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华中繁盛,在汉口一脉”

万古长流的长江与汉水,赋予大汉口这片土地无限生机和繁荣。从古至今,熙来攘往,商贾繁华,是武汉这座城市留给时代永不磨灭的印记。

生生不息,车水马龙,是汉口紧随历史步伐,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的成果。“江汉朝宗于海”之势从未停歇,持续助力它的迭代更次:世界500强鼎力入驻,传承与创新并举,历史与现代交错,经典与潮流同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是滚滚长江对土地绵绵不断地滋养,代表华中区域、长江流域引领世界的城市窗口,依旧还是汉口。

百年汉口,汉口百年。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1)

△万古长流的长江与汉水。

“武汉”在此诞生,崛起世界城市

在世界的眼中,汉口知名度更早于武汉。

它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天下四聚”之一。

清代学者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如此论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而汉口……亦为九省通衢……虽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

“虽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是对汉口的极高评价,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这要追溯明朝成化年间,汉江改道,从今天的龙王庙汇入长江、奔向大海,长江、汉江汇集处形成汉口。两江交汇,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优势,让它成为开展贸易的黄金商业宝地。

到了近代,汉口于1861年开埠,1923年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直辖市───汉口市。

汉口之名,仅次上海,蜚声海内外:香港九龙有汉口道,上海的汉口路又名三马路,是继南京路、九江路后的上海的第三条现代化马路。

百年前俄罗斯绘制的地图上,汉口是万里茶道起点,至上海经西伯利亚,直抵圣彼得堡、欧洲腹地。

汉口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1926年,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称为“武汉”。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2)

△建成于1921年的南洋大楼。

百年武汉,由此得名。大城武汉,在此诞生。百年繁华,得以延续。

江汉胜景 百年中心不改

百年以来,汉口繁华未改,不断引领潮流,持续缔造传奇,成为比肩大上海的大都市。

武汉城市研究学者胡榴明对老汉口的繁华有更细致的研究,她介绍,两江交汇的水流带来人流,人流带来财流,商贸成为这块土地的根与魂。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3)

△百年老街中山大道。

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中国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并定居于此。江汉路-六渡桥一带的中山大道,是武汉最繁华的中心地段,民众乐园、德华楼、老会宾、东来顺、甲子大饭店等名店名楼日进斗金。以江汉关为代表的商贸金融业让大武汉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源本。

到了90年代,六渡桥一带,不仅在汉口的核心地位不倒,还“进阶”成为武汉第一商圈,诞生了中国第一批商业上市公司“六渡桥百货”,风光无限。

对老汉口而言,每一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回忆:10岁生日礼物从六渡桥的桥南商场捧回;和男朋友第一次约会的电影在民众乐园;穿上清芬街的鞋就是时尚的最前沿……

作为商业中心,自然吸引着社会名流的聚集。百年来,沿中山大道、江汉路、花楼街、三民路等繁华主干道旁,商贾巨富和社会精英纷纷在此置业,由此诞生了积庆里、咸安坊等别墅区。它们曾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棉花大王”黄少山、轮船巨头卢作孚、汉剧大师陈伯华、著名作家萧红都曾居住于此。

和“商业繁华中心”一同成为武汉印象的还有“精英置业中心”。直至今日,“置业在汉口,汉口选核心”的安家理念依旧是当今社会精英们的共识。

特别是在2016年,汉口核心的中山大道重新开街后,整旧如旧的江汉路至前进一路,成为新旧交融风貌段,一边是传承了能比肩上海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一边是以国际潮牌、高街时尚引领潮流风向的品牌商圈,既古典又现代,聚光灯下,江汉胜景,百年中心不改。

区域繁华蝶变 历史与现代交融

繁华与中心,百年不衰。

2020年,汉口历史风貌区规划出炉。大武汉的城市发展始终离不开这块最值得传承和保护的商业热土。新的规划中,江汉区域将目光锁定在中山大道民生路至沿江大道,致力打造老汉口世界级人文时尚片区,让历史的名片更闪亮。同时,这里依旧是本地市民寻找老武汉记忆、外地游客领略近代历史变迁的风景地,历史与现代在繁华蝶变中交融,不断聚光。

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传统建筑与遗产保护专家赵逵眼中,汉口历史风貌保护区是汉口城镇特殊发展而产生的历史积淀。他介绍,汉口租华两界交界之下所形成的各色建筑,其建筑工艺具有不可复制性,在其建筑包浆上还留有着历史痕迹,建筑背后更是浓缩着特殊故事,这些“极为珍贵”。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4)

△武汉两江四岸城市规划图。

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片,“铜人像”屹立近百年,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汉正街串联起来的百年商脉,迎来历史文化繁荣、商业发展多样化的鼎盛时期。

20年前,武汉开始启动江滩改造时,这里是率先更新的“武汉外滩”。20多年的建设,两江四岸的江滩已成为武汉向世界展示的最时尚名片。10年间,中山大道不断发展中,以六渡桥、“铜人像”、民众乐园等为中心的老汉口商业繁华区持续推陈出新,在时尚、潮流瞬息万变的当今,它们跟上了时代的快节奏。全武汉最时尚、最潮流的元素,依旧还是在这里。

“武汉通过‘汉口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打造,将老建筑、厚历史、纯民俗在保留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生,是保护也是创新,非常有意义!"赵逵说。他看来,历史风貌保护区并非不能增添新的东西,而是在对历史建筑类别进行鉴定分类的基础上,对文物建筑重点保护,对非文物建筑进行历史价值提炼,融入新的元素。他认为,完整的新物与残缺的旧物,相互对比,相互辉映,更能焕发新的活力,凝聚新的价值。

全新规划带来的新动力、新生机。“江汉揽胜图”全盛再现,将精准的产业导入,以空间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特色历史建筑换新颜,既留住记忆,又引来人气,让建筑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风貌区内文化、商业、人居的新地标。

去年开工建设的武汉嘉里项目,作为武汉市江汉区的重点项目之一,正如火如荼进行;清芬片区的改造年内也将完成;紫竹片区的改造,将再现潮流与传承的时代链接……

一块世界级人文时尚片区,正在老汉口的繁华之所,隆重登场。

焕新高端人居环境, 给予城市文化国际表达

如今的老汉口中心,历史与现代并立,传统与潮流交融,新的力量蓬勃涌来,不断将这里推向时代潮头。就像曾经汉口开埠,涌入很多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力量来为城市添色一般,当今的汉口中心,也正通过这一力量给予武汉这座古老城市国际表达。

胡榴明在剖析汉口繁华之根本时认为,汉口开埠,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财富聚集于此,从而推动城市发展,同时也兴盛了城市建筑的修建。当年,三民路“铜人像”周边历史建筑比比皆是,既有厚重大气的金融业建筑,也有精致华丽的高档人居里分。

胡榴明特别强调了这片宝地将“商业繁华”和“静谧居所”相融相生完美结合的独特方式:只有上海和汉口这长江流域开埠以来形成两大特别城市里有的里弄住宅在汉口称为里分,属巷道式住宅,因为石砌院落大门,所以称为“石库门”。它们将商业和民居分离,里分深处的民居生活是闹市中一方难得的闲静天地。在民主路、民族路和民生路大街两侧里分建筑群星罗棋布,在里分里穿街走巷的抄近道,又会很快进入繁华的商业中心,这又展示了汉口独特的融合文化。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5)

△民众乐园改造夜景效果图。

如今,百年的商贸基因通过传承和创新让这里的商业根脉、贸易命脉、金融血脉、城市文脉与现代城市、区域的发展相互交融。同时,汇聚于此的社会精英和百年前一样,乐于在此置业定居,时代变迁下的高端人居烟火在此焕新。

在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与汉正街交汇处,城市开发标杆,深厚背景与实力铸就的国际品牌——嘉里建设正为汉口历史风貌区的华丽转型实现自身价值。正如这家企业理念所言:“我们建造,却不止于建造”,他们注重的是提供高品质生活场所,营造城市社区和社群的优良环境。

在胡榴明的书中,嘉里建设所处的位置“铜人像”附近,正是百年前,商业的繁华和里分的安逸相交融的地方。

嘉里建设在这里的项目开发中,特别注重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保留老汉口历史文脉的同时,为这里人们打造现代化程度高、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的优质社区,让动与静、繁华与安逸在这里随时切换,让住宅的高端和人间烟火生动融合。

“我们将保留的两处历史建筑与整体规划相结合,并以周边百年商业文化为肌底,结合汉正街特色文化,来传承城市记忆,以融合历史美感的‘城中里坊’建筑形态,打造江城自然、人文、生态、活力的人居街区。”嘉里建设相关负责人在项目开工仪式上曾介绍。

汉口江山如画(百年归来汉口繁华依旧)(6)

△嘉里建设地标项目。

全球企业带来的是全球资源和国际品质。20多年前,嘉里建设的兄弟公司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在汉口建设大道上投资兴建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不仅如此,2002年落户武汉东西湖的益海嘉里(武汉)以生产金龙鱼大米、食用油为主,如今是武汉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无论是嘉里建设还是其兄弟企业,都以超前的远见,与武汉结下深厚的缘分。

如今“嘉里”再次现身大汉口中心,既体现对武汉老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也展现出助力武汉发展,为大汉口的繁荣贡献“嘉里”力量的企业追求。

20年弹指一挥间,嘉里正以实业筑底、用产业驱动,以严谨的工匠精神、严格的品质把控,奋力在汉口历史风貌区打造武汉高端人居标杆,成为武汉发展的同行者,城市中心的价值提炼者,为百年大汉口再现“江汉朝宗”胜景再添靓丽人居风景线。

(来源: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