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解度理解和应用“七忌”

溶解度曲线是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溶解度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平滑曲线。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1)

一、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点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如A点表示当温度为t2时,物质R的溶解度为ag。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B点表示当温度为t1时,物质R和N的溶解度相等,都为bg。

二、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线

每一条曲线都表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总趋势,主要有:

1、陡升型: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陡峭。如曲线R,代表物质有KNO3、NH4NO3等。

2、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如曲线M,代表物质有NaCl。

3、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曲线N,代表物质有Ca(OH)2。

三、溶解度曲线图上的面

1、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含有部分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且还有未溶解完的溶质存在。如C点。

2、在溶解度曲线下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不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D点。

四、溶解度曲线图的综合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或比较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如在t3时,R、M、N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 < M < R。

溶解度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掌握了这个概念,可以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算。在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时有“七忌”如下:

一忌不标明温度。任何一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极少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种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二忌不标明是何种溶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三忌不说明溶剂量。溶剂量是100g,这是规定的量,不能随意改变。

四忌不考虑溶液状态。溶解度一定是在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下,也就是溶质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条件下的值,这是必要条件。

五忌不写单位。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若写成31.6就不对了,单位“克”不能丢掉。

六忌把溶解度和浓度混淆。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量度,而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是表示一定质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七忌不考虑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时结晶水的去向。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结晶水的量要计入溶剂中,溶质是无水部分的化合物,否则就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

二、第九单元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的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其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某溶液中含多少份质量的该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2)

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3)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解答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性题目时,也就是,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特别注意的是:

1.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2.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3.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4.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5.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知识点2.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就是指为了某种需要,向浓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水(如果是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其稀释的所要求的浓度的方法.要想顺利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进行准确地计算;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然后,要进行准确地称量(或量筒量取所加水的体积即可,注意读数时一定要平视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

最后,将所量取的水慢慢地倒入盛浓溶液的烧杯中(不能洒落到烧杯外面),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在量筒内进行稀释的实验操作.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和操作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和的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液体的量取、倾倒等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液体的量取、倾倒等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计算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液体的量取、倾倒等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有关误差分析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液体的量取、倾倒等有关的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有关误差分析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有关的实验操作一定规范、准确.若有误差,一般都是实验操作错误或失误造成的;可以从实验操作上分析、寻找原因;或者是根据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来进行误差分析等.

知识点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其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某溶液中含多少份质量的该溶质.而溶解性和溶解度都是用来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只不过,前者是定性表示,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来表示;后者是定量表示,常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为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的溶解性的大小;其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是在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其溶解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等量关系:.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和计算的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根据溶解度来判断溶解性,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者根据某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该溶质的在此时的溶解度时,一定要先确认该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才可以运用 这个特殊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不过,此时,一般会通过文字信息或溶解度曲线等图表信息给出相关的提示.

2.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来判断其溶解性时,要特别注意溶解度必须是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往往通过查找溶解度曲线获得);虽然是室温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但不是溶解度时,一定要换算成溶解度再进行推断.例如,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很明显如果直接按照0.5克,根据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内部联系来判断的话,此题应该选择C;可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0.5克虽然是室温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但不是溶解度,它只是在10克水形成的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而溶解度对应的溶剂的质量应该是100克;也就是,此时的溶解度不是0.5克,应该是5克(0.5克×10).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 B.

知识点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

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4)

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5)

3.变形公式有: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6)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

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

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

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知识点5.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知识点的认识】海水晒盐的原理是通过风吹日晒蒸发溶剂得到食盐晶体.

海水晒盐的过程是这样的,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筑盐田.用海水晒盐,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盐田的蒸发池,通过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晶体来.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海洋中的资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粗盐提纯、物质的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海水晒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

2.由于其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所以粗盐容易潮解.不过,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

3.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也称“苦卤”),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三、练习

1.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水

B.增加KNO3

C.不断搅拌

D.升高温度

2.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氮气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6.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量

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

7.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8.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时,该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9.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10.有t℃时浓度相同的两份KNO3溶液A和B,A为100g,B为80g,将其恒温蒸发20g水后,A刚好饱和,则关于B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

A.也刚好是饱和溶液

B.仍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并有晶体析出

D.有晶体析出剩余不饱和溶液

11.要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压降温

B.加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减压升温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

13.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 )

A.CaCO3为0.0013g

B.食盐为36g

C.熟石灰为0.17g

D.KClO3为7.4g

14.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都改变

C.1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9g硝酸钾,则1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20.9g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氢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t℃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17.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8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7)

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

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

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

D.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

18.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溶剂质量减小了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19.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是碱性溶液

D.是饱和溶液

20.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8)

(1)温度为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t2℃时A和B两种物质的 相等;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欲从此混合物中分离出A可采取的方法是 。

2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9)

(1) t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2)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2.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10)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

(2)由上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 ;……

答案在二维码下面

1.D ; 2.A、D ; 3.D ; 4.B ; 5.C ; 6.B ; 7.A ; 8.C;9.D; 10.C ; 11.A; 12.A、C; 13.D; 14.B;15.C ;16.D ;17.D ;18.C ;19.B ;20.(1)B>C>A;(2)溶解度;(3)降温结晶(或结晶);21.甲;乙>甲=丙;22.30g;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或温度对甲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很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或温度对乙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大);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要让甲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要让乙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来提纯甲物质等等。

四、练习溶解度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时,向10 g某物质的溶液中放入5 g该物质,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12.6 g滤液,则原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D.无法判断

2.在30℃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 g,在60℃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B物质10 g,则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D.无法比较

3.(黄冈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是31.6 g,则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 g

C.在鱼池中设立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冷却或蒸发溶剂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

4.某温度时,将KCl的饱和溶液70 g,蒸干后得到20 g KCl固体,则该温度时KCl的溶解度为 ()

A.8.0 gB.28.6 gC.40.0 gD.71.4 g

5.某学生在实验室里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最终能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是()

A.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30 mL

B.将20℃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C.将20℃的KNO3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D.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

6.(恩施中考)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11)

A.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B>C>A

B.当A中混有少量B、C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C.在t2℃时,A、B、C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小

D.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无B析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22分)

7.(6分)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 g硝酸钾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12)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梅州中考)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2)20℃时,将40 g NaCl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3)4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升高温度 ②加溶质NH4Cl

③加水 ④恒温蒸发水

9.(10分)(山西中考)如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整理(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有关知识)(13)

(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 g 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填“>”“=”或“<”)。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在该温度下,加入的5 g物质还能溶解2.6 g,所以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由于原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未知,无法判断溶液的浓或稀。

2.【解析】选D。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10 g,60℃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由于它们的温度不相同,物质也不相同,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也未知,故无法比较它们的溶解度的大小。

3.【解析】选B。本题考查溶液的有关知识,了解溶液的特点、溶解度的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是解题的关键。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A正确;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是31.6 g,即20℃时,131.6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 g,B错;O2不易溶于水,在鱼池中设立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C正确;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可采取降温或加入NaCl或蒸发水的方法,D正确。

4.【解析】选C。由题目信息可知,70 g饱和溶液中含20 g KCl固体,即50 g溶剂中含20 g溶质,由此可以确定100 g溶剂中含40 g溶质。

5.【解析】选A。溶液具有均一性,从某饱和溶液中取出30 mL的溶液仍饱和;KNO3的不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仍不会饱和;KNO3的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会变为不饱和溶液;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时,由于仍会有多余的溶剂,故溶液仍不会饱和。

6.【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溶解度曲线图示中的相关信息。观察图示可知A、C正确。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C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提纯A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不能用蒸发溶剂的方法,B错;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A、C都可析出晶体,只不过C析出的是较小部分,B饱和溶液降温时变为不饱和溶液,不可能析出晶体,D正确。

7.【解析】通过观察法可知,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该温度下,硝酸钾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当溶液底部没有硝酸钾固体剩余时,也不能说该溶液就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因为此时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所以小明的判断是错误的。若要作出正确判断,可通过实验法,即向该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搅拌后,若能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答案:(1)试管底部还有硝酸钾固体

(2)小明的判断不正确,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

(3)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看其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8.【解析】本题以溶解度的表示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知识点。(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2)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说明20℃时,将40 g NaCl放入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得到136 g溶液。(3)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不能将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加水稀释不能变为饱和溶液。加入溶质和蒸发溶剂都可以将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所以选②④。

答案:(1)NaCl (2)136 (3)②④

9.【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图像中一些特殊的点、段及折线的意义。

(1)由表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

(2)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增加A物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3)因为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后会析出晶体,溶液的质量减少。

(4)在t2℃时,A的溶解度大,当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时,A需要的水少。

答案:(1)A 25 (2)增加A物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3)减少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