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成书几百年后,一广东小伙活成了李俊的样子:成为泰国国王

梁山好汉在征讨完方腊之后,十去六七,能够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这些个好汉,可以说,都是有着先见之明的聪慧之人。其中,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混江龙李俊,他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称病摆脱宋江,留下童威童猛两兄弟,最后和费保等人扬帆出海,成为了暹罗(泰国)的国王。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1)

混江龙李俊

李俊的这个结局,是在《水浒传》一百回版本和一百二十回版本中所交代的,这两个版本,都是成书在明朝时期,一百回合的与堂本是最为接近原著的。史学家考据,《水浒传》原著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明初时期,距离乾隆三十五年,相隔了三百多年。

为何要提到乾隆三十二年呢?因为这一年,一位祖籍广东澄海县的小伙子,成为了暹罗国的国王,活成了梁山好汉李俊的样子。不过李俊的暹罗国国王是虚构的,而这位小伙子的经历却是真实的。

他的中文名字叫做郑信,泰国名字叫做达信。他不仅成为了国王,而且还是暹罗国最为伟大的君主之一。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2)

郑信画像

清朝雍正年间,一位广东澄海县一名叫做郑镛的年轻人,为了谋生,远离家乡,乘船来到了暹罗国。凭着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他经营了一个水果铺,一段时间后,郑镛娶了一位暹罗国的女子为妻。

不久,他们爱情的结晶诞生了一是一个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郑信。

几乎每一个能够成就一番伟大功绩的人,背后都有着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郑信还未来得及长大成人,父亲郑镛便撒手人寰,早早地离世,只留下他们母子相依为命,正是父亲的离世,让郑信从小就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3)

郑信出征雕塑

改变郑信命运的人,是一位暹罗国的朝廷大臣,叫做拍耶节悉,他将年幼的郑信收为义子,并将他送入寺院接受教育(暹罗国崇尚佛教)。十几年的潜心学习,郑信用知识武装了自己,学成归来后,郑信进宫担任御前侍卫。

接下来的故事就比较老套了,郑信凭借着过人的能力,不断的升官,最后被任命为甘烹碧的城主。这座城在当时的暹罗国,可以算是一线城市了,但是郑信没能够去上任。

因为当时缅甸大军已经打进了暹罗,围困了大城。郑信为臣的那个朝代,是亿卡塔王在位,当时的经济、农业发展并不好,朝廷也没有什么威信,即便是缅甸大军压境,各地的诸侯王、地方军没有赶赴京师支援,而是趁机割据。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4)

战乱(图取其意)

最终的结局,是暹罗国都城沦陷,郑信带着五百精锐,作为复国的火种,突围了出去。一年之后,郑信发展了一定的实力,走向了复国之路,首先,他决定将尖城打下来,作为大本营。在攻打尖城的时候,郑信学了项羽一招。

1767年6月的一天,吃过晚饭之后,郑信下令将锅碗瓢盆全部砸了,宣布明天的早餐到尖城里去吃。好一招破釜沉舟,经过勇猛的冲锋,郑信带领勇士拿下了尖城,此时的他,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

之后,郑信的崛起,一发不可收拾,短短的数月,郑信便将占领大城的缅甸驻军打了出去,成功复国。虽然大城已经收复,但是经历几度战火的京都,已不复当年繁华,只有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5)

清朝时期,暹罗国大城地图位置

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郑信决定建都在吞武里,而他,成为了暹罗国的新一任国王。

故事还没完。虽然赶走了缅甸军队,但是暹罗境内诸侯割据的情况还没解决,因此郑信在稳定了朝廷的局势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踏上了统一暹罗的征途。三载戎马,郑信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此时他在暹罗的声望,一时无以复加。

郑信对于暹罗的贡献没有停止。统一之后,郑信对内发展经济和文化,对外开疆拓土,他在位的王朝,版图辽阔,东至越南边境,西到缅甸的毛达玛,南统单卡奴,北拥老挝境内的万象等地。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6)

吞武里王朝疆域图

正是因为郑信的文治武功,他被后世的泰国人称为“吞武里大帝”,是泰国历史上的五大帝之一。


​关于郑信,还有一个传说。

据传在他成为泰国的国王之后,他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华富村,来了许多老乡去看望他。郑信热情地接待他们,并且在乡亲们回去之时,还送了十八缸的礼物,乘船回去的途中,乡亲们打开了大缸的盖子,发现里面全部都是咸菜。

看到这一幕,郑信的老乡有点生气,认为郑信太小气了,于是将大缸全部推下海,最后只带了回了一缸。没想到回到村中,乡亲们发现咸菜下面,全是金银财宝,这时他们才反应过来,郑信是担心他们回去的时候,遇到海盗,才用咸菜掩盖的。

水浒李俊之死(水浒成书几百年后)(7)

郑信纪念日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难以考证,不过郑信在位期间,对来泰国贸易的潮州人给予了很大的特权。在泰国人心中,郑信更是永垂不朽的“吞武里大帝”,直到现在,泰国每年还会举办祭拜郑信的大典,这足见郑信在泰国建立的功绩,他是泰国的骄傲,同时也是华人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