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儒学也分为好几个流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这些流派都出过十分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十分传奇。

当然,在很多时候,也许这些经历有着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似乎也代表着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有记载称,古时有一个状元的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4个月才出生,出生后到了5岁都不会说话,就在全家为此着急之时,高僧的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让这个孩子最终成为了儒学大家。

他是谁,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

怀孕14个月才产下一子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浙江余姚的王家出了一个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喜事,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王华。

其实,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状元,但并非每一位状元都能在后人心中留下印象,王华大概就是这样这样一位状元。

他曾经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但似乎并没有过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绩,也许让他真正出名的,并不是他的状元名头或者是仕途,而是他的长子。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2)

王华的家族,在余姚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不仅仅是当地著名的大地主,而且他们家祖上也出过不少名人,例如他的先祖王纲,就曾在洪武年间当过兵部郎中,官居四品。王家的其他先祖也大多是学富五车,虽然没有当过大官,但也维持了家族的富裕和辉煌。

而王华则是家族中天资聪颖的那一个,据说他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教他读诗,他听过一遍就能立刻复述出来,读书时更是过目不忘,松江提学张时敏在考察过他的才华之后,还夸赞他有状元之才。

后来,果然如张时敏所说,王华在成化十七年高中状元,随后,他就带着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仕途。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3)

如前所述,王华在仕途之上,其实没有太多值得说的事情,反而是他那5岁都还不会说话、一度被认为是“哑巴”的儿子的光芒,将他彻底掩盖。

王华的长子出生于成化八年,从他还在母亲肚子里时,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普通人。

都说“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而实际上我们知道绝大部分孩子在9个多月时就已经足月出生,根本等不到“怀胎十月”。但王华的儿子偏偏十分能等,据说,他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14个月才出生。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4)

此事在诸多书籍中都有所记载,但似乎从科学角度来说,有点令人难以置信,毕竟科学上都认为在女性怀孕超过40周之后,胎盘老化等因素会引起胎儿的死亡,怀孕14个月才分娩,似乎是有点夸张了。

但王华的儿子出生前,发生的“奇异之事”还不止这一件。除了母亲怀孕的时间特别长之外,王华的母亲还在孙子诞生之前,梦到了一个身穿红衣的天神,抱着一个孩子从天而降,云层之间还有音乐之声传来,对于古人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大吉之兆”。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5)

没过多久,王华的妻子便生下了一个儿子。虽然这个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4个月,但在出生之后却看起来十分健康,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在孙子诞生后,王华的母亲就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王华的父亲王伦。王伦听了之后,就决定为孙子取名为“云”,以纪念他从云端而来,是天神托付给他们照顾的孩子。

并且,他还将孙子所住的地方取名为“瑞云楼”,取一个好意头,只是这个好意头似乎并没有真的给王云带来“好运”,很快,长辈们就发现了王云的异常之处。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6)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我们知道,一般的小孩在出生之后10个月以后,就已经开始能够叫爸爸、妈妈了,虽然大多数时候还是他们的无意识行为,但这样也是他们牙牙学语的开始。

可王云却不一样,他不仅10个月的时候没有开口说话,1岁、2岁……一直到5岁的时候,都没有开口说话。

这件事情就很奇怪了,因为王云除了不会说话之外,其他地方的表现都很正常,家人让他做什么他都能听懂,不像是智商有问题。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7)

而且他还特别爱看书,祖父读过的书,王云也都会去读,他不仅读书,还读得很认真,似乎是在默记书中的内容。

一切正常,就是不会说话这一点,让家里人都十分担心,他们四处寻访名医,为王云诊治,可是医生们看了不少,就是谁也说不出来王云到底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得了什么“怪病”。

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云游路过王家,他看到王云时,只摸着他的头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随后,高僧便飘然离去。

这句话传到了祖父王伦的耳朵里,他知道此话必有深意,便开始琢磨起这句话的意思。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8)

“好个孩儿”显然是在说王云并没有什么问题,不仅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孩子,甚至也可能是在暗示王云今后会前途无量,成为他们王家的一代名人;而后面半句的意思就有点难以理解了,到底是“道破”了什么,才让高僧觉得可惜呢?

王伦思索了半天,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王云的名字上。王伦觉得,是自己用孙子的“来处”取名,道破了“天机”,说明了孙子是神明“托付”给王家的孩子,才导致王云5岁了都不会说话。

于是,他决定给孙子改个名字。思考了半天之后,王伦用《论语·卫灵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一句,给孙子取名为“守仁”,从此之后,王云就改名叫做“王守仁”。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9)

改名之后,“奇迹”就发生了,王守仁果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他一开口讲的就是四书五经,是他读过的内容,而不是像其他小孩一样从爸爸妈妈开始学说话。

这让王家所有人都啧啧称奇,父亲王华更是喜出望外。他一开始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有着智商方面的问题,要么干脆是个“哑巴”,现在证明了儿子和自己一样“天资聪颖”,那么,毕竟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不说也考一个状元,至少也得是满腹诗书,能考学做官。

于是,王华就请了不少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希望儿子也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像他一样入朝为官、光耀门楣。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0)

这个时候的王华怎么能够想到,自己的儿子虽然没有中状元,但是他在儒学上的成就,将远远超过自己、超过大多数儒学大家,他将自己开创一个儒学的重要流派、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口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圣人”。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称之为王阳明,他是儒学流派心学的集大成者,创造了“阳明心学”这一流派,他改变了元代、明初以来所流行的“格物穷理”,强调“心即是理”,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成为了儒学的主流学说之一。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1)

而阳明心学传到日本之后,在日本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05年,当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以劣势装备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胜利返回日本之后,他在庆功宴会上展示了自己成功的“秘诀”。

众人只见他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腰牌,腰牌上刻着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可见,王阳明的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大,那么,王阳明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2)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虽然从小也是读圣贤书,但他与其他人相比,还是有一些特别之处的。比如,他在12岁时,就以类似于现代辩证法的观点,写出了《蔽月山房》一诗,对“山”和“月”到底谁大谁小,做出了比较。

比如,他在15岁时随父亲出居庸关后,顿感豪情万丈,还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想领几万人出关征战、讨平鞑靼。再比如,当出征的梦想被父亲无情打压后,他又决定要“做圣贤”。

后来,“做圣贤”就成为了王阳明的终生理想,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为此奋斗。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3)

最初,王阳明并没有找到“做圣贤”的方法,他试图通过打坐诵经来悟得圣贤之道,但并没有成功,而后,他又听一个读书人说,想做圣贤,就要“格物穷理”,要读朱圣人的书。

一心想做圣贤的王阳明如获至宝,立即开始读朱圣人的书。朱圣人即朱熹,他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对我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朱熹提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道德的基本规则,而要找到“理”,就要“格物致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圣贤的领域。

但虽然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这条通往圣贤的道路,只是他并没有说到底应该怎么“格物”,怎么“格物”才能成为圣贤,还是得看个人悟性。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4)

由此,王阳明走上了“格物致知”的道路。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作“守仁格竹”,讲的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他对着竹子废寝忘食地“格”了好久,圣人之道没有“格”出来,反而生了一场大病,这让他第一次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格物真的可以通往圣贤路吗?

随着读书和实践的深入,王阳明又对朱熹的另外一条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欲”则是理的大敌,因此,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就对抗内心主观的欲——包括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比如思念自己的母亲。

一次,王阳明与一位禅师对谈,他问禅师:有家吗,想念自己的母亲吗?禅师沉默良久,回答道:怎能不想啊?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5)

说完这句话,禅师羞愧地低下了头。可王阳明却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想念母亲是基本人性,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而无论何时,人性都是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

从此之后,王阳明真正意识到了朱熹可能是错的,天理和人性可能并非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同时存在。可王阳明也并没有探求到所谓的“理”,尚没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能彻底击溃朱熹的理论。

而始终没有真正找到通往圣贤之道的王阳明,只能继续遵循着朱熹的道路,依靠“格物”来寻找理,那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悟出他的“圣贤之道”。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6)

弘治十二年,王阳明考中二甲进士第七,观政工部;弘治十七年,王阳明担任了兵部武选司主事。不过没多久 ,他就因为触怒宦官刘瑾而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站的驿丞。

虽然龙场在当时仍然是未开化的地区,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当地风俗教导当地人,逐渐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而在此过程中,王阳明更是悟出了圣人之道,完成了自己迈向圣贤的“第一步”:天理即人欲,理就在心中。

王阳明主张“人人可以成尧舜”,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以及“致良知”的精神内涵,儒学中的另外一大流派“心学”由此开始真正影响到中国社会。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7)

通过对于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理念的践行,王阳明平定了那江西东南部的动乱,还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在晚年时,他又被委任为左都御史,前往两广地区平乱,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救火队员”。

除了为国效力、四处救火,王阳明也讲学,他教学生不挑剔贫富贵贱,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来所学的一切都倾囊相授。即使程朱理学的传人对于心学有着诸多不解、议论,甚至是反对之声,但王阳明始终心如止水。他提出,大家的观点各有不同,多做争论并没有什么好处。

确实,理学和心学之争持续了百年,但阳明的光辉始终留在人们心中。

状元寻母的故事(状元之妻怀孕14个月产子)(18)

嘉靖七年,王阳明在平定了朝廷几年都束手无策的两广地区叛乱之后,踏上了回家的路。当时,他肺病发作、生命垂危,只想回到家乡。可紧赶慢赶,在走到江西南安时,终于再也走不动了,在这里,他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这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坚守本心;他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悟出了圣人之道,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