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在前文书(指《外王内圣致中和——宽广精微、张弛有度的儒学》一文)说到,黄老学说是挂着道家的羊头,卖着儒家的狗肉。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具体讨论之前,我们先要厘清前提。

首先,《外王内圣致中和——宽广精微、张弛有度的儒学》一文提出:儒家和道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主体的框架,而这两种学说又都是建立在周王朝思想的废墟之上,而周王朝的思想又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在孔子和老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大量借鉴这两个人的学说,并对这两种主要学说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和这两种学说沾亲带故也就不奇怪了;而大部分学说内容讨论范畴大同小异,大体不脱周王朝思想和这两种学说大体所框范畴。

黄老学说是否含有清净无为(为什么说黄老学说是挂羊头卖狗肉)(1)

其次,有鉴于先秦学说的杂驳,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外王内圣致中和——宽广精微、张弛有度的儒学》一文,对儒道进行了一个约略的划分,否则各种探讨都无法进行下去。而划分的依据自然是先秦时代的文献。儒家自然以创始人孔子之《论语》为依据,道家自然以祖师爷老子之《道德经》为依据。《论语》乃孔子后学加以编撰的孔子语录自然无疑,而《道德经》则有很多是非。现在普遍认为,《道德经》一书乃战国时期的后学托伪。但是:第一,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有老子这么一个思想家应该无疑。就算没有,后世托伪凝聚在这个思想家身上的老子的思想是必定存在的;第二,《庄子-天下篇》中所记叙的老子的思想,应该就是思想家老子本人的思想概述。根据以上的结论进行总结,老子之道家思想的核心应该是无为、守柔,对精神自我解放之认同。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学说,她紧执“仁”、“礼”之两端,追求外王内圣,欲建立一个大同社会。而道家恰恰是一种不入世的学说,她以天道之自然,得到无为、守柔的结论,否定现实社会中的“仁”、“礼”、“义”,以及代表知识和技术的“智”、“巧”,以及“五色”、“五音”所代表的人欲。她所肯定的是自然之天道,以及超然面对这一切的人道。

无论是孔子之儒学,还是老子之道学,都是春秋、甚至是更早时期的学说。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袭贵族制度的瓦解,中央集权的兴起,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都大幅增加。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都有所发展。儒家的孟子大谈“仁政”,这个“仁政”不是出于百姓的公义,也不是源自上天的自然之道,而是出自君主之权威;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更是大谈《君道》,他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干脆直接被划为法家了。可见,在当时,君主集权、贵族瓦解成为日益明显的趋势,君主成为各种政治思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儒家如此,道家也是如此。庄子继承了老子超然的态度,这种超然不仅仅是对天道自然的超然,更是对浑浊世道的超然。在《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中,庄子拒绝了楚王请他去做官的请求,他对使臣说:“我宁愿作污泥中活着的王八。”和孔子身后儒家号称分为八支一样,老子身后的道家也不仅仅只有庄子一支,虽然老庄学说圆融顺达,境界极高,并成为日后道家思想的主体。老子身后追随或者被归类于道家学说的,除了庄子,我们今天知道名姓的也绝不在少数,比如杨朱、子华、宋鈃、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环渊等等,可惜的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主张我们今天都无法清晰了解。

二、

在这诸多的“道家”中,除了老庄学说,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黄老学说。黄老学说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在西汉初年,黄老学说成为了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随着史料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黄老学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学派。

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急需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于是齐国的田氏统治者选择了老子和黄帝作为神话自己的虎皮。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当自己的远祖先,证明自己的神圣性及代姜的合法性。因此,在他们主持下的稷下学宫,黄老学说占据重要的位置。黄老学说则假托黄帝立言,并根据实际需要改造了老子的学说。

既然是一种战国时期的学说,那么黄老学说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同时因为要作为齐国的“国学”指导政治实践,因此黄老学说必然要对老子的学说进行大幅度的进化,进化成为一种政治思想,而且是一种为了中央集权的齐国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思想。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共一万一千多字。唐兰在《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书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黄帝四经》(《考古学报》1975年第一期),这四篇古佚书与《老子》合在一起,应是黄老之学的主要经典之一。人们又把它叫做《黄老帛书》。《黄老帛书》的发现,为研究黄老之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虽然对于《黄老帛书》写作的时间和作者尚有争论,但是《黄老帛书》代表了汉初黄老学说的思想是不成问题的。除了《黄老帛书》,《淮南子》也是代表黄老思想的重要著作。通过《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去理解黄老学说。最起码,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汉初鼎盛时期的黄老学说是一个怎样的样貌。

首先,黄老学说作为道家学说,是认同老子的天道观的。在四篇《黄老帛书》中,都谈到了“道”;《道原》一篇更是阐述“道”的专文。

《道原》开篇就说:“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很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淮南子》也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也”。

同时,黄老学说对于老子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和清静无为、抱虚守柔的哲学思想也照单全收。

“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称》);

“两相养,时相成”(《十大经》);

“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经法);

“先而不凶者,是恒备雌节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雄节存也。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十大经》)。

总之,黄老学说对于老子学说中的形上部分全部采纳,可以视作道学的忠实信徒。

但是仅仅停留在形上是不够的,作为一种指导实践的政治思想,黄老学说必须接触实际,必须进入至技术层面,而这种形下的实践就不能套用老庄思想了。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日益君主集权的齐国统治者和西汉统治者怎么可能采取如此放任的态度去治理国家,这和君主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主张:“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超脱的连现实世界和梦境都不分了,齐国和西汉的统治者难道要靠做梦来治理国家?黄老学说的持有者必须有所突破。

因此,黄老学说除了以老子学说的形上部分作为基底,其另一个特点就是杂驳吸收先秦诸子学说的思想内核,作为自己形下的指爪。作为黄老学说集大成者的《淮南子》,处处以道家自居,当然这个道家只能是黄老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淮南子》除了继承老子之天道说,还杂驳了儒家、墨家、医家,甚至兵家、神仙术等内容,远超政治思想,成为彻底的杂家。

然而,杂驳虽多,由于其进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指导政治实践的短板,作为齐国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依据。因此,作为当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杂驳”的主体。在政治思想上,黄老学说和儒家思想一样,同样具有 “德”和“法” 两端,这个“法”包括“法”、“术”、“势”等概念,和现代意义的“法”有不小区别,却和先秦时代的法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黄老学说真的能够从道家“道法自然”的天道观推演出 “德”和“法”这样的社会政治实践理念,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说她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且简直要要视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扛把子了。之所以说她是挂羊头卖狗肉,实在是因为无法将形上的自然天道和他们所主张的“德”、“法”之形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道原》中说:“(道),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说“和”是“道”之“用”。自然的天道如何就变成了人间的“和谐”了呢?人间“不和谐”的部分与天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再行推演,这个“和”能够代表“德”吗?“和”就是“德”的最高境界了吗?没有相关说明和解释。

《淮南子》说:“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

愚笨就是有德,圣人会为你去谋的。谁是圣人?圣人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圣人不愚笨能被视为无德吗?为什么要让无德的人去为有德的人去谋划呢?社会由无德的人去谋划、掌控,那么是否能反推出天道之无德呢?天道到底是“愚”还是不“愚”呢?

黄老学说是否含有清净无为(为什么说黄老学说是挂羊头卖狗肉)(2)

可见这些说法都经不住推敲,根本无法构建完整的从“道”至“德”的推演链。

弥合道家之天道和儒家之人道,是历代中国思想家坚持不懈做的事情,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从自然之天道推演出人性之善恶。儒家的主流是坚持人性本善的,人性之“善”是一切的起点,如果“人性本善”这个前提被抽去了,大量的理论将轰然倒塌,后世儒家所坚持的伦理世界也无法支撑。失去维持社会秩序的正能量,无论是儒家,还是黄老学说,无论是学者还是统治阶层都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像荀子这样持有“人性本恶”观点的思想家,其实也根本无法从自然之天道推演出“人性恶”的结论。而黄老学说的持有者们,对于如何从自然之天道推演出现实社会之“德”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经法》中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就是这么霸气,直接告诉你:道生法。为什么?自己琢磨去吧!试问:无形的“道”如何生出有形的“法”作为判断的准绳?“道”生万物,为何从万物中单单挑选出“法”作为判断的准绳?“法”固然是曲直的标准,可是自然之天道如何生出判断曲直的价值标准?有形的“法”和清静无为的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啊!

黄老学说形上之“道”和形下的各种实践、技术大多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政治思想领域无法沟通自然之天道和以“德”、“法”为支点的人道。如果黄老学说真的能够在人道之中真正构建一个“法治”的社会,虽然不脱儒家的框架,多少还算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黄老学说虽然极为重视“法”,可能他们也意识到了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强调了“法”的正当性,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固然是黄老学说比法家高明的地方,但是却也是其学说无法弥合的创口。在大量论证了“法”的正当性之后,黄老学说最后还是把“法”的基点立回到了“德”上。黄老学说要求刑德并用,以德为先,这事实上就与儒家没有大的区别了。

“先德后刑以养生。”(《十大经》)

“府吏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也,不足以为政。”(《淮南子》)

虽然黄老学说挂着道家的羊头,以“清静无为”作为思想特点;但是只要是一种为新生的封建专制国家政体服务的政治思想,作为指导齐国和西汉初年行政的政治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儒家的窠巢,卖出儒家的狗肉。黄老学说的政治实践,不可能符合其所认可的道家思想,用道家之“天道”解释儒家之“人道”,也不可能真正的无所作为,其认可的形上的理论和形下的实践实际上是割裂的。

三、

黄老学说是否含有清净无为(为什么说黄老学说是挂羊头卖狗肉)(3)

以上所分析的《黄老帛书》和《淮南子》都可以认为是西汉早期的黄老学说。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回到稷下学宫时期,我们反而可以看到在战国早期,儒道法是如何在黄老学说身上有机结合,道家是如何适应战国时期的发展,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家学说的。可以看到发生在黄老学说身上种种的不自洽,是怎样产生的。

战国早期的稷下学宫学派虽然有记载的学者不少,但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却不多。我们选择慎到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如今四十二篇已散佚,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外加他书记载的佚文数十条,及考古出土之一篇。就稷下学宫的其他黄老学者而言,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可见在当时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慎到所处的稷下学宫学派,曾经是黄老学说的大本营。慎到本人的学说完全可以视作是稷下黄老学说的代表。根据现有的资料,慎到的学说可以归结为“因循”、“尊君”、“尚法”、“贵势”几个内容。

“因循”是慎到学说中遵循道家的部分。

“因循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因循》)

这段话实际上以道家的天道之自然,推演出君主之权术——因人之情,化为我用。至于如何从自然天道推演出“尚法”,并没有提到。也就是说,慎到的理论从道家之哲学能够推演出的只有君主统治术的顺其自然、守柔、不争、无为,既不涉及“尚法”,也不涉及“尊德”。 从这里开始,黄老学说形成了实质上的一种君主统治术,她借用了道家的形上哲学思想,杂驳了各种形下的君主国家亟需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种以道家思想为虎皮的君主统治技术大全。

我们今天看到的《慎子》,除了《因循》一篇涉及到天道,其余各篇就基本上都是君主统治之术了。足见“尊君”在慎到学说中的分量,也足见慎到之道家是如何适应时代而发展出的一整套基于道家理论的君主统治之术的。

至于“尚法”,慎到的学说是真的尚法,非常强调“法”的作用。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逸文》)

“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逸文》)

那么这么重要的“法”,其正当性源自于哪里呢?“以道变法者,君长也。”也就是说,君主根据道来变法。君主才是“法”的源头,“法”的根本,“法”不过是君主统治术的一部分。

慎到学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贵势”。 慎到提倡的势,是君主所拥有的威权。慎到主张要加强君主的权势。君王应该是“权重位尊”,在全国范围内能够“令行禁止”,臣民无条件地服从权势,这样,才能推行法治。可见,所谓的“尚法”,不过是立法、司法、执法都要归结于君主之“一人之私”。

“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威德》)

客观而言,慎到的学说并不像后来的法家那样,以君主为核心,一门心思追求富国强兵,很是极端。慎到的学说倒是颇具上古的醇厚的敬天保民之风。他提到设立君主是为了治理好国家,不是为了让天下人供奉君主;他提到“法”应该遵循“道”。但是当一切的权威、势力归于君主,君主握有立法、司法、执法的权力时,谁又能抑制君主呢?谁又能保证君主所立之“法”能合于“道”呢?难怪荀子要批评慎到思想混乱了:

“尚法而无法,下修(循)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纠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荀子·非十二子》)

可以说,慎到的尴尬就是黄老学说的尴尬,体现了遵循自然天道的道家学说和不断发展的现实社会中的人道之间的矛盾。当时代向着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发展的时候,老庄学说继续怡然自得、超然于物外;而黄老学说却发展出要适应时代的政治思想,自然的天道和专制的君主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缺陷。强行弥合这种缺陷的黄老学说发展到最后,只能放弃天道和人性,和兵家、医家、纵横家一样,成为君主统治的技术,而这正是法家做的事情。

四、

黄老学说以道家思想为根本价值观,用以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道是宇宙之间的最高价值范畴,或者等而下之,也可以认为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黄老学说认为人道只有遵循天道,“合于天地”(《前道》)才是合理的、正确的。应该说到此为止,逻辑都相当完美的。但是如何在现实中使得人道能够遵循天道,这就是个问题了。慎到的结论是,君主是使得社会的运行要遵循天道的决定性力量,但是慎到对于如何使君主行政遵循天道完全没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慎到学说的缺憾。《黄老帛书》则直接引申出“道生法”。这倒是从理论上脱离了君主这个不一定靠谱的中转站,而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形成对君主的牵绊。可惜,在理论上如此生拉硬拽,不免把理论做成了夹生饭,存在不可弥合的缺陷。

黄老学说虽然主要内容是一种政治思想,但是她还杂驳了大量其他技术手段作为其形下的指爪。比如儒家成贤成圣的个人修养学说,到了黄老学说这里成为了养生之道,不过这种更贴近医家的形下之道很难像儒家相关学说一样成为一种社会思想;由养生之道进而发展出了神仙之术,更是妄言;兵家和各种手工业发明、技术、甚至连数学都作为一种技术性实践被引入黄老学说,以资集权君主行政;诸如此类。不过,这些都无关宏旨。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其学说的不自洽,所以黄老学说才拉了那么多的形下技术以为指爪;而五花八门的各种形下技术的收编,看起来如迤迤然之庞然大物,其实为黄老学说带来更多的bug。愈是逻辑上有缺陷,就愈要拉扯更多的内容以为张目;愈是内容杂驳,学说中的问题反而越多。黄老学说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不能自拔。

也正是因为黄老学说在政治思想领域逻辑上的不自洽,理论上没有突出特点,导致了她最终的衰落,而且是永远退出了政治思想理论的舞台。好在黄老学说不仅仅是政治思想,她携其神仙之术、养生之道、以及各种机淫技巧,和张天师的符咒相结合,成为了道教——国产宗教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

黄老学说是否含有清净无为(为什么说黄老学说是挂羊头卖狗肉)(4)

道学和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框架。黄老学说调和儒道的努力失败了。不过我们也不必苛求他们,毕竟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进步的,作为第一批调和儒道的先行者,黄老学说有所简陋也在所难免。调和儒道几乎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线,历朝历代都有人做出努力,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终于在宋明理学家的手上略有小成。作为先行者,黄老学说不但初次尝试了调和儒道,配合了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不折腾”的施政指导思想,而且他们还是法家思想的源头。其实,也不仅仅是调和儒道,除了社会政治思想,黄老学说在道家思想的大旗下,整合了养生手段(医学)、神仙传说、兵家思想、占卜谶纬,以及方技、数术,等等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