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偶尔想起某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的时候,我都会去看对方的朋友圈。

想从朋友圈里获取一些信息,以此了解她的生活近况,也以此作为话题的开场白,开启这场寒暄。

但往往的,这个“小心机”总会落空。

因为每次点进去对方的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三天可见的提示。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这句话就像一堵墙,横亘在彼此之间,阻断了所有的热情和交流。

墙内的人不出来,墙外的人进不去。

再多热切的话到了嘴边,看见这堵墙,都瞬间消失在嘴里,没了说出口的欲望。

三天可见看似是对隐私的一种保护,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感情的阻碍。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对所有人的吗(朋友圈三天可见看似是隐私保护)(1)

2

前两年,我的朋友圈也常常三天可见。

不仅三天可见,还特意屏蔽了一些人。

其中包括爸妈,家里的亲戚,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列表好友。

这么做,有时是为了清净,有时是因为自己发的那些内容,连自己看了都觉得尴尬,不好意思。

比如深夜突然emo的情绪,比如突如其来的矫情,或者是一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感想。

有些话是不好解释,有些话是解释了没人理解。

所以干脆设置三天可见,给自己留点私人空间。

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导致情绪很低落,我就随手发了一条说说。

中午发的,下午就私密锁起来了。

但没想到还是被我妈看见了。

她就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是不是心情不好,接着又问怎么中午那条朋友圈看不见了。

我当时没留心她的情绪,就随口说了一句:

“没什么,锁起来了。”

她忽然挂掉电话,五分钟后在微信给我发了一大段信息。

她说我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每天都会看我的朋友圈。

每次我一更新动态,她都会反复看好几遍。

尤其喜欢看我发的那些开心的事情。

偶尔看到我发牢骚,吐槽心事,她也会跟着担心。

自从我设置了访问权限,超过三天,之前的内容就都看不见,她对我的了解也就好像断了线。

我亲手关上了她通往我的生活,关心我的那扇门,把她的世界和我的世界隔绝开了。

她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把朋友圈重新打开,她想像以前那样继续关注我,继续融入我的生活。

“如果你不喜欢,那就关着没事,妈妈只是想多点关心你。只要你过得好,妈妈就放心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关掉的不只是朋友圈,也是那些在意和担心我的人。

他们想走近我,了解我,关心我的通道。

从那之后,我就把朋友圈打开了,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可见,而且不设期限。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对所有人的吗(朋友圈三天可见看似是隐私保护)(2)

3

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说她微信上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在19年因为生病去世了。

这个朋友生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朋友圈时常有更新,很热闹。

她走后,她的微信没有注销,朋友圈也没有清空。

一切都保持原样,仿佛她从来没离开过。

偶尔想她的时候,朋友会给她发消息,和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事没事,也会去翻看她的朋友圈。

她的人虽然不在了,但看着她的朋友圈,所有的思念和不舍都有了出口,所有的遗憾和难过也都有个地方可以安放。

这让我想起三月份发生那场空难时,很多人在痛惜和伤感之时,也纷纷说第一时间去打开了朋友圈。

其中有条留言,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朋友圈忽然就不想设置三天可见了。

因为如果哪天发生了意外,我留给家人、爱人的,除了朋友圈里的那些动态,什么也没有。”

这段话现在读来,都心有戚戚然。

如今人人都很忙,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忙着喘息。

只有打心底里非常重视你,在乎你的人,才会从百忙之中抽空去看你的朋友圈,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他们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关注着你,牵挂着你。

所以啊,如果可以的话,朋友圈就别设置三天可见了。

让关心你的人,多点了解你的机会和渠道吧。

让那份喷涌而出的爱意,有个着落。

也让自己和这个世界,多点接洽,多点交集。

别把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南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