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码字第二十二


雷锋精神与家庭教育你知道多少(雷锋精神与家庭教育你知道多少)(1)

雷锋同志精神永垂不朽

在讲从雷锋精神学习怎样做好家庭教育之前,我们先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雷锋同志活了多少年华?

答:雷锋同志出生于1940年12月18日,于1962年8月15日因公牺牲。

问题二:雷锋同志仅活了22年,为什么一个只活了22年的年轻人,值得这个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古老的国家上到最高领袖,下到平民百姓都在学习他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甚至每年三月份都被称为“雷锋月”?

答:(1)雷锋说: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2)周总理说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也正如毛主席说的

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也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所以说雷锋精神是时代最先进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永不过时的内在美。


那我就从五个角度来讲讲雷锋精神在我们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吧。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家庭教育是广义的包含所有家庭成员成长成才的、横跨整个生命维度的家庭教育。

雷锋精神与我们家庭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集体荣誉感高于一切”、“精神财富大于物质财富”、“坚持不懈的钉子精神”、“岗位成才需要专注”和“做好红色传话筒”五个角度来解释。


雷锋精神与家庭教育之“集体荣誉感高于一切”

雷锋故事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雷锋是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他始终记得自己能够活下来,以及现在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政府给的,自己要把一切交给党。所以雷锋经常做了好事面对人家的道谢时都会说: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不用感谢我,应该感谢党,感谢毛主席!

这就是雷锋精神的感人之处——不忘本。把集体荣誉感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事业上,我们也要学习雷锋同志,给家人和孩子树立高于一切的国家荣誉感、家族荣誉感和家庭荣誉感,就如我初中学校的一句校训一样“今天我以中兴中学为荣,明天中兴中学以我为荣”。在这个疫情横行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自豪。

当我们从内在认可我们国家、认可自己所处环境、认可自己所处家庭的时候,我们尽全力成长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待明天的国家、社会和家族以我为荣。

就如前段时间滑雪女皇谷爱凌在一档节目中说的那样:美的定义永远在变,但是内在的美永远不变。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去当慷慨、善良和自信的人。


放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在用尽心思去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个性,经常跟各科的老师说麻烦老师用特别一点的方法去管教孩子,甚至在家中也经常以个性化成长为由刻意引导。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性,那中国14亿人口,就是14亿种个性存在,那得多恐怖呀!

先说个性化发展好不好,其实很好。孩子会以更自由的方式成长,但是这个“个性化”得建立在“内在美永远不变”的前提下,在讲孝顺、讲团结、讲和谐、讲感恩、讲互助等具有人性善的一面的光辉下去讲个性。

诸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疫情爆发时面对口罩令、限制令时不停地爆发示威、游行,称这些法令侵犯了他们人权、自由权等等之类的,这些放在提倡个性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放在我们国家来说就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国家一直都提倡“用人性去调和、解决个性的问题”。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国家志愿者的队伍有了爆发式发展,全国志愿者总量2.31亿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传承的就是人性光辉的一面,这就是人性的共性,很多家庭通过做志愿活动重新激活了家人内心的善,而不再在家中讲妨碍家庭和谐的个性问题。

雷锋精神与家庭教育你知道多少(雷锋精神与家庭教育你知道多少)(2)

通过志愿活动我们不仅激发了我们自身的善良、善意,还通过自身言传身教激活了社会的善良和善意,提高了公民们的参与社会进步的共同参与感,提高了公民们的自豪感、荣誉感,自然而然就可以磨合个性,体现共性。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提高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呢?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多讲和多传播家庭、社会和国家正能量的一面,多去回顾光荣的历史事件。

第二,提高孩子与家人的参与度,有参与感才会有存在感,然后才会有荣誉感。

第三,实践出真知,带领家人参与社会公德行为,参加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