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即把牌搀和整理,以便继续玩。

回顾2022年度陕西重大经济改革事件,大刀阔斧的开发区机改,不啻为一场“洗牌”。

开发区是陕西经济的重要版图,更是省会西安的经济主战场,GDP贡献逾50%。内外承压的中速增长阶段,若开发区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效能,去行政化聚焦经济主责主业,无异于后续冲刺的强心针。

这种通过调整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改革本质所在。过程中,难免触碰利益格局、打破惯性依赖,然而,当人才、技术、资金、制度等各类资源要素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之后,所迸发的动能是非常可观的。

目前,此一轮西安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大部分完成。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改革效果未必会显著反映在经济运行数据层面,但走出实质性一步,已堪称“陕西年度经济大事件”。

镐京笔记(ID:Haojing2022)深入追踪陕西经济改革重大举措,城市、产业、公司等重大动向。围绕西安开发区机改,多番走访调研后,梳理出这一轮改革的几种路径、印象深刻的方法论,以飨读者。

机改的几种模式

放眼全国范围,西安是比较突出的开发区驱动型城市之一。过去多年间,依托开发区灵活的体制机制和宽松的政策环境,这座地处内陆腹地的城市,在国内各大城市竞争中,得以保持投资热度和城市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区机构逐渐臃肿、社会管理事务缠身,经济建设主责主业的效率与专注度难免下降,遑论开发区之间产业无序竞争的问题。体制机制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却是大势所趋。

回头梳理西安八大开发区机改过程,包括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航空基地在内,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

第一类以西咸新区为代表,主要做法是压缩层级,精简机构。

压缩层级方面,这座国家级新区将原有“新区-新城-镇街”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优化为“新区-新城经济发展” “新区-镇街社会治理”两级管理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新区抓全面,新城抓经济,街镇抓治理。

精简机构方面,遵循大部制和扁平化原则,西咸新区全面承接辖区行政和社会职能的情况下,与5个新城管委会内设机构共减少80个、减少54.1%,企业化管理的下属管理服务机构共减少46个。

西安六个开发区是哪里(西安八大开发区)(1)

第二类“区政合一”,航空基地是“八大”中唯一采取该模式的开发区。

其主要做法是,将航空基地党工委(管委会)与阎良区委、区政府机构整合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党工委与区委一体运行,区长、常务副区长和3个专职副主任组成管委会班子。同时剥离航空基地社会管理职能,归并到阎良区级部门承接。机构精简后的航空基地,职能部门由原来的20个减至9个。

第三类主要体现在剥离社会管理职能,精简内设机构。

西咸新区、航空基地之外,其它开发区基本采取这种方式。如浐灞生态区向雁塔区移交10大类44项社会事务,航天基地向雁塔区移交6大类18项社会事务,两个开发区的内设机构均缩减至15个。

在此基础上,“多区统一指挥”等新举措,同样值得关注。

譬如,阎良区委书记、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职务由一人担任,三区统一指挥,剑指“空天一体”;采取同样方式的还有国际港务区和浐灞生态区,两区毗邻,均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融合发展空间广阔。

氛围确实变了

大刀阔斧的开发区机改,从公众视角来看,或许只是寻常事件,但在西安开发区体系内,经过层级压缩、机构精简、考核收紧,谓之“洗牌”毫不为过。

尤其对个体意识的触动及管理效率的影响,用走访中频频听到的话讲,“氛围确实变了”。

以西咸新区为例,过去是三级管理,相对而言,指令传导慢、效率低、周期长。

层级减少之后,新区抓全面,过去的“1 5”变为“1 5”和“1 19”,一竿子插到底,意味着工作人员必须全面熟悉基层业务;新城抓经济与街镇抓治理,心无旁骛,各司其职,则意味着对业务专注度与专业度提出更高要求。

西咸新区工作人员坦言,因为机制改革倒逼,初始阶段的确不乏本领恐慌,但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也明显增强。

同样增强的还有工作动力,过去可能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形,机改后收入、职级与业绩考核严格挂钩,用打分数据说话,想干事能干事的脱颖而出,适应不了节奏的免不了被调整甚至淘汰。

西安六个开发区是哪里(西安八大开发区)(2)

基于层级减少、压力变大,双向倒逼之下,体系运行效率提速,个体工作动力增强,业务推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严苛化。用上述工作人员的话说,“为改革叫好的,都是干得不错的人。”

再以“区政合一”的航空基地为例,机改之后,承担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服务企业等经济发展职能的机构占比,由原来的65%提高到85%以上。

另据官方披露,该区探索推行人员选聘新机制,开展全体起立“大轮岗”。172名干部通过“双向选择”后,168名员工确定新岗位,4名未被选定干部“入池”管理。

尤值一提的是,该区推出的“红黑榜”,一度引发西安舆论场广泛关注。在航空基地管委会一楼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按照业务“攻坚克难”表现评分的干部员工动态排名。得分靠前的,提拔任用时重点考量,得分靠后则相应调整。

镐京笔记走访中了解到,进入2022年以来,航空基地招商引资等工作狂飙突进,项目投资排队入场,工作人员状态可以用“打鸡血”来形容,不得不说上述创新举措发挥了很大作用。

“整装”再出发

考虑到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开发区机改成效反映到经济数据层面,短期内未必如预期之强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深彻肌理的“洗牌”,无疑会为后疫情时代的西安经济主战场冲锋,埋下重要伏笔。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开发区GDP占西安市比重,从不到三成扩升至近四成。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2020年八大开发区占比提升至50.1%。2021年,开发区GDP合计5495.89亿元,是2012年的4.2倍,占西安市比重达到51.4%。

十年来,开发区对西安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攀升,各层面对之寄望也更为高远。

数月前,开发区机改进行之际,西安官方发布《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全局出发,再次明确八大开发区定位。简单来说,无论支柱产业布局,还是战略功能担当,开发区均各有侧重,最大限度规避无序竞争问题

譬如,对高新区的定位描述,“以光电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聚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围绕建设‘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价值高地’,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西安六个开发区是哪里(西安八大开发区)(3)

航天基地则定位,“以民用航天,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产业为重点,聚焦航天科技创新中心、光伏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推进融合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天新城。”

面对内外承压的中速增长阶段,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进程,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也好,战略再定位也罢,某种程度上,均可以理解为“再出发前的整装”

毕竟寄望高远。

上述《意见》提出,到2025年,开发区GDP占西安市比重要达到6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5.5%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0亿元,切实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主力军、对外开放主窗口、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西咸新区、高新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