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骆宾王啊,最深的印象估计就是排在儿童启蒙唐诗第一位的那首《咏鹅》,天才和普通人的世界总是不一样的,七岁的我们可能才刚开始启蒙教育,七岁的神童骆宾王已经开始写诗了,重点是这首诗还流传千年,经典不衰,并成为七岁的我们的启蒙唐诗,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差距吧。

天才少年一般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一路顺风顺水的走上人生巅峰,一种是王安石《伤仲永》里的"泯然众人矣"。然而,骆宾王的运气似乎差了点,依旧才华横溢,依旧声名在外,但颇有些恃才傲物的他最终在自己的"诗与远方"中愈走愈远,最后不知所终,下落不明。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1)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里流传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代表作品除了一首《咏鹅》,还有一首《于易水送人》也十分出名。只是这两首诗一首作于孩童时期,另一首作于中老年时期,多年过去,随着成长和阅历,两首诗的风格自然也相差了很多,而对比起《咏鹅》的简单轻松,显然《于易水送别》情感更为丰富了,其含义也深刻许多,虽然依旧是很简单的小诗,但能在这种极简的叙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可见文字功底之深厚了。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做了侍御史,但他以此职位多次上书讽谏,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后遇赦出狱,奔赴幽燕一带,于易水送别友人,见易水想起燕太子丹送别荆轲那一幕,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于易水送人》,既是怀古,也是送别,更是抒发自己的感慨,感情真挚,含义深厚,有其特殊的意义。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3)

骆宾王一生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又因为武则天的统治对其十分不满,总想要匡复李唐王朝,也想要因此干出一番事业。他等待着最佳时机,想要推倒武则天的统治,但等待的过程却是煎熬而无奈的,这使得他陷入彷徨无措的苦闷之中,所以当他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触景生情,不免想起这段遭遇,于是在《于易水送人》里,诗人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感慨。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荆轲在此地别离了燕太子丹,他怒发冲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今,昔日的英豪意境逝去很久了,只是这送别的易水依旧是那样凄寒。

《战国策》里"荆轲刺秦王"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壮士荆轲是燕太子丹手下的刺客,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英勇赴秦,准备刺杀秦王,临别燕国时,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其好友高渐离在易水旁击筑为他送别,荆轲和着高渐离的拍子歌唱,引得众人泪流满面,毕竟这一去,或许就是生离死别,是再也见不到的悲凉,在这样隆重而凄凉的氛围里,荆轲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燕国,前往秦国完成他人生最后的一个使命,但结局已定,他失败了。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5)

回头看骆宾王的这首诗,这首五绝其实也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交代送别的地点,正是当日高渐离送别荆轲之地,当年的壮士怒发冲冠而走,写进这首诗里,短短五个字,却让人仿佛感受到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还有送别之人激昂而慷慨的情绪。明明送别应该是悲凉的,但在骆宾王的这首诗里,感受更多的却是它的满腔激愤,将今夕送别之景做对比,也为后两句的抒情酝酿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6)

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天气很冷,这种冷在最后一句里就体现出来了,一个"寒"字,既是天气环境之寒,亦是诗人心底的寒,诗人在此刻感慨荆轲,何尝不是感慨自己,那一腔难以实现的抱负,那对现实无尽的愤懑,在诗人送别友人之时,一一倾诉。他对荆轲的成就是肯定的,哪怕最后荆轲刺秦是失败的,就像他自己,也有个推翻武则天统治,光复李唐王朝的信念,虽然最后他因此事获罪失踪,但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决心与信仰吧,为了一件事情全力以赴,不在乎结果,只为自己心中的坚守。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7)

每个人的人生或许都有那么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光,我们期待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并想要抓住机会走向成功之路,但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变数,我们在等待机会的途中不免彷徨无措,也不免焦急郁闷,于是只能在无奈的感叹中抒发郁闷。可心中有坚守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我们只有坚持自我,才能熬过无奈而孤寂的那段时光,才能不被郁闷彷徨打败,才能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走上成功!

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谁(骆宾王的这首诗借古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8)

后世评价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因临易水而想古人,其水犹寒,侠气凛然",这侠义,不仅仅是荆轲的,也是骆宾王的,或许也是千千万万为了心中的坚持而努力着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