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学家曾分别发现,这个世界上有 3 群人没有长过痘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长痘痘的人更年轻是真的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长痘痘的人更年轻是真的吗(这些人从来没长过痘痘)

长痘痘的人更年轻是真的吗

有科学家曾分别发现,这个世界上有 3 群人没有长过痘痘

他们究竟为什么可以这么幸运?

原因居然是:

那些不长痘的人

1971 年,科学家发现加拿大有个小岛上的人从来没长过痘痘。

因纽特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后来这群人的幸运被打破了。他们开始和大陆国家交易,购买一些他们原本不怎么吃的甜饼干、牛肉、奶制品,饮食习惯逐渐改变。

随之,小岛居民开始长痘痘,并且长痘率和其他地方变得一样。

还有两个没有长过痘痘的人群,分别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拉圭。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依靠低血糖负荷饮食而生活,他们的食物里没有薯片、饼干、面包等,只有块茎食物、水果、鱼和椰子

动图来源于soogif

从这三群人的情况可以发现,痘痘和饮食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相信这个观点大家也都认可,但是究竟哪些食物真的会致痘呢?辣椒?巧克力?

我们整理了一些可能会导致长痘的食物和一些可以消痘的食物,以下内容建议收藏~

吃这些易长痘

乳制品

牛奶会升高血液中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这玩意儿会让表皮过度角化、皮脂分泌增多,促进炎症,导致痘痘形成。

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喝牛奶就会长痘,只是对于痘痘肌的人来说,不管是全脂、低脂还是脱脂牛奶,都会更易致痘。

如果你是痘痘肌,可以选择喝酸奶来代替牛奶,因为发酵会破坏胰岛素生长因子1。

但是记得,选择低糖或者无糖酸奶

动图来源于soogif

高血糖食物

甜食吃多了,容易长痘,这个大家应该深有体会。但其实这里的高血糖,除了糖分高的甜食外,还包括了精制的米饭和面包等

这类食物会产生大量的葡萄糖进入血液,我们体内的胰岛看到这个场面吓坏了,赶紧分泌大量胰岛素,这就刺激了我们体内雄激素的分泌,加剧皮脂产生,还升高了上面提到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

动图来源于soogif

在吃“”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尽量少吃,合理搭配。

当然了,快乐对于人来说也很重要,如果此刻你的心情很需要一份小蛋糕来拯救,偶尔吃一吃也没事。

高油食物

其实脂肪本身并不会增加长痘痘的几率,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只不过一些饱和脂肪酸很高的油,会促进炎症,更易长痘,比如猪油、牛油、奶油、棕榈油

我们平时买的炸鸡、吃的泡面,基本上用的是棕榈油(饱和脂肪含量很高),大家平时在吃的时候,注意适量吃,营养均衡搭配。

动图来源于soogif

吃这些要注意

巧克力

巧克力会不会影响长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不过一些高糖巧克力,比如白巧克力,还是少吃为妙。

可可含量更高的黑巧克力可以考虑尝试,对痘痘影响不是很大。

辣椒

一直被误解的辣椒,其实并不会导致长痘。只不过一般吃辣的时候,会顺带上很多致痘因素。

比如:

吃火锅的时候,油烟容易沉积在皮肤上;

火锅里用的油基本是牛油,又会吃很多肉,饱和脂肪摄入过多;

吃辣的同时还可能会配一杯奶茶,吃下好多糖……

动图来源于soogif

这么一叠加,是对皮肤的致命打击。

所以问题不在辣椒,大家不要误会它。

吃这些帮助消痘

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ω-3脂肪酸可以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减少皮脂的分泌,可以促进痘痘的恢复。

只要你对海鲜不过敏,可以尝试添加一些海鲜到菜单里

如果你对海鲜过敏,也可以试试核桃奇亚籽这类食物。

水果蔬菜

水果蔬菜有抗氧化成分,可以减少炎症的影响。

多数水果并不会怎么升高血糖,菠萝、葡萄、芒果的升糖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建议适当少吃一些。

茶多酚抗氧化,还可能抑制皮脂的产生,有可能抑制性激素对毛囊脂肪分泌,平时可以喝一些茶,但是不包括奶茶哦~

我们列出这些食物,并不是在制造焦虑,让大家一定不要吃各种易长痘的食物。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食物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才能更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日常饮食。

比如,如果你今天吃了炸鸡,那么就补充一些水果蔬菜,均衡一下,给身体更好的保护~

综上所说,你发现日常生活里什么美食最容易致痘了吗?

参考文献:

[1] Aghasi M, Golzarand M, Shab-Bidar S, et al. Dairy intake and acne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Clinical Nutrition, 2019, 38(3): 1067-1075.

[2] Kucharska A, Szmurło A, Sińska B. Significance of diet in treated and untreated acne vulgaris[J]. Advances in Dermatology and Allergology/Postȩpy Dermatologii i Alergologii, 2016, 33(2):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