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子夏的“舍本逐末”与子游的“好高骛远”其实并不是真的学习过程中“舍本逐末”和“好高骛远”,只是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同,对于不同的方法提出的异议。对于此二人的急诊被记载于《论语.子张篇》第十二章,其原文是: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从治学方略看子夏)(1)

子游批评子夏教学的方法有问题,门人弟子处理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细枝末节的小事还行,如果面对礼乐文章之类的大事,恐怕所学知识就不够用了。那什么是“洒扫应对进退”呢?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就是打扫卫生,应对问答,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当时的儿童年龄到8岁后就要进入小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学”,十五岁则进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说所谓“洒扫应对进退”是古人小学时都要学的内容,应该是儒学入门的知识。

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从治学方略看子夏)(2)

本章的译文是,子游说:“子夏教导的这些门人弟子,做些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事情还是可以的,但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说起根本的东西却没有了,这怎么能行呢?”子夏得知这些话以后,说:“唉,言子游这样说就不对了。君子之道先教授哪些内容,后传授哪些内容,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有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胡乱教授呢?不分先后次序都能融会贯通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从治学方略看子夏)(3)

孔子在评价自己的弟子时将子游和子夏列入文学科优秀弟子的前两名,说明在文学的造诣上两人应该差别不会太大。子游批评子夏教授弟子有舍本逐末的问题,而子夏则认为自己的教学追求的循序渐进,子游的批评不对,甚至可以说子游所说有好高骛远的问题。《论语》中还记载了子游的一件事,对于理解子游与子夏教学理念的差别很难说明问题。子游曾任武城邑宰,孔丘先生还笑话过他教授百姓儒家的礼乐是牛刀杀鸡,当听到子游“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理由后,作为老师的孔子也非常赞同。对于不理解的人是不是会认为子游教化百姓的方法有点好高骛远呢?

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从治学方略看子夏)(4)

其实不论是子夏的循序渐进,还是子游的“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不能说谁对谁错,教育对象的资质、基础、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距,会使接受教育的适应能力和方向也不同,真正优秀的为师者应该会因人而异,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其实在论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授弟子的时候,同一个问题,不同弟子问出来,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孔子对待弟子时的因人而异,应该值得后世包括当前的为师者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