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小树苗到参天大树,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经风历雨风雨中,民营企业既需要以自身“免疫力”抗击风险,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出台全国首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到紧急关头推出的“帮扶十条”,再到“放管服”改革,我市倾力、倾心服务民营企业,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艳阳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舞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舞台(合肥为民营企业撑起一片艳阳天)

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舞台

从一棵小树苗到参天大树,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经风历雨。风雨中,民营企业既需要以自身“免疫力”抗击风险,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出台全国首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到紧急关头推出的“帮扶十条”,再到“放管服”改革,我市倾力、倾心服务民营企业,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顶层设计,多层次服务政策精准帮扶

早在2013年,我市就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了《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让民营经济发展有了“刚性”的法治环境。

保障民营企业用地、规划、建设等发展要素,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民营企业人才工程,对民营企业“降费减负”,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条例》不仅在全社会营造了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更是从多个维度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精准帮扶。

这样的“精准帮扶”,在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屡见不鲜。2015年1月,针对民营企业家提出的企业融资困境,我市紧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帮扶政策,帮助企业“过冬”。“从问题提出到政策出台,再到首批企业顺利对接,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周时间。”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史上最快出台并落地的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帮助许多深受融资苦恼的企业渡过了难关。

此后,我市又围绕融资减负、公共服务、人才保障、双创示范等出台了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加大有效制度供给。特别是产业扶持政策,真金白银、雪中送炭,仅2017年就兑现了30多亿元,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有效帮扶。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合肥市“十三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从土地、财政、用工、融资等各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民企发展保驾护航,市工业政策奖补每年近七成投向民营经济。

金融支持,全方位金融体系添柴加薪

去年12月24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总规模达50亿元。该基金将致力于支持产业发展中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项目,重点关注中国声谷园区以及招商引资项目。

融资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难题。给企业加油,助力企业成长,我市不断推出多样性、创新性产品,构建全方位、全系统的金融生态圈。2015年3月16日,邮储银行合肥市分行与兴泰担保合作的安徽东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500万元贷款项目成功放款,标志着我市新型政银担(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合作首笔项目顺利落地。这一新型金融产品,通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利益捆绑、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了解,目前新型政银担合作已累计支持4000多家企业进行融资。

除新型政银担外,一批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发挥了金融杠杆的撬动作用。记者了解到,通过发行“大湖名城”系列金融产品、税融通等,我市已累计为1万多户次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近400亿元。在做好“加法”的同时,金融“减法”也做得有声有色。通过“融资-”去除中间环节,打造规模达7亿元的市县两级续贷过桥资金,累计为7000余户企业提供超低成本周转贷款。此外,市财政每年安排1.3亿元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贷款给予基准利率最高50%贴息补贴,仅2018年拟兑现小微工业企业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金额就达5000多万元。

服务加码,减负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

支持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也是重要环节。围绕增效益、降成本这条主线,我市抓好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落实,扎实推进企业减负和降成本工作,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在土地、物流等方面为企业大力减负,2017年全年为企业减负92.77亿元,2018年上半年为企业减负逾50亿元。

改革层面的“减负松绑”也在持续推进。去年11月30日上午,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综合窗口正式试运营,标志着我市企业开办实现“只取一个号,只到一个窗口,只交一次材料”,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此外,我市还从服务层面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高质量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开展银企、用工、供需、科企“四个对接”活动。常年选调100名干部深入企业园区,宣讲政策、听取意见、解决难题,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强化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王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