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与刚刚结束不久严冬景象相比,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焕然一新的感觉。

4分钟了解清明节(三分钟了解清明节)(1)

民间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穷人莫听富人哄,清明一到就下种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小麦水里捞

......

可以看出,清明节气与耕种、雨水、趋暖离寒息息相关。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清明节是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气节准确的计算是在二十四节气中,定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并不是由农历来定。

假期变迁

上古(周朝甚至更早),已有记载“思时之敬”而有春祭礼俗,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分墓祭(即扫墓)和祠堂祭(即庙祭);

唐代 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宋代 《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改为3天;

清明节日的融合

清明节习俗繁多,源于其融合了两个节日:

4分钟了解清明节(三分钟了解清明节)(2)

一、融合并取代了寒食节 远古时代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是为寒食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寒食节逐渐被同时段的清明节融合并取代;

4分钟了解清明节(三分钟了解清明节)(3)

二、融合上巳节 上巳节(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严寒结束,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融合了两个远古的节日后,清明节的来历就清晰可见了,所有解释其来历都有一个共同点---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气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和气候节点(在古代中原),气候变暖,降雨增加,万物苏醒,生气旺盛,一扫严冬的荒凉和萧杀,人们可以开始为来年劳作了,因此清明节有六个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气清景明,万机勃发。

二为春祭:劳作之前的头等大事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继志叙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为农事:人误地一时,天误人一年。作为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清明节气前后是耕种的重要环节,所谓立春喂耕牛,雨水捋粪土,惊蛰河半开,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指高粱、土豆、豆类等)。片刻耽误不得;

四为踏青(探春、寻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五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并有禁火辟邪的习俗,苏轼有著名的《黄州寒食帖》传世。

六为民俗,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安排活动锻炼身体,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

现代的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

清明节家族扫墓活动是对直系血缘祖先“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思念;

清明节先贤公祭是对中华共祖黄帝、孔子、孟子、老子、文天祥等杰出先贤的敬思和追忆;

清明节先烈祭奠是对百年来,为民族的解放,为民众的正义,为抵御外敌侵略,为救民于水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的缅怀

新时代赋予清明节新的含义--清明节就是我们的感恩节!

感恩先祖、先贤、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