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全部是浩哥查资料了解,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点,喜欢的就关注下一起互相探讨交流。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1)

侗族

关于侗族的起源,有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骆越”,有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因无历史记载,已无从考证。自唐朝以后,侗族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或派驻官员或任命当地开明土著为地方官员,这些官员后来均成为侗族世袭的统治者。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 封建地主 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 部落联盟 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2)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3)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4)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5)

侗族的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二、三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6)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侗族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起来,既方便实惠,又经济、节省时间。侗族地区有每天食四餐,两茶两饭的习惯。茶已经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了。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7)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贵州侗族传统文化(走进贵州侗族了解那些不一样的民族风情)(8)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以上就是简单的侗族介绍。其实浩哥一是想宣传中华民族文化,二是想让大家到各地游玩时注意当地人的礼节。

喜欢浩哥的请点击关注浩哥,留言和浩哥一起交流我国的民族文化。

本文由民族文化传播账号发布,2017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