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买卖的经典语录(乱世黄金多么精妙的一句谎言)(1)

大脑理解一般人逻辑。

前半句错 后半句错=错

前半句对 后半句错=错

前半句错 后半句对=对

盛世古董没有价值啊

古董

首先,我问各位一个问题:“古董有价值么”?

譬如你拿一件宋瓷。汝窑的瓷碗。

如果说“使用价值”,那真的是一点都没有。

捧着碗吃饭,汝窑的瓷,还不如2元一个的大白碗。

现代工艺制造,釉面更光滑,杂质更纯净。

最关键的是,打碎不心疼。谁没事捧着几十万元的碗,吃几元钱的煮白菜啊。

如果你要说“文艺价值”,或者“考古价值”的话。那估计也不大。

人类的绘画,已经经过了十足的进步。从“蒙娜丽莎”开始的光影画法,到毕加索的印象画法,几次飞跃。

若是考古,考证的话,只要留下照片,碎片。似乎也没必要买个碗回家。

你再想想,但凡明器,都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

这个……不知道有多脏啊。想想都恶心。

反正“鸡缸杯”拿来喝茶的事,我是做不出来的。

综上所述,古董的价值何在。“因为稀缺啊”。

古董的支持者们认为,古董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时光机器,尚未制造。你不可能穿越回宋代去。

宋代遗留下来的古物,因为战乱,纷争,保管不当,砸一件少一件。

这是一个“供应量为负”的市场。存量紧缩,价格岂能不涨。

打住,打住,蓝色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bug在于:历史虽然在不断摧毁古董,历史也在不断制造古董。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系”学生。那你穿越回汉代,是非常幸运的。

汉代的教授,课堂上就只会考你“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代历史。

如果你穿越回唐朝呢。老师就要考你“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五胡十九国,隋唐”。

穿越回明朝呢。要考“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五胡十九国,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蒙,元明”。

作为一个明朝人,你持有一件“宋代”瓷器。沾沾自喜,觉得“古董”一定可以保值升值。

可是真放到五百年后呢,虽然“宋瓷”更稀缺了。但是“古董”的品类却增加了。

明清瓷器,明清字画,明清红木家具,无数文人墨宝又加入了新一轮的收藏。整个市场的竞争,只有越来越激烈。

古埃及从AD3100年开始,一共经历了二十八个王朝。梳理他们,耗费了考古学家大量的精力。

那么,请问一件十五王朝的艺术品,和一件十八王朝的艺术品。

其拍卖价格,会有巨大的差异么?

古董买卖的经典语录(乱世黄金多么精妙的一句谎言)(2)

如果你“给古董以岁月”。它反而是毫不保值的。

古董虽然是“稀缺”的。但古董的供应,却反而是不断增加的。

张维迎教授说,经济学中,根本不存在“垄断”。只存在“替代”。唯一的区别,在于“替代”程度的多少。

好比Nokia任何一款型号,都是有专利的。谁也不能生产。

苹果生产的iPhone,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手机。靠替代击败了Nokia。

手机相对于“分众传媒”,又是一种替代。外卖相对于“方便面”,也是一种替代。

方便面巨子:“垄断”永不存在 “替代”无所不在。

实在是非常大的智慧。

想通了“收藏流”的原理,便知道收藏流不可能赚钱。

收藏流

与时俱进,“收藏”这种事,最早是古董瓷器,金石书画,唐砖汉语,翡翠佛像。

渐渐地,扩展到影星球衣,名人签名,邮票钱币电话卡,Chanel限量版。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集藏”也扩散到了金融业的领域。变成了一些“较稀缺”的资产。例如:

某些“一流公司”的股票

限量版的数字货币。

珍稀地段不可复制的豪宅。

虽然也有忽悠客户的举动,但关键还是客户的内心。客户愿意信你,是因为客户的内心在骚动。

有一群人,喜欢在“投资”领域,购买“不可再生”的古董。

问题是,你买“稀缺古董”能赚钱么。收藏流能赚钱么。

答案是:不能

以我们之前举的“宋瓷”的例子。

宋代的瓷器,是越来越少的。但同时,也是越来越不稀缺的。

“市中心好地段”稀缺的房子。你按CBD的目光看,的确是造一块少一块。不可再生。因稀缺而有价值。

但是CBD本身,却是不断增加的!

“市区”的概念,从最早的二三条商业街,到十几个副中心,再要远郊几十个开发区。

每一个“副中心”,都有其独占鳌头的楼王座。

从整体来看,“景观大宅”一定是不断增加的。

同样道理,如果客户想通过“定期定额”购买“蓝筹”公司,那也是注定失败的。

因为根本不存在“稀缺”的蓝筹。

不需要经纪人来忽悠你。

是你自己的思路有问题。鬼话都信。

没有任何公司,是真正优秀的。

市场的真相是,优秀的公司不停地换。每隔十年,就换一批崇拜偶像。

回头望,哪怕仅仅十五年之前,新华书店最好卖的书,最大的造神运动,还是杰克韦尔奇,“经营之神”。

今天,你看看GE的股票卖多少钱。刚刚腰斩,前二天被赶出道琼斯指数了。

同理,日本有四大“经营之神”。索尼松下,如日中天。

今天呢,索尼还剩多少市值?

台湾的经营之神,台塑王永庆。现在混得怎样。

美国IT界,80年代的巨无霸是IBM,90年代是微软,00年代是Yahoo,10年代是APPL.

昔日的超级巨无霸,不到十年就已过气。

而苹果呢,也大概率熬不过下一个十年。

哪里有什么“一生一世”的大蓝筹

收藏流的盲井

收藏流,或者“定期定额”之流,是非常糟糕的思路。

意味在未来30年,你对自己的投资失去了判断。

从概率上讲,不管有没有“恶意经纪人”。收藏流本身,买到“劣质资产”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一点,在艺术品,邮票,股票等投资上,尤为明显。

举个例子,前二天艺术品市场,刷出了“AI作画”第一拍。

这是典型的“三无谣言”。没有披露AI算法,没有披露买家,没有披露交易税费。

因此,这是一笔非常“可疑”的交易。很有可能是庄家自买自卖,左手交易右手,恶意宣传造势。

但是在“收藏流”,这种伪劣信息,就成为了致命的软肋。

因为的确有“富人”,他们从实业,工厂,倒爷,不知道什么渠道,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是同时又没有任何财商。德不配位,在金融市场,只能当韭菜割。

这种“狗大户”就会不停地购买陈东阳,丁绍光的画。一幅又一幅,单向地买入。

买入以后,他也不研究“物有所值”,“流动性”。

看似满满一屋子的艺术品,账面估值都很高。心满意足。

等你哪一天走了,你的遗孀想要变现。她就会发现这满满一屋子的“奇珍异宝”,根本卖不出什么钱。

集藏从本质上来讲,只有买入时烧钱。卖出时,根本毫不值钱。

只能作为消费,不是投资。

类似的故事,已经在“集邮界”“藏书界”发生了许多次。

国内外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在中国,无良经纪人更可能喂给你的,是“老庄股”。

那些远远偏离基本面,被爆炒几十倍的庄股。通过“代客理财”,让定期定投的狗大户接盘。

地球人都知道,根本出不了货的正下烫手山芋。

古董买卖的经典语录(乱世黄金多么精妙的一句谎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