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一直有个观点:编什么书都比编语文课本容易!或许有人不理解,语文书不就是把古代、现代文人的优秀作品都写收入进去嘛,这有什么难的?但大家要明白,很多经典诗文中,只有一部分是适合孩子们读的。

求学路上心酸(莫愁前路无知己)(1)

70后和80后应该还有印象,咱们当时学《悯农》时,多数人只学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20个字。其实前面还有20个字,其中有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显然当年不收录这一半就是觉得写得太残酷了。不过目前有些版本的教材中已经加入了这一半,看起来专家们是认为现代的孩子们承受能力变强了。

与《悯农》相同情况的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当年我们学到“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没有下文了。其实后面还有28个字,只有读了这后半部分我们才会明白,贺知章回到家后其实过的并不好,事实上写完没多久他便死了,家乡并不是那么好回的。

求学路上心酸(莫愁前路无知己)(2)

与这两首经典一样,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情况,这首诗就是高适的《别董大二首》。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首诗的名气自然不用多说,它是唐诗中的精品。千年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4个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赠友的佳句。但语文课本中,其实只收录了前一半,为何后一半入不了课本呢?

求学路上心酸(莫愁前路无知己)(3)

这首诗写于747年,董大应该就是当时有名的琴诗董庭兰。很多人读完这首诗前半部分都觉得,此时的高适应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不然怎么会有“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豪言壮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此时高适早就被贬外放,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而董庭兰也早就离开长安,江湖漂泊。正因如此,诗的后半部分才会异常伤感。

求学路上心酸(莫愁前路无知己)(4)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是诗人在感叹人生坎坷,自己离开京城10年,一直四处飘零,就像孤鸟般可怜。“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是调侃自己明明是送别你董大,但却连践行酒的钱都付不起。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在这首诗的后一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之所以收录诗的前半部分,是希望孩子们能被唐诗中的豪情所感染,将来面对人生的艰难前路时,能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乐观。但若是把后部分也收录了,显然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毕竟现实是这么残忍。这字字都是泪的现实,老师们也确实是不忍心教。

求学路上心酸(莫愁前路无知己)(5)

不过小美倒是认为,高适已然落魄至此,还能劝好友乐观地前行,体现地正是他的豪迈。意气风发时,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没什么了不起,人生不得意时还能写出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勇者。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