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1)

一张18年前的照片,这是一张记录修撰团场志书工作场景的摆拍照,画面虽然模糊,但记忆却清晰定格那一瞬。

18年前,土块房子冬暖夏凉的本质功能,还在发挥力量,修志的办公室占了一席之地。画面中的四位就是修志的工作人员,其中,这位男青年对这里过去发生的故事,比较熟悉。

这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平房托拉斯,长长的走廊,多个走廊大门将迷宫般的办公室,分隔为几大块办公区域。

据说,这是一个风水比较好的选址,自该建筑物落成使用后,团场的各项事业排名都是头筹之类的,当然,这是相比较后面两任办公楼而言的结果。

这一组由几十间土块房子构成的办公场所,始建于七十年代初期,这是一个大会战的成果,由此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建筑单位,跨越三年才得以建成这样一座当时很是雄伟的建筑物。

男青年,上幼儿园时,经常会故意路过,去走廊里面捉迷藏,捎带着看看揭批四人帮的漫画。

男青年,上小学时,还去这办公区的广播室为儿童唱片配过串词。等九十年代中期,一座新建的以科技为由头建设的转角楼,接纳了大多数办公人员,土块房子办公区闲置,一个专门修志的部门在这里孤零零的办公,一位男青年历经上学打工,在外面转了一圈,最终成为这里的临时工作人员。

办公场所不错,少了人来人往的喧嚣,一大片空寂,适宜修志,最可喜的是门前有一大片绿地,可供散步。现在讲绿化要园林艺术化,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是挖空心思,买点大树装点门面罢了。

这片绿地,规划的四四方方,用四圈绿篱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四方形,绿篱修剪的造型质朴,绿篱内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树木,就连初夏盛开的白色苹果花,也是香艳无比的。每当上下班时,还有大喇叭在绿地中央上空,播放歌曲。

《阿莲》这首歌,是当时比较热门的歌吗?大约1995年到1997年的两年间,都是当热歌来播放的。

老革命,总是摇头,阿莲、阿莲的,就像半夜鬼在叫。老革命,姓王,四川籍,东北兵,他的来源当是沈阳军区的复员军人,他是主持修志工作的主编。他对播放《阿莲》等一系列流行歌曲持否定态度,大约他的本意是想播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着。谁知道呢。

他一个老革命,还正儿八经的穿了西装照相,他大约是不排斥西装的,也许有着与时俱进的味道在里面,一副老花镜,属于可戴可不戴的,照相也必须戴上,这样是不是显得功力深厚,统领笔墨,来的比较爽。

张老师,来源当是上海支边青年,他穿了一件儿子退休的牛仔夹克衫,儿子已经在上海当上了公共交通的司机或者售票员,开的是28路车吗?儿子的个头与之相仿,来自上海的牛仔夹克衫,算的上时髦货的尾巴吗?

那时候已经有政工员的称谓了,政工员是替代文教一词的新说头,周性女青年,团场子女,就近在自己父母所在的机务队当着政工员,借调到这里,她常年四季都是绑一个马尾巴,马尾巴的生命力很顽强,至今还有市场。

一个本该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是一个临时工作人员,定的工资级别是十六级副,一个月可以拿到二百一十一块一角一分的工资,这远远低于他在杭州打工的薪水,九十年代初中期,他在杭州月薪可以开到一千多元。

就是学生时代,该男青年打短工,也是三百元钱一个月,看书店而已,不给钱也去啊。

他在杭州时期是佩戴博士伦的,他照相时,特意摘下框架眼镜,这样可以让聚焦变形的金鱼眼得以在镜头前展示。

至于他的穿戴,那是一件比较新的蓝色干部服,四个兜的,方便插满钢笔之类的,料子应该是那年月流行的毛布料的,属于定做的。穿上身,并无怪异感,比较板正而已,与故纸堆还是比较匹配的。

等那个男青年去当临时工作人员的时候,老革命的前期工作做得都差不多了,首先,资料的搜集整理,这是大头,已经接近尾声,剩下的就是统稿,也就算修订吧,把不合适的章节重新排一排,啰嗦的话,删减一下,这对于男青年来说,活儿不重,虽然是动笔动墨动稿纸的事情,多看看两本现成的志书,也就知道内里乾坤了。

很奇怪,有人会产生年轻人坐不住的想法。该男青年,年轻时,坐功了得,一堆发霉的纸张,凌乱的字体,他可以一看一上午,等着戴军扯着嗓子唱起《阿莲》,这才知道抬起屁股回家。

阅读当真能带人穿越时空隧道,时至今日,该男青年貌似再也坐不住了,一年也不看了一本书,就是自己花钱定的文学期刊,也只是用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9秒速度来完成。

土块房子办公室,安静的,只有麻雀偶尔路过,恰似被遗忘的角落,没有杂乱的事情骚扰,也没有人查岗,也没有人盯着你上下班,你想工作到几点,都行。

章节包干到人,快慢就随着自己的节奏去掌控,想写就写了,不想写,就翻翻资料,乱七八糟的资料。

这两年的时间,很是闲适,属于两相忘吧,谁知道还有一帮子人,天天在土块房子翻旧账,没人说你干的好,或者不好,偶尔去邮局拿些汇款单回来,补贴家用,大约也算是干的好的褒奖吧。

总有约稿写个评论啥的,也就胡乱的评了,还能换一点稿费,也算是小小的喜悦。

喜悦还有呢,男青年还揽了一宗出一套地情教育知识竞赛题的活儿,给党员干部们丰富国庆节目,目前,还活跃在岗位上的中年党员干部们,当时,还很年轻,他们是熟记硬背这套题的主力。

这套题,不外乎团场建立以来的历史事件,地理风貌之类的,行政办公室在分配国庆中秋节福利的时候,故意多给男青年几公斤鲜肉,是答谢吗?是束脩吗?当时,也没有冰箱,腌制成咸肉,吃了不短的一段时间。

偶尔的,在土块房子办公室,叫了大盘鸡,弄来白酒,男女老少凑在办公桌前,斗酒到深更半夜,以解被世人遗忘的尴尬。

再往后,男青年去了苏州,张老师回了上海,女青年也离开团场了。

土块房子在老建筑工人的惋惜声中被拆除了,记忆中的绿地,开着白色花朵的苹果树,有着质朴造型的绿篱,变成了一个蔬菜水果肉蛋奶,麻将声声哗啦啦的所在。

老革命有了这一本志书坐底,曾经还云游着去别处修志去了,这是老革命提供的一张旧照片,一张定格18年前一瞬间的记忆。

历史在淡忘,谁人堪捡拾?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2)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3)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4)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5)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6)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7)

岁月如花人生如蝶(记忆定格那一瞬)(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