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的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两现)(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贵自然去雕琢,两次“巴山夜雨”用的自然舒展,重复又有何不可?

诗歌规避重复字只是一种基础技巧,但并非戒律禁区,诗终须以意趣为第一。

字词的重复如不能提升意境,则必须避免。

试举一例。刘禹锡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全诗无重复字,但其实反复提到了“湖水”。如果我们把相似的字都换成重复的“水”字,看看会是什么样子:

光秋月两相和,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二三句接连会有三个“水”字,格律基本没有被破坏,但全诗一下子就不及格了,就算不了解诗的人读起来也会感觉非常别扭。几个“水”字完全同义,丝毫没有提升诗境,累赘无疑。

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的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两现)(2)

反之,再来看这首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即是唐寅(唐伯虎)那首著名的《桃花庵》。全诗反反复复出现了“花”,“酒”,“人”,“我”等字,特别是开篇四句竟连用六个“桃花”一个“桃树”,但是通篇读来没有觉得累赘啰嗦,反而在吟咏中形成了一种回旋反复强化主旨的奇特效果。这显然诗人在恰当的主题和足够的技巧支持下,反用“字不能重复”的基本要求,出奇制胜了。

其实,重复用字也是诗词的写作技巧之一,用之得当,会有在语义和节奏上均呈现出一种重复之美。比如苏轼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又如通俗诗句“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佳句甚多,不胜枚举。

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的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两现)(3)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

诗的主题寄托离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两句写目下之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写想象中的未来之景。

以两个“巴山夜雨”两相映照,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巴山夜雨”是正在下的雨,后者的“巴山夜雨”是在烛光映照之下想象中的雨,而且是想象中的想象。首尾连环又意境不同,重复中藏有变化,回旋往复,可谓高妙而自然。

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的什么(李商隐夜雨寄北两现)(4)

桑干河

前人有人说李商隐这首诗借鉴了贾岛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诗连用两个“并州”,甚至有人说贾岛的诗更妙,似有暗讥李商隐之作有效颦之嫌。我则以为不然,诗歌本来就可以互相参考借鉴,这两首诗意趣主旨皆不同。

《渡桑乾》是真实的行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诗歌的主题是离愁,而且是真真切切的离愁。

《夜雨寄北》写的是静夜深思的意境,没有任何现实的行动,而是静谧之中的心灵波动。如果说写的是离思,却又未必尽然。“君”是何人?传说是指诗人的妻子,但指为其他神秘未知之人甚至是读者也未尝不可;“话”为何话,欲说还休,竟然也是未知……

因李商隐本为道士,他的诗总是带着这样玄秘深幽的情调,不可以常情论之。

不过的确是有人对这首诗就是喜欢不起来,说它“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所谓"诗无达诂",各花入各眼,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