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流传至今的诗歌众多,所以我们也能从他的诗中发现他的很多方面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游仙诗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全唐诗》的前180卷里还没有哪个诗人写过这么多游仙题材,而且写得这样丰富这样投入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李白描写泰山的诗有哪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李白描写泰山的诗有哪些(山水诗还是游仙诗)

李白描写泰山的诗有哪些

李白流传至今的诗歌众多,所以我们也能从他的诗中发现他的很多方面。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游仙诗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全唐诗》的前180卷里还没有哪个诗人写过这么多游仙题材,而且写得这样丰富这样投入的。

今天就以李白的《游泰山六首》来谈一谈他的游仙诗,原诗题目中有备注“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这里的御道应该是指唐玄宗封禅泰山时走的道路。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前六句写的是泰山风景,还是李白一贯的雄浑奔放、瑰丽奇特的风格,读起来感觉动人心魄。但是很快李白就转而写起了游仙题材,而那些风景仿佛只是个引子,为了引出下面的游仙内容。“金银台”指的就是海上三座仙山,诗人想象自己来到仙山遇到仙女的情景,忍不住有“弃世”的想法。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第二首诗则是完全虚写,诗人又想象出自己在山中遇到一个仙人赠与自己天书的情景,但自己却读不懂,大概是说自己希望求仙访道而不得的失落感。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这首诗前几句仍然是写诗人眺望风景的情况,写得很开阔,很有气势。不过后面还是写到了“青童”与自己谈话的事,除了表现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也更有一份年华已逝的伤感。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这首诗穿插了自己的修道经历,自己的想象以及自己游览泰山的情景,最终还是希望能得到不死之药,飞向仙境。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这首诗的视角应该是从山顶之上,诗人看到四周的山峰耸立,山脉起伏连绵,太阳出现在东南方向,天空逐渐明亮展现出碧蓝之色,又不禁想到了仙人们,自己站在如此高的山巅,风景与平地都很不相同,大概离仙境更近一些了吧。

【其六】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最后一首写了夜晚的场景,诗人夜行山中,看到明月从山间升起,听不到风吹树木之声,于是在这宁静的夜晚不禁浮想联翩,想象仙人们在山峰之间夜游娱乐的情景,自己也仿佛参与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有些人谈到李白,总是提起他被赐金放还的经历,但这几首诗未必是他借描写仙境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愁苦,我个人觉的只不过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而已。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中看出李白不仅热爱着山水自然,对于得道成仙是抱有非常大的幻想的。而李白写那么多的游仙诗,大概与其崇尚道教有关系。其实在李白其他比较出名的诗歌中也经常描写到神仙,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诗句。我们不能从现代人的角度去批评李白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那个社会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