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小说对历史的演绎为了加强艺术效果,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喜憎,对史料进行删减和取舍,甚至移花接木、凭空捏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国演义最厉害的武将前三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国演义最厉害的武将前三名(被三国演义严重弱化的名将)

三国演义最厉害的武将前三名

《三国演义》是小说对历史的演绎。为了加强艺术效果,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喜憎,对史料进行删减和取舍,甚至移花接木、凭空捏造。

那么,书中塑造人物,就会出现有神化、美化、弱化、丑化等等现象。

大家也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的,那么,刘备阵营里的人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美化、神化;而曹操阵营里的人物,则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弱化、丑化。

这里,说一个被弱化得最严重的曹魏名将——曹真。

在《三国演义》书中,曹真活脱脱一个肉囊饭袋式的人物,内外不是人,简直一无是处。

为什么说他“内外不是人”呢?

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内,遇上了司马懿;对外,遇上了诸葛亮。

这,就非常悲摧了。

首先,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妥妥的绝世男神形象。

而按照小说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第一主角自带光环,其他人物是不得侵夺他的风头的。

曹真一旦与蜀汉集团作战,那是就要和诸葛亮唱对手戏,其结果只能是“不能赢,只能输”。

当然,有读者可能会不以为然——大神与菜鸟的对决,是根本表现不出大神的厉害的;只有大神和大神的对决,才更精彩、更刺激,更能表现出胜利一方大神的高明。那么,要突出诸葛亮的高明,就不应把他的对手都写成渣。

这一点,罗贯中自然比很多人懂。

这不,司马懿来了。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是两大绝顶高手的生死对决,惊心动魄、精彩绝伦。

那,为什么不能写诸葛亮先与绝顶高手曹真对决,赢了曹真,再与另一绝顶高手司马懿对决呢?

这么写,一来会让读者觉得情节雷同,从而产生视觉疲劳;二来要写曹真是高手、又要写司马懿是高手,会弄得曹真既不像是高手、司马懿也不像是高手,最终会影响到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垒的精彩度。

最好的方案,就是把曹真成功击败诸葛亮的功绩都转记在司马懿头上,这样,情节得到了深化,人物的塑造也得到了加强。

毕竟,诸葛亮是在和司马懿对垒过程中被司马懿耗死的,而且三国演义的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和他的儿子都必须是大BOSS大角色,对他们的能力,该加强就得加强。

这么一来,就没曹真什么事了,“内外不是人”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那么,下面,我们通过翔实可靠的史料,对比一下,看看《三国演义》对曹真的弱化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曹真其实并不姓曹,据《三国志•曹真传》记载,他的父亲名叫秦邵,子伯南,早年跟随曹操起兵,另据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在曹操与袁术攻杀过程中,秦邵为救曹操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由此,秦邵的儿子秦真被曹操收为养子,变易其姓,转姓为曹。

少年曹真鸷勇果敢,曾顾射猛虎。

《三国志•曹真传》记:“(曹真)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

曹操因此大加激赏,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交给他统领。

曹真也不负重望,带领虎豹骑讨伐灵丘贼寇,“拔之,封灵寿亭侯”。

可见,曹真少年得志,英姿勃发,实是世间不可多见的英雄人物。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最终以曹操战败收场。

但曹真在这失败的背景下却有上佳表现,《三国志•曹真传》记,其“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於下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在下辩破杀刘备的别将吴兰后,曹真跟随曹操回到长安,官拜中领军。夏侯渊败亡,阳平丢失,曹操心忧如焚,以曹真为征蜀护军,回夺阳平。

《三国志•曹真传》记,曹真马到成功,“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

曹真在整个汉中之战中表现抢眼,“拔出诸军”,曹操大感欣慰,“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让他到武都接应曹洪等退还陈仓。

本来,曹操“收养(曹真)与诸子同,使与文帝(指曹丕)共止”,曹真与曹丕的关系很好。当曹丕继位,曹真越加得到重用,一路飚升,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

镇边期间,曹真在雍州、凉州大破羌胡联军,斩杀反叛的张进等人,平定河西地区。

《魏书》对这场胜利的记载是: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

破胡告檄传到洛阳,曹丕大悦,手舞足蹈地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重新被打通,次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曹魏因此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曹真可谓居功至伟。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统兵南征,《三国志•曹真传》记:“曹真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记:“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曹真使张郃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曹真战绩耀眼。

但是,曹真从以射猛虎登场到击破孙盛、夺据江陵中洲,《三国演义》因篇幅限制,全部不录。只在写曹丕收兵北返时提了一下: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其实,曹丕南征并非失败而回,是因为疫疾大起,而孙权又重新遣使纳贡,最终见好就收,全军撤还。

还朝后,曹丕封曹真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实际上,随着魏国诸多大将的离世,曹真俨然成了魏国的门面将领,不久,被封为上军大将军,都督内外军事,假节钺,成为了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曹真与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曹真进爵邵陵侯,迁大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休。

曹魏领导人换届,吴国,孟达,蜀汉都趁着魏国主少国疑,接连发难。

其中蜀汉集团的领军人物诸葛亮于太和二年(228年),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他进军祁山,很快就占据了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

身为魏国军事支柱之一的曹真当仁不让地领兵迎战。

《三国志•曹真传》记:“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三国志•赵云传》也记:“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不难看出,第一次与诸葛亮交锋,曹真督张郃破马谡于街亭,奠定了胜局,其后又在箕谷战场击败了赵云、邓芝的偏军,并顺利收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完美无瑕。

但是,《三国演义》是怎么编排这个过程的呢?

首先,其为了彰显诸葛亮的智慧,杜撰了安居平五路事件。曹真率领的十万大军为曹魏五路大军中的一路,书中写:“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曹真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

其次,为了彰显司马懿的谋略,把取街亭的胜利记到了司马懿头上,说司马懿是街亭之战的主帅。

另外,为了不让诸葛亮败得太难看,不但在战后设计了一出“空城计”,还在战前设计了一出“骂王朗”——陪同王朗到阵前接受诸葛亮唾骂的人,就是曹真。

为什么是曹真呢?

书中写,在蜀魏开战之前,曹真是非常害怕与诸葛亮对敌的。当时,诸葛亮连夺三城,曹魏朝上下震响,曹叡问及朝臣谁能迎战,王朗率先举荐了曹真。曹真当场抗言说“臣才疏智浅,不称其职”,但最终还是被王朗拖着上了战场。

所以,王朗挨骂,曹真就跟着陪挨骂了。

王朗被毒舌骂死,曹真劫寨中计,大败而归。

随后,曹真请羌兵助阵,再次中计大败,“只得写本申朝,乞拨援兵”。

曹真十万大军,被赵子龙压在阳关,动弹不得;与诸葛亮交手,又接连败退,真是窝囊之至。

但史实与演义完全相反,曹真不但完胜诸葛亮,还料到了诸葛亮下次的军事行动就是“暗渡陈仓”,早早安排郝昭,王双屯兵陈仓,要求二人不但要深沟壁垒,加强城防设施建设,还对军队进行军事性调整,从内到外都做好充足准备。

于是,第二年春,诸葛亮进逼陈仓,因曹真早做准备,最终无功而返,悻悻而退。

曹魏朝论功,曹真食邑达到了两千九百户。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还代曹休为大司马,享受到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

曹真受此殊荣,死心塌地地报效国家,上表认为蜀汉多次犯境,建议数路大军攻伐蜀汉。

但遭到了陈群、王肃(王朗之子)、杨阜、华歆等人的反对。

陈群等人反对的理由是,大规模征战军事用度花费甚巨,空耗国力。

曹真认为,蜀汉集团却口口声声要“克复中原,恢复汉室”,是魏国的死对头、心腹之患,非灭掉不可,坚持己见,把曹叡发给自己的商讨诏书当作成出征诏书,从子午道进兵伐蜀,另遣大将军司马懿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或从斜谷入、或从武威入。

曹叡最终认可和支持了曹真,亲自举行仪式送行。

但是,天公不作美,“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三国志•曹真传》),曹叡在朝中大臣华歆、杨阜、王肃等人的反对下,下诏命其撤军。

无奈,该年九月,曹真被迫受诏撤退。

一场规模庞大的伐蜀行动,就这样风声大、雨点小,无疾而终。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即曹真这次伐蜀,将是决定魏蜀两国国运的一战,其意义绝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下。诸葛亮有绝对的把握击退来犯之敌吗?要知道,曹真率领的主力可是魏国最精锐的关中军团,另外,还有司马懿率领的荆州军团、郭淮率领的陇西军团共胁汉中,蜀汉的命运,实在是凶多吉少。

只能说,这一次,上天站在了蜀汉的一边,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还把栈道冲垮毁坏,逼退了曹魏大军。

明摆着,是上天逼退了曹魏大军。

然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描写曹真的狼狈相的呢?

我们来看:“真自出帐迎之。比及到寨,人报前后两把火起。真急回寨后看时,关兴、廖化、吴班、吴懿四将,指麾蜀军,就营前杀将进来;马岱、王平从后面杀来;马忠、张翼亦引兵杀到。魏军措手不及,各自逃生。众将保曹真望东而走,背后蜀兵赶来。 曹真正奔走,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到。真胆战心惊,视之,乃司马懿也。懿大战一场,蜀兵方退。真得脱,羞惭无地。”

还有,《三国志•曹真传》记:“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即曹真在征蜀后第二年病逝,死前得到了魏帝曹叡的探望,属于自然死亡。

但《三国演义》却把曹真之死说成是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在大败曹真后,给曹真写了一封书信,说什么“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仲达(司马懿字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曹真字子丹)望风而遑遑”,致使“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夜,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赴洛阳安葬。”

正史和演义之间,就这么差别巨大。

曹真去世后,获谥为元侯,长子曹爽继承其爵位;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太祖庙庭。

不难看出,曹真在世时,他就是曹魏朝第一权臣,总揽军政大权,而且谋略和能力都在司马懿之上,如果他活得比司马懿久,司马懿根本就没有出头机会,曹魏政权就根本不会落入司马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