有表示出世的;有表示其积极意愿, 也有表示其消极意愿的;或示知荣守辱; 或示清明在躬, 缄心于室等等, 不拘一格。如果对此人物的历史背景资料有所了解, 就不难理解名号其中的意义。另外, 也有一些是比较隐晦的, 或有示蹈袭先贤者。其二, 用其外在的地理、景物, 或环境要素来命名。其三, 用其内在的品物特征来命名, 即由一种不期然而然的品物所感发作斋号。其四, 用事迹来命名, 或示慎终追远之意。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7)

再者, 在斋号室名的话语系统中,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 即一人多室名斋号者。譬如宋人张 (画家、诗人) 的斋号室名可谓多矣 , 而且亦十分丰富, 不完全统计也有 50 个之多。

斋号的文字书写,有斋主亲自动笔的,多数是邀请高人名人题写,再制作成精美的匾额,或挂于书房画室的门楣之上,或悬于书房画室的显目之处。小小一幅匾额,能给斋室增添雅气,能让访客肃然起敬,能为宾主沟通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历史变迁,斋号已不再是文人的专利,也不能成为书房、画室的代名词。清中期以来,一些文人为了生计而经商,但又摆脱不了特有的文人气质及其本能,便将斋号的匾额移至店堂商铺,变斋号为招牌,却收到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十八世纪末,北京宣南琉璃厂一带逐步形成文人经商的集散地,如专营字画生意的“荣宝斋”、专营鼻烟壶的“古月轩”、专营铜墨盒的“万丰斋”“同古堂”、专营墨汁的“一得阁”等。斋号替代商号的影响一步步扩大,以后又延伸到药店、酒肆、饭庄等。

古代书斋为什么有斋号(文人斋号的文化内涵)(18)

文人斋号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尽管她被商号利用,那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流、时代巨树的一丫枝,绝不会阻碍她那宽阔的主流、高大的主体。相信文人斋号会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迈向城乡,走进大众,更具特色,再添辉煌。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