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登高》知杜甫(一)杜甫简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诗登高杜甫全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诗登高杜甫全诗(读登高知杜甫)

古诗登高杜甫全诗

读《登高》知杜甫

(一)杜甫简介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世人称杜甫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出生于河南郑州市巩义市,又名杜少陵,杜工部,字子美,又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于此年登基)卒于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

杜甫;主要社会关系:祖父,杜审言出生于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公元645年—公元708年)。父亲,杜闲生于约公元682年—741年。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母亲,崔氏,清河东武城人,出生于名门世家。她在生下杜甫后,不久故去。父亲续娶卢氏。杜甫很少提及继母卢氏。杜甫是由洛阳姑母养大的。不过杜甫在诗中常提到同父异母弟妹们。

(二)杜甫少年时代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杜甫曾写了一首诗,回忆年少时爬树的情景。“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的少年时代,正赶上大唐开元盛世。开元时期的大唐帝国确实就是《忆昔》中描绘的模样,人口激增而且粮食丰盈,帝国的车轮正行进在农业社会最理想的轨道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盛世气象将填满杜甫整个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有一次,六岁的杜甫在洛阳街头,亲眼目睹了一位叫公孙大娘的年轻女子舞剑表演。五十年后,他再次看到同样的表演,但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虽说是公孙大娘弟子的表演,杜甫回来后,仍然也是激动不已,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杜甫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富二代,吃穿不愁,并且常出去旅游,一去就是三四年不回来,等他回来参加考试,因成绩不好,曾两次落榜。也许是他的文章不符合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要求。杜甫虽是富家公子,但他十分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对唐朝上层奢侈之风多有不满。

杜甫年少时,好动,好玩,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基本遗传了祖父杜审言的性格特点。例如杜甫的《壮游》(节选)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祖父杜审言,字必简,祖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义,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进士出身。杜审言可谓是个大狂人,他曾说;我杜审言的文章往桌子上一放,屈原、宋玉只能做我的下属小官。我的书法往外一拿,王羲之只能做我的学生。“成语“衙官屈宋”就出自杜审言。杜甫不像祖父杜审言那样好吹牛,得罪人。但杜甫喜欢议论政治,有人推荐他做具体的行政工作,他又管不住人。杜甫只是在写诗的才华方面与祖父一脉相传。

(三)杜甫在四川成都的生活

杜甫一生有苦也有乐。悲与喜掺杂其中。在封建社会,人越穷就越想往外跑。杜甫要带着一大家子人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加上自己平时又不会耕种土地,年轻时候一点家底很快就透支得差不多了。到后来吃住都存在问题。好在杜甫每到一处都会有好朋友接济。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准。杜甫的经历表明,他只适合做谏官,新唐书中也曾言其“好论天下事”一旦让他做具体的行政工作他就受不了。755年,杜甫拒绝了河西尉的职务,759年,面对案牍劳形,杜甫又一次舍弃了官职,前往成都定居。

在成都,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处草堂,自己种蔬菜,还种了些果木和药材。他在诗中描述;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杜甫在成都的好朋友有,裴冕,高适,俨武等。这些人对杜甫都是慷慨解囊。没有他们的帮助,杜甫就不会安顿下来。草堂大概又经过两年的修缮,草堂终成规模,不仅有树林,也有菜园、药圃,庭院内还有一口水井,养殖各类家禽,俨然像一个小地主。同时,杜甫爱好交往,朋友往来不断,好朋友高适、世交严武或异地、或登门与之唱和。心情好点,还与老婆杨氏一起泛舟,孩子还用针敲成鱼钩钓鱼。“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妻子在纸上画棋盘。这样的生活没有多久。760年秋天,杜甫一家的生活再次陷入了窘困,家徒四壁,孩子脸有菜色(恒饥稚子色凄凉),顾不得礼数,整日嚷着要吃饭,诗中写道,“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八月,茅屋又被秋风吹破,他不得不托人向高适寻求救济。到冬季,杜甫谋得了一个给唐兴县令修建的馆舍写记的活,就是大概与会计相类似的工作。杜甫从县令那里得到了一些资助。生活又开始有点起色。闲暇时,常与老农在一起屈膝谈心。 《春夜喜雨》节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杜甫在夔州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一家离开成都,离开了草堂、浣花溪、黄师塔、黄四娘家、丞相祠堂,在成都杜甫写了许多诗,后来他再也没有踏上成都的土地。夔州是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地方,俗称白帝城。(现在的奉节县,归重庆管辖)。杜甫在夔州,一家人过上了一段安稳惬意的生活。

夔州都督柏茂琳,早先曾是严武帐下的一名小将,因此他认识杜甫,仰慕杜甫的才学,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还给他每个月发放俸禄,保证了杜甫一家的生活。(能安排俸禄可见职务应相当于现在正处级的官员)

公元766年至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过着相对无忧的生活,他买下自己租住的房屋,还有40亩果园和稻田。杜甫暂时静下心来,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园,并亲自指挥雇工搞农业生产。充分享受农业生产从播种到秋收的乐趣。

公元768年的2月,杜甫忽然听到从家乡传来的好消息。杜甫终于决定走了,房屋不要了,40亩果园不要了,曾经流过汗水的稻田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只想顺江而下,寻找失散的弟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离开三峡时,杜甫出席了当地文学圈组织的告别宴会,随后顺江而下,夜深之时,想到一生飘零,老无所依,再也难以入睡,一首千古名诗喷薄而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零何所思,天地一沙鸥。只是随着年纪增长,左耳越来越聋,视力也有所下降,牙齿掉了一半,酒后骑马,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在家里躺了一段时间。酒也不能喝了,登高远望,看滚滚长江东逝水,落叶萧萧纷纷下,不禁悲从中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江南遇李龟年

时间最终到了770年,我们的诗人即将无声谢幕。2月,他给儿子宗武写了两首诗。偶然翻出高适的一首诗,现在才想起写答诗,高适已经见不到了。4月,见到了旧相识李龟年,留下无限感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诗中提到的岐王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跟杜甫是好友。唐宋是我国两个特殊的朝代,君臣之间关系比较微妙,重文轻武实际上从唐朝已经开始。那时候从皇帝到百姓,都喜欢诗词歌赋。比如李白,皇帝几次应召入宫,为皇家撰写诗词歌赋。杜甫虽没有与皇帝李隆基直接接触,但并不代表皇帝不知道杜甫。只是杜甫几次做官,影响不大。没有引起皇帝的注意。杜甫的诗大都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在当时的确没有李白等人的名气大。实际杜甫间接与皇帝有交集。不过正因为皇帝夫妻如此宠信不该宠信的人,结果导致了大唐安史之乱的发生。就在大唐王朝气数已尽,杜甫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所有曾经的煊赫,随着灿烂的岁月都已远去,留下了几多伤春枯老之人。

公元770年5月,潭州发生叛乱,杜甫一家逃到衡州,呆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准备前往郴州。行到半路,赶上大雨,导致江水横流,行舟实在危险,一家人不得不在方田抛锚,一连数日,缺乏补给。幸有当地县令救济,得以活命,又回到潭州的临时居所。但是杜甫终究没有熬过770年冬季,大约770年11月,杜甫辞世。(一说杜甫饥饿多日,县令送来酒食后,一下子吃了过多,撑死了。又一说杜甫饿的不行,在船上吃了漂浮的死猪肉,肚子不舒服拉了几天,都不见好,随后就去世了。)杜甫在世活了五十九岁。在当时社会,年龄应该是高寿。要知道唐宋两朝的人均寿命大概在不过三十岁左右。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是诗史,读了他的诗文,使我们看到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画面和官府对人民的欺凌。我们读杜甫晚年的诗,从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悟出了人生必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要时刻看到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滚滚而来的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