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娴君

当我们听说某人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羡慕嫉妒恨。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到,而我们却那么难!

为了生计,而被生活所逼,我们大多都活出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1)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都有一种积极成长的取向,也就是我们都拥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潜能。

但因为我们在和身边重要他人的联系中产生了“价值的条件化”,阻碍了我们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2)

价值的条件化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重要概念,价值条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并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评价的基础之上,这是个体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我们足够的关怀和尊重,也就是说父母或重要其他人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尊重的条件是要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

长久以往,我们为了得到父母或者老师,老板等的关怀和尊重,我们很容易把他们的价值标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慢慢忽略自身的有机评价(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这样往往导致不能真实的反应我们的现实倾向,因为产生错误的知觉。阻碍了自我实现的倾向。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3)

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因为粗心而做错了一道题,只考了98分。那个凶巴巴的数学老师当场递给我试卷的时候,直接扇了我一大巴掌,还说是我老爸要她这样干的。

我当时愤怒极了,特别恨这个老师,也恨我老爸。

但是我从小接受的价值标准却是不能恨老师和父母,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我好,想让我学习的更好。这样父母和老师就会继续给到我关怀和尊重。但我却压抑了自我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经历多了,往往有一种感觉像是戴着面具生活一样,感到非常不真实,痛苦.......有时候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还会让自己感觉到特别的紧张和恐慌,焦虑,越来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4)

如果我们能够去掉价值的条件化对我们的作用,而选择更多的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充分利用我们内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我们就会慢慢恢复真实的自己,活的真实,活出自己一直想要的样子来,成为我们自己,并走到自我实现的路上。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5)

著名国际摇滚明星迈克.杰克逊的一生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实现的目标。他的音乐天赋无人能够超越,谈起他为什么拥有这么高超的音乐才能,他回答说:自己只是上帝的通道。

他这里说的上帝的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内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他一直信任自己真实的感受。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6)

股神巴菲特说他的父亲给过他一个宝贵的教诲,深入他的骨髓。这个教诲就是: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7)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人生道理(心理学一个人的生命)(8)

他将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些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和伪装,面具或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真实的东西。

罗杰斯 《成为一个人是什么意思》

我们只有内在的自我和谐了,再也没有冲突和矛盾。

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更开放,我们将不会再去歪曲事实,不再压抑内在的真实感觉,我们就越来越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们内在的体验进一步会加强我们更相信自己的内在感受和评价,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价值的条件化。我们也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