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为象形字,字形显豁一目了然。“臣”字虽有争议,但是其与“目”有关也为大家所认可。“目”与“臣”字之别在于一为横目,一为竖目。那缘何竖目为“臣”呢?到底“臣”与“目”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字形和意义角度作深度分析。

“目”字甲骨文作眼睛之形,为眼目之意。其形多为横向,偶见斜体

“目”甲骨文字形如下: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1)

参1

从以上甲骨文字形可见,“目”字形体多为横向,眼珠之内瞳孔或有或无。至西周则变为明显的横目且无瞳孔。

战国之时,“目”字变化发展较大

战国“目”字,由横目变为竖目,椭圆的目形多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行对称的方框形“目”。“目”大致发展轨迹如下: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2)

注2

由发展轨迹可见,战国时期的“目”字,眼珠不再象形,变成了两横,向笔画形式发展。

“目”字的意义及甲骨文用法

《说文》曰:“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殷墟文字缀合》165正:“贞:王其疾目?”此“目”即为眼睛。甲骨文中“目”也作动词、方域名或人名。如《殷墟书契前编》:“贞:乎目鬼方?”“目”为察看之意。《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王其田癸,至于目北,亡灾。”此“目”为地名。

“臣”字为象形字,见于甲骨文,多为竖目之形

“臣”甲骨文字形如下: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3)

从甲骨文字形可见,“臣”字与“目”字形同,区别之处在于一横一竖,竖目之“臣”眼珠内多无瞳仁。“臣”字发展轨迹如下: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4)

(参3)

由以上发展轨迹图可见,及至战国,“臣”字象形弱化,趋于线条化,有潦草的隶书意味,有的“臣”字眼珠被穿透;有的眼眶带钩;有的眼珠变成了三角形,变化多端。

关于“臣”字的本义之争

关于“臣”之本义说法不一。《说文》:“臣,牵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广雅》训为坚。杨树达认为“臣”之本义为囚俘;孙海波则认为“臣”“目”为一字。而这些学者中,对“臣”字最有说服力的当为郭沫若,郭氏从甲骨文、金文材料着手分析,提出“臣”为“竖目之形”。

郭沫若认为,臣原本是奴隶中的叛徒,充当奴隶主统治其他奴隶的工具,相沿既久,后成为统治人者的通称。郭说的观点之所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是因为其说结合了“臣”字的字形发展演变,并以历史文献资料佐证。可是,郭沫若对“臣”表示奴隶之意来源的说法则有待商榷。

“臣”因“人首俯而目竖”,此说欠妥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臣”字甲骨文金文放大展示如下: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5)

为什么以形似竖目的“臣”字作为一种奴隶的名字呢?郭沫若先生认为,“人首俯而目竖”。可是,郭沫若先生这样解释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既然奴隶是下人且只能俯首不可正视主人,那又为何有竖目之状呢?若为竖目则显得比较凶狠,有一种怒视之态,这在统治者或主人面前是绝不允许的。

既然“人俯首而竖目”为“臣”的解释不妥,那么“臣”字之意该如何解释呢?

“目”与“臣”之别在于方向不同,但本质区别在于眼睛的状态,而非“人俯首而竖目”

“目”与“臣”的古文字形体同为象形,凡从横目之字基本表示眼睛的正常状态。如以下眉、见字: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6)

与此相反,凡含有竖目之字则多与集中精力注视有关。比如“䀠”和“望”字,其构形部件“目”皆为竖目之形。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7)

以上金文“䀠”(jù)与望字所含之“目”皆为竖目之形。这与“䀠”所表示的意义有关,二字所表示的意义皆非眼睛的正常状态。“䀠”从二目,为左顾右盼之意;“望”则表示举目远眺之形。

由以上竖目构形之字可以推断,“臣”字亦当属于眼睛的非正常状态。如今俗语有“竖起耳朵听”的说法,这种听也是集中注意力来实现的。如此说“竖起眼睛看”,也在常理之中。

因此,我们说“臣”字为睁目之形,当为集中注意力注视或怒视之意。“臣”或为瞋之初文,从字音上讲“臣”“瞋”音相通。从意义上讲,“瞋”字本义为“张目”,即为瞪大眼睛。,引申义为发怒。而“臣”字,正似从一个人的侧面描绘出其张目而视的眼睛形状,此人正在凶狠地集中精力而视,不似“人俯首而目竖”之态状。

瞋目注视之人,为何又为一种奴隶的名称呢?

郭沫若认为“臣”为一种奴隶是比较可信的,但是郭沫若对于缘何“臣”成为一种奴隶名称的解释则很难让人信服。

“臣”之所以成为一种奴隶的名称,与这种奴隶的身份和工作职责有关。奴隶社会时代,奴隶主对广大奴隶实行残酷的统治压榨,奴隶主采取各种手段控制奴隶,其中就包括采取分化政策,收买奴隶当中的“叛徒”作为监工。“监工”作为奴隶主的收买者,在生产劳动中扮演者奴隶头目的身份,必定会终日精力高度集中瞋目望视。

臣字的演变过程(字为什么是竖目之形)(8)

因此,竖目之“臣”即是为奴隶主效劳做监工的少数奴隶,“臣”字抓住了这类“监工”奴隶瞋目张望的特点。这种特殊身份的奴隶即“臣”后来又扩大范围指称一般奴隶了。而随着王权的不断加强,奴隶之臣又引申成为了君臣之臣,泛指为帝王统治服务之人。

“臣”字含义多样化,但都源于少数“监工”奴隶之意

“臣”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有几种含义,其身份各不相同。金文中记载的被赏赐之“臣”,最初的“臣妾”之“臣”及“臣仆”之“臣”,皆指称一般的奴隶,这是最初为奴隶主做事且有功劳的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并未形成特殊的群体,随时可能被交换买卖而更换主人。

文献中记载为帝王做事之臣,他们的身份已经固定了下来,且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中的一份子了,完全脱离了奴隶的身份。但是,作为监工的奴隶头目的“臣”是否已经不复存在了呢?应该说还没有彻底消失,也就是说“臣”有一个阶段是兼指奴隶和统治阶层的。甲骨文中的“耤臣”、“小臣”,还有金文中所赏赐之臣,应该都是有监工身份的奴隶。

可以说,奴隶社会“臣”是指称不同身份的人,既可以指称为帝王服务的统治阶层,也指称一般的监工奴隶。到了封建社会“臣”的指称便逐渐固定下来了。

结语

“臣”与“目”有关,“目”字的常态为横目,“臣”则为竖目。关于“臣”之说法历来不一,有《说文》训“牵”之说;有《广雅》训“坚”之说,有训囚俘之说。但从字形和历史文献考证,以上说法都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欠妥当。郭沫若指出“臣”为竖目之形,为具有特殊身份的奴隶,此说值得肯定。但郭氏对于“臣”之来源于“人首俯则目竖”,难以让人信服。“臣”为竖目,别于眼睛的正常形态,“见”“眉”等字皆为横目。但描述眼睛集中精力注视等的汉字多作竖目状,如䀠、望等。

从音义角度分析,“臣”当为“瞋”之初文,“臣”“瞋”音相通。从意义上讲,“瞋”字意为“张目”,即为瞪大眼睛。“瞋”字引申义为发怒。因此,“臣”最初是被奴隶主收买的监工,为奴隶的头目,其日常工作就是终日集中精力瞋目凝望其他奴隶的一举一动。后来,“臣”之意皆为此意的扩展引申。


欢迎您关注交流,批评指点!

参考文献: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5月。

2.原图源于国学大师网站,有调整改变。

3.李学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