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汪仁洪 苏定伟

2020年6月5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10位历史名人中,有两人来自南充:司马相如、陈寿。

2019年8月,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申报工作启动。经过前期13位专家书面评议和15位专家集中初评,形成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初评名单。采取专题论证、座谈研讨等方式,多次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学者,综合考虑名人时代、民族、地域、代表性,对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初评名单进行深入论证,形成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建议名单,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这10人入选。

这10位名人,从汉代到清代,来自政治、文学、思想、教育、科学、史学等领域,他们作为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创造的突出特点,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开创多个第一,人格魅力光照千秋,功绩成就影响至今。

南充籍著名的名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1)

司马相如文脉赓续百世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生于西汉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长于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客游于梁。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临邛(今成都邛崃市)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汉武帝读到其居梁时所作《子虚赋》,大为赞赏,因得召见,任为郎。曾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后转任孝文园令,晚年免官闲居而卒。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蜀学的开创者,也是通《尔雅》、著《凡将篇》的训诂学家,还是一位古蜀历史学家和博物学家。司马相如被誉为“辞赋之宗”,历代备受推崇。其《子虚赋》《上林赋》《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皆为传世名篇。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其奉使西南,注意妥善处理朝廷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解决社会治理和经济贸易等问题,是拓边功臣,西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

司马相如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做“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为后辈巴蜀学人的事业进取和人生追求树立了榜样,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相如为之师”。司马相如的学养和写作,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他在蜀中学业养成,精通经书、史籍、子学,又能以儒学为本,融汇诸家之学,勉力推进文化学术的发展进步。

司马相如在四川的历史遗存有:蓬安县正倾力进行“相如故城”的修复建设,已恢复文明门、紫气门、蓬州州署、玉环书院等,正加紧重建司马相如祠堂。成都市今存驷马桥、琴台路、文君井等遗址或纪念地。

司马相如具有读书人可贵的淑世情怀,故能仁民爱物。其文章体现了春秋大义、家国情怀。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称,司马相如是一代赋圣、文宗,文脉绵赓,沾溉百世。

南充籍著名的名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2)

陈寿会通古今写三国史实

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

陈寿与司马迁、班固齐名,史称“并迁双固”,编撰了史学名著《三国志》,该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陈寿在《三国志》里,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寿在传承汉代史学传统的基础上,首创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体例体裁,以新的范式书写了三国时代复杂多变的历史风云画卷,为后人留下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的信史,并成为后世《三国演义》、三国文化的底蕴所在。编纂《益部耆旧传》,保存巴蜀历史文化。撰《官司论》,主张制度改革,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

陈寿在四川的历史遗存有:南充市有陈寿旧居、万卷楼旧址、陈寿公园、陈寿衣冠冢等纪念场馆。

陈寿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敢破旧制的创新创造精神,实为今人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一生虽屡历逆境却不事权贵,体现了中华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风骨。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称,陈寿学富五车,会通古今,书写三国史事,探究历史演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