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刘世龙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四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恢弘的战争场面。这首《英雄赞歌》出自1964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1964)。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英雄儿女》中,士兵王成(刘世龙 饰演)在战地上喊出这句话后壮烈牺牲的画面,感动了几代人,也刻印在无数人心中。

其实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系根据著名作家巴金(1904-2005)的小说《团圆》改编。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3)

刘世龙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经典影像,通过修复画面的彩色和黑白对比,个人觉得还是黑白更具震撼性

1952年初,曹禺(1910-1996)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1904-1986)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春节刚过,巴金要求去朝鲜。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3月初,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换上了军服,乘上北行的列车。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巴金曾两次亲赴朝鲜前线,生活、采访了近1年时间,先后创作了一批小说和散文作品,《团圆》就是其中优秀篇什之一。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4)

巴金赴朝着军装

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虽仅有两万多字篇幅,却以朴素亲切的笔触,用“我”的耳闻目睹,娓娓动人地再现了朝鲜战场上一段真实感人故事:志愿军某师政委王文清(田方 饰演)当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因被捕与女儿离散,来到朝鲜前线后,偶然发现军报的女记者王芳(刘尚娴 饰演)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王文清没有急于认亲。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5)

田方和刘尚娴在还原彩色版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后来王文清接待来自祖国的慰问团,见到了收养女儿的老工人王复标(周文彬 饰演),由其说明缘由终于和女儿团聚,以此折射志愿军将士同美国侵略军殊死搏斗的英勇顽强,讴歌最可爱的人“一人吃苦,万人幸福”的忘我精神。

《团圆》在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发表后,时为文化部主管电影的副部长夏衍(1900-1995)很为关注。他从《团圆》里看到巴金写惯旧中国的笔,成功转向反映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塑造出可亲可敬的志愿军英雄形象,不禁深为感奋,亲自向电影局长陈荒煤(1913-1996)作了推荐。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6)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组合影,刘世龙、刘尚娴、田方、郭振清,导演武兆堤等在一起

不久,夏衍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长影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有着3年朝鲜战场生活体验、曾导演过《平原游击队》(1955)等战争影片的著名导演武兆堤(1920-1992)。

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童年随父母回国。他感到在同类题材中,巴金的《团圆》有自己特点,但原著相对较为简单,要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便约请抗大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秘书的毛烽(1923-2014)合作,因其亦曾参加抗美援朝,而且有过电影创作经历,是电影《上甘岭》(1956)、《黑山阻击战》(1958)的编剧之一。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7)

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俩人专程去上海拜访了巴金,听取其战场经历及小说创作过程介绍,结合当时形势深入探讨,就如何改编达成共识,实则确立了未来影片的走向:第一,作为师政治部主任的王文清,应当成为剧中主要人物,并发挥他在全师中的“政治作用”;第二,剧本中的王文清应该抓住王成这个典型事例教育全军、鼓舞士气,这样,剧本就必须“大力刻划”王成的英雄事迹;第三,既然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就应该表现“正义的战争”是“崇高”的、“美”的。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8)

刘世龙、郭振清、田方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毛烽和武兆堤决意从王成身上打开突破口, 为王成设计了情节和对话。为了 刻画“王成”这位英雄战士牺牲的壮烈和伟大, 他们一连琢磨了几天。

一次, 毛烽在翻看《志愿军一日》时, 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征文,所记述的23军67师201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的壮举:在参加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经过一整夜的战斗,整连官兵全部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仍不断用那个沙哑的声音呼唤炮火支援,有时来不及调炮,就跳出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直至敌人密密麻麻从三面包抄逼近,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最后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拉响手榴弹。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9)

刘世龙在还原彩色版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毛烽、武兆堤将其事迹用于片中的王成身上,仅把拉响手榴弹换成了手执爆破筒冲向敌人,这是嫁接了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1922-1950)烈士抱起炸药包纵身跳入敌群,由此塑造出王成无畏、勇敢和为了全局胜利宁肯牺牲个人的崇高形象。这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王成”的形象。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0)

刘世龙在还原彩色版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相对王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对于王文清、王芳的刻划,改编起来就顺当而便利多了。原小说《团圆》就是以这对阔别多年的父女在朝鲜战场重逢作为主要描写内容,为改编提供了颇为充分的施展空间。尤其是武兆堤、毛烽对这类对象并不陌生,他们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与王文清这样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有颇多接触,甚至曾经朝夕相处。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1)

郭振清、田方在还原彩色版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进展,人物情感得到充分展示。王文清与王成、王芳、王复标历经生死离别、劫后重逢,凝聚了父子、父女、兄妹等亲人情和阶级情,穿插其间的团长张振华(郭振清 饰演)、警卫员小刘(刘效国 饰演)、朝鲜老人金增泰(浦克 饰演)等,则又关联部属情、士兵情、国际情,都真挚朴实而又丝丝入扣地融入影片之中,在战争和英雄背景的映衬下,更显昂扬崇高、璀璨夺目。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2)

电影《英雄儿女》(1964)内容版海报,左上角“英雄儿女”这四个字原为“团圆”,后再印刷时重新制版换成“英雄儿女”

这既是原著所秉承的巴金作品固有风格体现,擅于从家庭伦理叙事切入、突出个人情感表达,也是两位改编者有意为之,作为特定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不可或缺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弘扬,同时也注重人物情感的发掘,使之成为全片灵魂的闪光从而赋予影片独到而鲜明的特色。

经过他俩20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最初剧本《他乡遇故知》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3)

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当名为《他乡遇故知》的剧本初稿,经长影艺委会讨论和厂领导审阅,报送文化部暨电影局,夏衍、陈荒煤等看后表示满意,认为改编得“很快”“很好”,几个人物也写得“很好”,生活方面比原著“有所丰富”,“革命之情”与“伦理之情”结合得“很好”,而且是“很重要”的国际题材,建议“作为一个重点片子”搞,提出片名还可用《团圆》。

夏衍指示电影主管领导:“重点拍这部电影, 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同时, 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4)

田方年轻时候也是妥妥的帅哥一枚

旋即正式进入拍摄筹备,武兆堤为选择演员殚精竭虑、别出机杼。当时演过或能演部队首长的演员已有好几位,他没有简单地从中找一个现成的“王文清”,而是经陈荒煤批准并出面协调,请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成为电影明星、时任北影厂副厂长的田方(1911-1974)饰演。

之所以舍易求难作此抉择,乃因其既有领导资历,又富表演经验,颀长身材、微驼脊背、清癯面容、深长眼纹等外形,吻合角色所特有的饱经风霜老革命的身份,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硕大而明亮,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充满智慧而又满含真挚,正是表现人物坦荡宽广胸襟和深沉淳朴父爱所需要的。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5)

田方在还原彩色版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为弥补田方生涯没有戎马经历,武兆堤特意安排其来到王文清的原型、曾任志愿军20军89师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别名王汉清的王直将军身边,体验和熟悉我军高级将领的待人接物、举手投足等。

在后来拍摄中,田方以深厚艺术功力和纯熟演技,将王文清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具有沉稳内敛、凝重含蓄、自然朴实、亲切感人的特点,为影片增色甚多。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6)

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片场,田方与导演武兆堤(左)研究角色

1949年之后,遵照组织安排,田方担任了诸多行政工作,像北影厂的厂长、副厂长,电影局的秘书长、副局长,但他心里始终热爱演戏,只要时间允许,无论大小角色,他从不拒绝。

《英雄儿女》中田方扮演的王文清,朴素、真挚,富有人情味,成为他留给观众的绝唱。

为物色王芳的饰演者,武兆堤在毛烽的帮助下,借助傅钟将军当时在总政分管文化工作便利,跑遍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文工团体但无下落。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7)

刘尚娴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后来还是因挑选拍摄《舞台姐妹》(1964)演员去过北京电影学院的上影导演谢晋(1923-2008)引荐,找到表演系应届毕业生刘尚娴,感觉符合设想中的“战地黄花”,不仅青春秀美,而且柔中带刚。

当时刘尚娴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个小媳妇。毛烽和武兆堤连续4天来看她的演出, 发现刘尚娴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气质、外形都与剧本中的王芳很相似。于是, 就决定让她担纲主演“王芳”这一角色。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8)

《大众电影》1979年第11期封底,刘尚娴和朝鲜女演员洪英姬(左)在八达岭上合影

影片中刘尚娴对角色的把握和表现颇为深入,将一个年轻的女志愿军战士形象塑造得生动可爱,充满纯朴朝气和一定个性,成为其一份圆满的毕业实习答卷,由此进入八一电影制片。

王成饰演者的确定,则有一番周折。当时有4个演员竞演这一角色,武兆堤从中挑选了相貌朴实、身材中等的刘世龙(1930-2017),厂领导感到与想象中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认为他顶多能演个普通战士。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19)

刘世龙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武兆堤却以有无部队生活、特别是炮火洗礼经历最为重要,坚持使用上过战场打过仗的刘世龙,让他挑起扮演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却性格突出、影响全片的战斗英雄的重担。

为不负期望演出更多兵味和英雄气质,刘世龙特意与片中通讯员小刘的扮演者刘效国(1945-2013)一起,到长春驻军当了3个月的兵,参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比武的所有项目训练。

拍摄中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物英雄壮举的豪迈气概以及与王芳兄妹情深的亲切感人,使影片在洋溢高昂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一种非常质朴的风格,从而深深征服了广大电影现众。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0)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周文彬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1)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浦克

此外,武兆堤选择了曾在拍摄《平原游击队》(1955)《地下尖兵》(1957)《冰上姐妹》(1959)等影片中有过合作的郭振清(1927-2005)、浦克(1916-2004)、周文彬(1907-1981),分别饰演张团长、金正泰、王复标。

他们都是老演员,虽然戏份不多,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人物的粗犷、热诚、朴实的特点。

摄制组于1964年1月正式成立后,首先赶赴通化抢拍冬季外景,继而返回长影续拍内景戏,初夏时又前往辽宁本溪拍摄单装戏,尔后转入后期制作。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2)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郭振清

因外景拍摄的部队运动、阵地激战等场面浩大,为营造真实效果,美工、特技、道具等部门全力以赴,还得到部队方面大力支持,调动步兵、炮兵、装甲兵等参与,演员、摄影等更是责无旁贷,以学习英雄姿态塑造英雄形象,在拍摄战斗中经受战斗洗礼。

年近半百的老演员浦克,滴水成冰时节置身寒冷彻骨的激流之中,抬着躺着“伤员”的担架,步履蹒跚艰难而行。“向我开炮”一段戏只有七八分钟,却在40多度的高温下拍摄了半个月,仅饰演王成的刘世龙,就从不断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钻入钻出四五回,眉毛都烧光了,鬓发被燎去一片,胳膊也烫出了多处大泡。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3)

郭振清、田方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摄影师舒笑言(1930-2000)不仅冒着灼热现场跟拍,而且精心使用了透视感强的广角镜头,使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得到凸显。合成时导演又调动各种手段,大力烘托、渲染英雄形象,紧接着王成牺牲后的硝烟,运用黑白与浓淡大反差的烟云、火焰及画外音乐等,营造了浩气磅礴的歌颂式段落。

片中后半部再现时,一曲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英雄赞歌》,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有力作用。为写好这首插曲,导演武兆堤、作曲刘炽(1921-1998)等,特意找到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公木(1910-1998)“援手”,以重章迭咏手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4)

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影片摄制完成后,武兆堤带着样片赶赴北京,征询中宣部和中央军委意见。罗瑞卿、萧劲光、杨成武、许世友、傅钟、魏传统等久经沙场的将军,看了样片后“基本都是肯定的”,同时对坚守阵地等作战表现提了一些意见,并一致建议将片名《团圆》改为《英雄儿女》。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1908-1989)大体认可,强调父女感情方面要竭力“开朗准确”,并明确影片主题为“在革命战斗中培养新的一代”。武兆堤对影片作了修改和补拍,又经长影厂、吉林省委和中宣部审查获得通过。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5)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组封镜合影,左起,前排:赵文玉、刘效国、刘尚娴;后排:浦克、高伍全、穆大法、田方、周文彬

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轰动,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至普通观众一致称好。即使“文化大革命”爆发,《英雄儿女》也仍一度作为中国政府驻各国大使馆的电影招待会放映影片。

在几乎所有优秀的国产影片都被禁映的1970年,为纪念抗美援朝20周年,《英雄儿女》还与《奇袭》(1960)、《铁道卫士》(1960)及《打击侵略者》(1965)等影片一起,获得在全国各地恢复放映机会,又一次受到广大观众普遍欢迎。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6)

田方和刘世龙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中的影像

正是由于《英雄儿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人们对先烈的怀念,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追求和守护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特别是电影中的插曲《英雄赞歌》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时代记忆,让那份炽热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伴随影像流传至今,这才让它和《上甘岭》等战争片成为中国影视长河中熠熠闪光的经典之作。

英雄儿女经典话语(从团圆到他乡遇故知直到英雄儿女)(27)

电影《英雄儿女》(1964)最早的宣传都是以片名《团圆》出现在各媒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