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4年6月28日是个星期日,这天早上,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携夫人乘火车到达了萨拉热窝,正式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在访问的途中,一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射杀了他们,随后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战爆发了,这场大战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造成了超过三千万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难以估计,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纷纷瓦解,这一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死亡人数对比?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死亡人数对比(死亡1000万人伤残200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死亡人数对比

1、

1914年6月28日是个星期日,这天早上,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携夫人乘火车到达了萨拉热窝,正式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在访问的途中,一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射杀了他们,随后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战爆发了,这场大战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造成了超过三千万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难以估计,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纷纷瓦解,这一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一战这个话题太复杂了,相关的资料多如牛毛,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以写一本书来研究,所以,这篇文章我不打算把一战全面的讲一遍,我们只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一战爆发前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让原本只是两个国家的冲突扩大成了世界大战。

关于谁挑起了一战,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写得很清楚,就是德国挑起的,今天很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不过这个说法对德国来讲不太公平,到底谁该为一战负责,这个问题在一战结束后就开始争了,西方的学者也在反复的研究,最后主流的意见是谁也没有主动挑起一战,一战的爆发只是一系列危机处理失当的连锁反应。

要想真正弄清楚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一战前欧洲的局势到底是怎样的。

整个19世纪,欧洲在全球的殖民达到了顶峰,英法西这几个老牌帝国自不必说,新崛起的俄国和德国也开始了海外抢地盘,德国最开始是不搞海外殖民的,俾斯麦当宰相的时候就坚决反对扩张,它认为海外殖民对德国是很不利的,等俾斯麦下台之后,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就完全摈弃了俾斯麦的那套政策,威廉二世觉得德国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是时候出来秀秀自己的肌肉了,所以德国也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扩张。

至于俄国,这个国家本来就有变态的扩张欲望,俄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东罗马的正统继承,而且自己是整个欧洲的希望,现在国力增强了,出来抢地盘也是应该的。

可地盘就那么多,抢着抢着也就瓜分完了,一战爆发前,全球大部分的陆地面积都被欧洲列强瓜分了,蛋糕无限大的时候,你一块我一块,大家心照不宣闷头发财,现在蛋糕越来越小,分蛋糕可不得靠打了么。

靠打就要不断的发展军事力量,于是各国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当大家都在备战的时候,全面战争就是迟早的事了。

2、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欧洲,就是狗咬狗,每个国家之间都或多或少有利益冲突,英国和法国在南亚和非洲有竞争,英国在中亚和波斯与俄国有矛盾,法国和德国自不必说,1870年的普法战争算是让两个国家彻底不可能缓和关系了,法国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找德国报仇,而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冲突,让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法国和意大利之间,也都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

虽然国与国之间有着大小不一的矛盾,但多个国家之间通过建立同盟,都在努力维持着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而这些同盟关系或多或少都与德国有关,比如德奥俄三国在1873年形缔结了三皇同盟,缓和了俄奥矛盾的同时,避免了德国被法国和俄国两面夹击,德奥意三国在1882年形成了三国同盟,缓和了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关系,1887年俄德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又暂时缓和了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同时还保证了法国始终处在被孤立的状态,并且无法组成反德同盟。

这些关系的建立,也正是俾斯麦时期的核心主张,就是采用政治外交的手段,让德国和其他列强产生些利益共同点,好让德国不在欧洲显得那么孤立,毕竟作为一个刚崛起的大国,不低调一点很容易被集体针对。

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虽然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但总体来讲保持了互相制衡的多极状态,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对立集团。

真正促成一战拉开序幕的转折点是法俄同盟的形成。

前面我们讲了,德奥俄三国早早就缔结了一个三皇同盟,但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

俄国人一直都有个长久不灭的愿望,那就是要做欧洲的领头羊,因为俄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望,就要打通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通道,从腹部包抄整个欧洲,这里面有个关键的地点,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

俄国的陆地面积非常大,但是出海口却非常少,要想发展海上力量,就必须获得优良的港口,俄国后来做出的很多选择,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根本的目的也是想取道阿富汗向印度洋发展。

为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俄国打垮了奥斯曼帝国,逼着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正当俄国马上就要拿到进入地中海的入场券时,英国人不干了,因为让俄国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一个巨大挑战。

当俄国和英国僵持不下时,德国主动出面进行调解,最后几方达成了协议,把奥斯曼帝国的地盘给分了,在英国和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俄国啥也没捞着,更没有拿到地中海的入场券。

俄国明显感觉德国是在偏袒奥匈帝国,对德国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俾斯麦在位的时候,他还能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让俄国不至于同德国翻脸,俾斯麦下台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3、

德国国内对俾斯麦这种四处逢迎的政策并不完全认可,特别是在俄国国内表现出明显的反德倾向时,大部分德国人认为要对俄国进行强势反击。

德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帝国,本身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扩张和称霸也是德国人的愿望,所以在新首相上台后,就果断放弃了和俄国的《再保险条约》。

随着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结,法俄之间的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机。

法国和俄国之间本来互相是没什么好感的,一个是独裁的君主制,一个是普选的共和制,两个国家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而且对于俄国来说,跟不跟法国正式结盟没什么区别,因为只要跟德国打起来,法国是肯定会来帮手的,毕竟普法战争给法国造成的心理阴影太大了。

真正促成法俄两国结盟的原因,是英国开始和德国眉来眼去了,甚至传出了英国将要加入三国同盟的消息。

在19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和德国迎来了战前最好的蜜月期,两个国家在非洲的一些领土主权上达成了不少新的共识,英国国内的媒体也在大肆宣传两国友谊。

英德两国关系密切绝对不是俄国想看到的,相比于德国来说,英国才是俄国在全球的头号大敌,与英国在全球范围争夺利益才是俄国的终极目标。

为了缓解英国的威胁,俄国最终选择了与法国进行结盟,两国在1892年正式签署了军事协定,两年之后,两国形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而且法俄之间的同盟与之前的同盟关系有明显的区别,过去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主要是为了制衡国家关系,而法俄同盟首次把两国之间的军事援助内容进行了明确,同盟的目的主要是共同化解来自对立同盟的威胁。

德国在俾斯麦下台之后,迅速转变了之前的外交政策,把关注的重点从欧洲内部转向了世界,也就是奉行一种叫“世界政策”的外交策论,说简单一点就是要大力争夺海外殖民地,而且德国把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摆在了首要战略位置。

这种战略明显是奔着英国去的,让英国感觉到了很大的威胁,德国在萨摩亚群岛、刚果和摩洛哥问题上都与英国发生了很多摩擦。

当时德国认为英国和法俄同盟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德国有很大的空间实行中间外交政策,在和两边都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看那边出价更高,德国就倒向哪边。

但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这种想两边讨好同时又拒绝两边的政策,反而使英国和法俄同盟越走越近。

事情也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英国为了缓解法俄联盟的威胁,几次提出想和德国结盟,都被德国拒绝了。

德国坚持认为英国和法俄是不可能达成谅解的,所以德国可以再等一等,可以继续两边下注,然后迫使英国开出更好的结盟条件。

在两边下注的同时,德国依然在加快海军建设的步伐,相比于其他领域的竞争,海军扩建相当于触动了英国的禁区,是对英国海上霸权最直接的挑战,德国很快就成为了英国最主要的敌人。

既然和德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不可调和,英国开始推动与法国的友好交往。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正式缔结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势力范围,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同时还对其他一些有争端的殖民地进行了划分。

1907年8月,英国又和俄国签订了协约,对两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

随着英俄协约的签订,英法俄三国协约也就正式形成了,欧洲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原来的多极争霸,变成了由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之间对峙,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4、

德国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欧洲逐渐形成的两极化对峙让局势越来越紧张,当时各国的战略决策层都认为欧洲必有一战,所以各国早早地就在为战争做着准备。

先看德国这边,德国这边的作战计划是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伯爵是德国1891年至1906年的参谋总长,他在位的时候一直深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德国必须在最有利的情形进行开战,这个最有利的情形就是借道比利时,直插法国的心脏巴黎。

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进攻呢,这就要说说法国的作战计划了。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下阵来,在凡尔赛宫被德国逼着签订了城下之盟,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甚至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了胜利阅兵,普法战争的失败一直是法国人的阴影,所以在战后,法国就一直在制定对德的作战计划。

战争计划一直从1号排到了17号,但这些计划都是防御性的,主要都是为了防止旧事重演,所以法国人的主要做法就是沿着德法边境挖战壕、修碉堡,法国人故意在整个防线的中间留了一道口子,希望诱使德国人从这个口子进攻,然后对德军形成包围。

随着法国实力慢慢地恢复,原来那种只靠防御的战略已经不得人心了,法国人把目标放在了直取柏林,所以法国把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在了东边。

德国当然不会在东边跟法国去正面冲突,所以从比利时迂回,是通向巴黎最快的路线。

施里芬制定的作战计划非常冒险,因为这里面有两个不可控的因素,一个是俄国,一个是比利时。

先说俄国,俾斯麦生前是极力拉拢俄国的,因为俄国和法国刚好是一东一西包围着德国,德国要同时对付法俄两国的军事夹攻是非常吃力的。

施里芬计划出台之前,法俄联盟就已经形成了,这就意味着德国肯定会陷入法俄的两线作战,但施里芬觉得两线作战也没什么大不了,德国总参谋部认为,俄国虽然兵员众多,但是德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差,特别是铁路建设十分落后,要想动员军队参战至少需要6个星期,而有这6个星期的时间,德国早就打败了法国,这个时候再掉头对付俄国,必定可以稳操胜券。

这种军事思想是德国军队一直的传承,二战时候德国的闪击战,也是这种战略思想的延续。

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德国人想错了,俄国在一战初期的动员速度出奇的快,远低于6个星期完成了全面动员,德国很快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

再来说比利时,德国想借道的比利时是一个中立小国,但是比利时的中立是英国一手促成的,比利时的位置对英国很重要,它的海岸就是英国的边境,比利时相当于是欧洲大陆通向英国跳板,很多国家都对比利时进行过争夺。

对英国来说,一个中立的比利时才是最符合英国利益的,所以在英国的不断周旋下,1839年由英、法、俄、普、奥五国共同签订了一份条约,共同承认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

如果德国公然进入比利时,很有可能引起英国不满,甚至派兵对德国进行阻击。

施里芬觉得这也不是问题,比利时如果愿意借道给德国当然最好,如果不同意,那就只能硬来,由于比利时宣布保持中立,所以它就不能发展军事力量,德国想要拿下比利时自然很轻松。

至于英国嘛,施里芬决定赌一把,就赌英国不敢插手,因为就英国一贯作风来看,他是不会轻易插手欧洲大陆的争端的,最好就是隔海相望,看着你们斗得死去活来。

为了能不动刀兵的借道比利时,德国一直在拉进与比利时的关系,同时胡萝卜加大棒,各种威逼利诱。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推演,最后形成的是一个完备详细的进攻计划,德国人以其严谨的做事风格,把计划做得严丝合缝,什么时候动员,由哪趟列车运兵,什么时间该到达什么地方都考虑了,以及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都进行了推演,以致于德国根本没准备第二套方案,而且在执行时,这套方案的任何地方都不能进行改动。

但德国没算到的是,比利时从一开始就进行了顽强地抵抗,极大的拖延了德国的进军速度,而且英国这一次没有隔岸观火,很快就加入了对同盟国的对战。

俾斯麦在位的时候就讲过,如果德国要发动战争,那一定要确保“法国和俄国不结盟或者英国能保持中立”,从施里芬计划的制定来看,后来的德国人完全不准备按俾斯麦的思路行事。

5、

在德国和法国积极备战的时候,英国和俄国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英国和法国签订协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制定联合的作战计划,英国一直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德国入侵了比利时,英国该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

1905年,俄国在和日本的战争中被打败了,谁也没想到俄国的军事实力是这么差劲,欧洲的平衡因此被打破了,法国一下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这个时候德国向法国进攻,法国将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独自作战了。

法国对自身的处境非常担忧,于是主动开始寻求和英国的军事合作。

英国人的外交政策是非常灵活的,奉行的是大陆均衡政策,也就是说英国从来都是两边下注,不把话说死。

英国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而且实力强大,一般没有国家会来主动招惹它,所以英国一直都是看着陆地上的欧洲国家打来打去,谁要是打赢了它就帮帮那个弱的,一直维持着这个均衡的力量,反正不影响英国的全球利益就行。

当法国最初找到英国的时候,英国人还是这个想法,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是爱德华·格雷,他提出的想法是,鉴于当时德国的巨大威胁,英国可以开始和法国进行军事上的联合准备,但同时不能使英国承担任何责任,简单的说就是谈可以,但我不保证到时候一定会出兵。

英国还和法国的谈判代表共同签署了一封信,信中言明了双方的会谈不代表英国作出任何承诺。

由于英国在这件事上并不是很积极,双方的联合军事计划在几年时间内都进展很慢。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10年,一个名叫亨利·威尔逊的人被任命为英国陆军作战处处长,亨利·威尔逊以前是英国参谋学院院长,他对促成英法之间的军事结盟非常感兴趣。

在担任英国参谋学院院长期间,他就经常拜访法国,并和当时法国陆军大学校长福煦结成了好友,经常和福煦讨论对德作战的事,在一次和福煦的会面中,威尔逊向福煦提出了一个问题,“英国至少要派出多少兵力才能对法国有所帮助”,当时福煦只说了一句话,“只需要英国大兵一人,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他战死沙场”。

从这个回答我们也能看出,实际上法国对它的英国盟友也并不信任。

威尔逊担任陆军作战处处长后,明显加快了对联合计划的推动,而且他也一直在推动英国政府作出明确的承诺。

随后威尔逊又亲赴巴黎,和法国军方共同起草了一份备忘录,里面明确了英国参战需要配置的兵力以及动员时间,这份协议相当于英国陆军给了法国一个承诺。

1912年,英国又跟法国缔结了一项海军协定,规定在出现战争威胁时,由英国人保护海峡和法国海岸的安全,使法国舰队能够专注于地中海方面,英国海军也给了法国一个承诺。

不过这个协定并没有让英国内阁全体知道,因为英国内阁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反对战争的,他们绝不会允许英国做出这样的参战承诺,为了安抚内阁成员,格雷还给法国大使去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我们现在虽然达成了协定,但到时候执不执行,双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这套说辞让各方面都很满意,对法国来说,毕竟英国是承认了联合计划,对于反战派来说,毕竟出不出兵到时候还可以商量。

到1914年的时候,法英两国总参谋部的联合计划终于完成了,军队怎么调配,后勤怎么补给,双方如何通信等措施都安排妥当了,现在等待的就是何时开战了。

再说下俄国这边吧,俄国的备战明显比英国积极得多,自从被日本打败后,俄国就一直想通过战争证明自己,所以当法国人找上门来协商时,如果对法国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满口答应。

英法两国也对俄国寄予了厚望,虽然俄国在与日本一战中丢尽了脸,但只要想到俄国庞大的兵员,英法两国就很有安全感,当时俄国的常备兵力就有140万,如果再进行战争征召,还可以再增加300万,另外还有200万的地方军,这种体量的陆军,放眼整个欧洲也找不到第二个。

法国人对俄国提出的要求是,俄国必须在两个礼拜动员完毕,在动员的第十五天就要向德国发动攻击,牵制住东线的部分德军,保证法国能突破德军的中路。

俄国立刻答应了这个要求,尽管就俄国当时的铁路运输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后来俄国又自我施压,承诺把进攻的日子再提前两天。

虽然英法两国很清楚俄国的实力,但只要俄国能在十五天之内,能把承诺的80万大军中的一半送进战场,也能对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1914年早些时候,欧洲各国实际上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准备,战争何时爆发只是个时机问题了。

6、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刚开始在欧洲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德皇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正在度假,法国这边更关注的是一桩性丑闻,萨拉热窝事件只在报纸上占了一个小角落,俄国这边也只是正常的发个官方吊唁。

对于奥匈帝国皇帝来说,斐迪南大公遇刺他还有点高兴,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是弗朗茨·约瑟夫,约瑟夫皇帝这辈子过得不太顺利,唯一的儿子因为殉情自杀了,亲弟弟也早早死在了墨西哥,后来甚至连最爱的妻子也死于暗杀,皇储的位置就只能由侄子斐迪南继承了。

但约瑟夫皇帝并不喜欢这个侄子,一是当年斐迪南大公忤逆他的意思,娶了一个亲戚家的侍女为妻,再一个就是斐迪南的政见与约瑟夫也不一样。

约瑟夫在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后,性情变得很暴躁,对外采取的是很强势的政策, 坚持是要用战争解决争端,而斐迪南是属于主和派,主张给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民族平等的待遇,从而维护帝国的繁荣。

斐迪南大公的死对主战派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因为他们早就想对塞尔维亚动手了,这一次终于算是有个名正言顺的机会了。

但塞尔维亚背后是也是有大国撑腰的,这个国家就是俄国,塞尔维亚多数是斯拉夫人,而俄国一直要充当斯拉夫人的老大哥,如果奥匈帝国要动塞尔维亚,俄国必定会进行支援,况且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俄国也一直在找机会开战。

奥匈帝国马上就派了特使前往德国,想得到德国的支持,德国这个时候已经不能不支持奥匈帝国了,因为整个欧洲他就剩这一个盟友了,而且据德国的估计,俄国应该不会卷进这场争端,因为就俄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还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只要俄国不出面,塞尔维亚很快就会屈服,直到这个时候,德国也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特别紧急。

有了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们可以大胆地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其实在奥匈帝国内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还是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比如可以先发个最后通牒,只要塞尔维亚能答应奥匈的要求,能不打仗还是不要打仗了,另一派就是坚决的主战派,觉得要一次性解决与塞尔维亚的矛盾,只有通过武力征服,况且现在有德国大哥站台,现在就是开战的最好时机。

经过漫长的讨论,奥匈内部最后达成了一致,开战是一定要开战的,但是开战前还是发一封最后通牒意思一下,不然显得自己太不讲武德了。

1914年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发布了最后通牒,并要求塞尔维亚在48小时之内进行回复,如果塞尔维亚不答应全部的要求,奥匈帝国就正式开战。

不过这份最后通牒的要求极其苛刻,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答应,这个也好理解,奥匈帝国本来就没打算谈,这份最后通牒就是按照塞尔维亚不会接受为假设而制定的。

7、

奥匈帝国在为战争做准备的同时,法俄两国也没有闲着,萨拉热窝事件没发生多久,法国总统就亲自跑了一趟俄国,目的就是去给俄国打鸡血。

法国总统和沙皇进行了会面,法国人激励俄国人一定要保持强硬的态度,一旦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采取行动,俄国一定要第一时间动员,要及时给予塞尔维亚小兄弟支持,法国作为同盟,也会一起出力的。

法国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它很清楚奥匈帝国的盘算,也知道一旦开战,德国必定要参与其中,这正是与德国开战的好机会,所以一定要坚定俄国的信心,要把俄国一起拖进这场对德国的作战。

塞尔维亚接到最后通牒后一片混乱,内阁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商讨,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俄国人的表态上,塞尔维亚向俄国沙皇发了一封求助电报,上面写着塞尔维亚政府将接受沙皇认为可以接受的所有条款,可见塞尔维亚已经彻底陷入了绝望。

俄国的明确答复迟迟没有到来,绝望的塞尔维亚政府甚至准备同意最后通牒的所有条款了,7月25日,从俄国发来的电报终于到了,俄国明确表示将会全力支持塞尔维亚,同时已经开始了战争动员。

既然俄国态度已经明确了,那么塞尔维亚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在最后期限到来时,塞尔维亚明确拒绝了奥匈帝国的要求。

在接到塞尔维亚回复的两天后,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了。

随后奥匈帝国和俄国同时颁布了总动员令,俄国一动员,德国政府就彻底失控了,因为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打的就是俄国动员速度慢,现在俄国开始动员部队了,那德国必须也要立即做好军事准备。

德国随即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取消动员,并且向德国进行通报。

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俄国不可能再理会德国的最后通牒,最后俄国根本就没有对德国进行任何回复。

在俄国内部,早就期盼着一场大战了,俄国人认为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的忍让,才让德国产生了更多的侵略意图,这次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也是德国人在背后怂恿,如果俄国这次不坚决维护塞尔维亚,俄国人就会丧失在巴尔干地区的所有权威。

打肯定是要打的,对于俄国人来说,唯一不确定的因素是英国到底站哪边。

8、

俄国在备战的同时也在积极联系盟友法国,因为根据两国的协约,一旦俄国和德奥开战,法国是必须要出兵支援的。

但是当年法国对俄国的承诺是没有经过议会的,所以开战前俄国人非常焦急,法国是一个共和制国家, 不是由某一个统治者说了算的,俄国非常担心法国议会会否决掉之前的协定。

对法国政府来说,主宰其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打仗要有英国作盟友,所以英国的态度对法国来讲同样重要。

为了让英国能出兵抵抗德国,法国不能表现得太积极,必须要让德国先挑起战争,要让德国首先成为侵略者,为了避免擦枪走火,法国在开战前将德国边境的部队全部后撤了十公里。

虽然法国总司令霞飞将军一直催促政府赶紧动员,但法国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因为从驻伦敦的大使发回的消息来看,英国这个时候态度并不明确,在俄国的一再逼迫下,法国还是在1914年8月1日发布了动员令。

在其余各国都纷纷动员的时候,整个欧洲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英国,英国作为当时的头号强国,它的态度对战争的走势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德法俄三国的驻英大使都在进行周旋,德国虽然首先向俄国宣战,但实际上德国并不想把战争扩大,他最开始只想把战争限制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所以它向俄国发最后通牒,说只要俄国取消动员,那我们就相安无事,后来把俄法都牵扯进来之后,避免英国参战就是德国最后的希望了。

在德国全面动员前还发生了个小插曲,当时从英国传回来一个错误的情报,讲只要德国不进攻法国,那么英国就保持中立。

这个消息让威廉二世十分高兴,赶紧派人把正在下达动员令的毛奇将军给拦了下来,让小毛奇赶紧把部队从西线撤回来,掉头向东只对俄国发动进攻。

小毛奇断然拒绝了,施里芬计划已经刻在了小毛奇的骨子了,他等了这么些年就为了实施这个计划,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怎么可能停得下来。

小毛奇对威廉二世讲,总参谋部只有这一套计划,要开战就必须把德国打趴下,而且现在再掉头已经来不及了,我们的铁路运输根本办不到。

但事实上计划是可以变动的,德国除了施里芬计划以外,确实还有另外一套东进的计划,战后德国铁路负责人冯·施塔布将军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证明他主管的铁路运输是可以办到的,以此来对小毛奇的讲法进行抗议。

9、

英国在开战前局势确实比较复杂,内阁分为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保守党是主战的,自由党的绝大部分是反战的。

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欧洲大陆打来打去跟英国并没有关系嘛,这是德法这些国家的恩怨,英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利益去打仗,甚至他们认为即便德国入侵了比利时,英国也不能参战,因为当时确立比利时中立地位的,又不止英国一个国家,现在为什么要英国一个国家去承担义务。

在主战派看来,英国的国家利益和维护法国的生存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让德国主宰了欧洲大陆,那英国势必会被孤立起来,所以必须要坚决打击德国。

英国在8月1日的内阁会议中,十八个内阁成员有十二位反对给予法国支持,自由党甚至通过了一项动议,不论比利时或其他地方发生任何事,英国都应该保持中立。

英国是整个欧洲唯一不实行义务兵制的国家,所以一旦发生战争,只能依靠人们自愿参军,如果内阁不能保持统一,势必就会形成反对党阻碍征兵,这是英国主战派必须要克服的问题。

1914年8月2日,德国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中讲,德国得到可靠消息,法国人马上准备越过比利时边界,对德国发动侵略进攻,所以德国为了自保,必须提前借道比利时发动反击,如果比利时同意,那么咱们还是好朋友,打完法国后造成的损失由德国赔,如果比利时不同意,那德国就要向比利时宣战了。

德国本以为比利时会屈服,没想到比利时坚决拒绝了,并集结了全部的军队,准备和德国决一死战。

就在德国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的同一天,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要求内阁必须授权海军履行保卫法国海岸的诺言,这一要求让英国内阁彻底瓦解了,有两位内阁大臣当即表示辞职。

但是这一次主战派并没有妥协,积极主战的丘吉尔已经做好了全部准备,虽然必须保卫法国这一政策是个秘密协定,并没有得到全国的认可,但保持比利时中立是全英国的共识,他们决定以比利时被入侵作为宣战的理由。

1914年8月3日,就在德国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之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正式向议会进行了一次说明,这次演讲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最高光时刻,格雷从英国的利益、英国的荣誉和英国的责任三个方面出发,从容不迫的向下议院议员们阐述了必须参战的理由。

格雷的这次演讲,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英国议会被说服了,英国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停止对比利时的侵犯,否则英国就要向德国宣战。

自此,一场席卷全球33个国家,波及十五亿人口的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