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汉全 口述 夏子龙 整理

四川核工业全国排名(核工业四川三线建设亲历者说)(1)

▲任汉全

1965年夏天,我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便匆匆赶往北京报到,那个地方很难找,后来才知道是二机部的招待所。当时西北戈壁滩的404工程已接近尾声,正赶上核工业建设队伍从西北调遣入川,核工业建安队伍陆续转移到西南地区,承担三线工程建设任务。我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便随大家到了成都,来到了西南化工局下设的大华化工公司,后来又辗转到了宜宾汽车厂。当时,我们正巧碰上西北搬迁的队伍,几百辆大卡车,全是机器设备和工人,上万人一起住在汽车厂房里,用草垫子打地铺,好不热闹的一番场景。

1967年9月,我们同批的38个学生接受正式的工作分配,我来到西南七处的三工区(1号点)。那时三个工区分别承担着重大施工任务,其中一工区驻乐山,承担585所的45-1工程(中国环流器一号)以及303甲、乙、丙三个大工程;二工区(2号点)承担909所在地的生活住宅、办公用房、公司设施以及909工程研究所、科研设计服务实验室工程建设;我所在的三工区则主要承担196工程。

01

—一座山要全部挖掉,不能爆破—

196工程是我进入核工业以来参与的首个重大工程,是著名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工程。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于是在1965年3月20日,中央下发了文件,196工程正式上马立项。1967年4月10日,项目破土动工,1968年3月份,核潜艇工程指挥部成立,当时的指挥长是何谦,副指挥长是吴世英,总设计师是彭士禄,总工艺师是赵仁凯,我们三工区的施工主任是何其良(委派),我作为技术员从事现场施工技术工作。

当时三工区主要负责196工程半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施工地三面环山,公用工程、生活设施、通风、三废处理工程以及给排水工程均在山之外,施工任务十分艰巨,根本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辅助,全靠人工进行施工,一座大山全部挖掉,还不能放炮(爆破施工)。我们担心山体地基松垮,影响后期工程运行,只能靠工人一锤一锤挖到地下25米,土石方量相当大。

那时主体工程的施工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工程框架所用的承重柱施工特别难,高度高、模板量大,又没有机械设备。100多根柱子,贯穿整个主体结构,纵深40多米,都是空心的柱子,没有吊装设备,怎么上?当时我压力很大,分了四个小组花了很长时间来做技术革新、制定技术方案,最后还是靠自己的“土办法”,用很粗的沙杆来搭架子,上面支上横梁挂上倒链,每层混凝土浇筑完,用倒链把模板往上滑一点,再浇筑再继续往上滑。就这样一点一点,24小时三班倒来做,整整干了两个月,才把这些柱子全部弄完。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难关就是重混凝土的施工。核潜艇反应堆厂房外墙用的都是重混凝土,石头是铁矿石,砂子是铁砂,一般混凝土比重是2.5吨每立方,这个是3.8~4.2吨每立方,搅拌、振捣、浇灌都很难。我们原来没搞过,做了很多试验。刚开始搅拌时铁矿石和铁砂子很重,直接甩出来,没有黏在一起,为此我们专门去外单位学习,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攻关。后来慢慢掌握了一点规律,先把水泥和铁砂子放到搅拌机里,等黏合差不多再把铁矿石放进去,搅拌不能超过两分钟,然后慢慢扁平振捣,均匀下沉,直到最后成型,这样一点点弄,花了很长时间,就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发生露筋问题。

当时的生活很苦,我们技术员每月只有27斤粮食,饭都吃不饱,架子爬不上去。三工区不到1000人,为了196工程拼命在那儿干。又碰上“文化大革命”,国家在动乱之中,材料、设备供应不及时,设计院图纸出不来。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1968年7月18日下达了重要批示,派解放军独立师支援陆上模式堆建设,同时要求中科院、高等院校和机械工业部、冶金部、化工部以及几个省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支援。有了718批示,工人们虽苦但干劲儿很足,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现场。

主体工程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完8个小时必须要养护,养护周期要28天。一层层浇下来,模板全部吸满了养护水,都很重,每块有一百来斤,根本拆不下来,上面浇混凝土模板又不够,急得我团团转,怕耽误工期。刚好独立师张师长问我有什么困难没有,我说人手不够,下面模板抽不出来,上面的混凝土没法打,张师长听完后说:“好,明天我给你找人来。”第二天,部队500名小伙子带着撬棍来到现场帮忙拆模板,只用了三天时间,模板全部拆出来了,这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还记得1967~1968年间,大雨滂沱,我们驻地旁的东风桥下发洪水,洪水很大,当时正在搭设模板的陈德阳、秦郝春两人为抢救模板不幸被洪水冲走,秦郝春幸存,而陈德阳不幸牺牲,连遗体都没找到。后来,大家在附近的山上为陈德阳建了衣冠冢,每年清明都去扫墓和祭奠,直到今天这个墓还在。他们这些壮举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一步步坚持把工程干完。就这样,1970年4月,196工程建安提前完成。12月,核潜艇下水,由此正式结束了我国没有核潜艇的历史。

02

— 所有家属动员起来参加建设 —

1971年,196工程结束,我们开始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的建造任务,即49-3工程。这项工程体量和难度一点不比196小,当时厂址在一座大山下,厂房负挖20米,配有125米高排风塔,不仅土方量大而且技术难度高。1971年1月,在没有施工图纸的情况下破土动工,由北京二院边设计、边现场施工边修改。这个工程里面有10个热室,这个很难干,墙是2米厚,板子也是2米厚,都是重混凝土还有铅板,地下室的反应堆也十分复杂。所有的施工没有任何机械,全部靠人工,混凝土都是用独轮车一车一车运进去的。绑钢筋、支模板、打混凝土都是工人三班倒。每个大门都有10~20吨重,都是用倒链倒上去的。安装需要一个月,工艺要求非常高。除了主体工程施工,高排风塔结构施工同196工程一样复杂,防辐射层、耐火砖层和混凝土层三层施工难度特别大,我们用倒模形式施工,高度高,十分危险,对当时的施工水平来说真的是很大的挑战。

不过当时整体士气很高,大部分家属跟着职工过来了,她们没有工作。现场工人不足时,我们就把所有家属都动员起来参加工程建设。当时家属们每天都要结队去江边捡鹅卵石,砸碎了打混凝土用,每人每天200公斤,她们还要帮我们装车卸车。她们不为钱,不为名,无私贡献,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核工业全国排名(核工业四川三线建设亲历者说)(2)

▲高通量试验堆外景

03

— “我难道就不能倒水泥吗” —

在49-3工地工作了两年,我被调往二工区,准备从事728工程。728工程源于周总理在1970年2月8日作出的重要批示,那时国家正准备开始筹备核电站建设。1973年,上级要求二工区调迁到812厂。第二年春,我随众一起来到812厂承担728部分工程。

当时工程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配80米高的排风塔,我负责排风塔的滑模施工,那时在二机部来说滑模施工是首例,为了向厂家购进设备,我和两个同事一起乘火车去上海洽谈液压千斤顶设备。但由于文革动荡,厂家早已经不生产设备了,我们当时就急了,因为现场正等着这批设备施工呢,最终在我们的争取之下上报到部里。我们又回到了四川,焦急地等待了一个月,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那种心情可想而知。最终部里出面,这批设备如愿获批生产,并顺利投入了工程当中。

设备问题解决了,我们当时就组织了滑模研究组,五六个人,自己搞滑模平台的设计,搞电气自动化设计、采购材料、平台组装然后带砖试压,核实每个平台多少公斤压力,然后在高空组装再试压,确保百分之百没问题了才正式施工,就这样前前后后花了七八个月,解决了模板、混凝土平整度等多个技术难题,最后用了28天完成了80米排风塔的滑模施工。当时这项技术在部里很红火,我还专门去部里做了报告。

当时大家都很努力,不管干部还是职工。有一次,人手紧张,时任党委书记曲甫亭在搅拌机旁整整倒了两天水泥。我当时问他:“书记,你怎么在这倒水泥啊?”他说:“你们是部里面第一个搞出滑模来的,我难道就不能倒水泥,为你们服务吗?”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心里,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书记亲自到工地倒水泥,为的是什么?这也是当时很多核工业建设者共同的奋斗缩影。

1978年,二机部在上海成立了728院,由原来的北京二院、北京六院及上海核物理研究所抽调人员组成,当时部里抽调我和几名同事前往23公司五处(金山五公司)进行核电站试验,我们是国家最早接触民用核电的一批人,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最先选定的几个点都没能最终立项,直到秦山核电选址成功并开工建设。

核工业是我为之奋斗终身的地方,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无数核工业人秉承初心使命,发扬戈壁滩吃苦耐劳、连续奋战的拼搏精神,建功立业,独立完成了核工业在川的大部分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为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成功下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汉全:1965年10月进入核工业系统工作,1965~1978年间参与了我国西南三线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尤其在我国首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6工程)、高通量工程试验堆(49-3工程)及728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后,他参与了我国早期核电的选址工作,作为首批海外施工队伍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哈桑体育城等多项工程建设,参加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建设,1999年回国担任中核华兴副总工程师,直至2001年退休。)

策划 | 杨金凤

编辑 | 郑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