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电视剧《大决战》正在热播,很多读者肯定也追过了。其中第一集展现的便是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谈判没有成功,国共双方进行了一场大内战,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距重庆谈判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至今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的最高机关报,通过对这两份报纸的解读,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1)

一、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是在周恩来的领导筹办下,于1938年1月发行的报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面向普通民众公开发行的一份党的机关报。因此,这个报纸主要宣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实行的方针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该报纸积极团结各方有志于抗日的人士和团体,自觉负担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艰巨责任。因此,该报的政治属性是偏向民众、偏向中国共产党的。

那么,该报对重庆谈判是如何报道的呢?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2)

众所周知,重庆谈判前后一共经历了43天,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但是《新华日报》早就从8月16日便开始着手报道这场举世瞩目的会议了,它报道的第一则内容正是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邀请的新闻。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华日报》和共方是比较关心这场会议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华日报》前前后后刊登了五六十篇新闻,如果把其他一些相关的报道也算进去的话,数量不下百篇,平均一天刊登两则以上的消息。如此高频率的报道这件事,说明报纸的重视,说明共产党人的重视,说明背后人民的重视。盛会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一场关乎囯、关乎民、关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会议怎么能够不重视?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3)

《大决战》毛主席在飞机上

《新华日报》对重庆谈判的报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重庆谈判前,集中报道的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会以及共方和民众的反应。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和毛泽东是一对政治宿敌,分别是敌对势力的领袖。抗日战争后,蒋介石居然公然邀请毛泽东远赴重庆进行谈判。面对这场鸿门宴,共方也是举棋不定,重庆可是蒋介石的老巢,毛泽东身为共产党的重要核心领袖,如果去了,受到伤害怎么办?虽然有美国的保证,但又有谁能说得准呢?如果不去,民众怎么想?到时候,民心经过国民党的带动,本就势力不及国民党的共产党该何去何从?所以,这一阶段,《光明日报》多是报道邀约的实况和争论,好让民众认清共方的大决心。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4)

第二方面是重庆谈判中的事情,集中报道的是毛泽东入渝赢得的民望、共方的据理力争和毛泽东的活动。正如《大决战》中所表现的,国民党对这场会议基本没什么准备,也不准备诚意的跟共方谈判,但是该有的形式还是要有的,虽然共方一让再让,但国民党方并未在核心问题上退步。这些报道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中方的诚意——对人民的诚意。正如其中一则报道所说的那样——中国需要和平建国,可谓一针见血的表达了该报的理念。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5)

第三方面是重庆谈判后的事情,集中报道了毛泽东返回延安的事情。在报道中略微有一点消极思想,因为国民党并未放松丝毫。这一时期,主要在争取民心。

《新华日报》表达的是共方要和平、求民主的意愿,实际上表达的也是人民的想法。经过了百年的战争,又有哪个民众不渴望和平呢?

二、国明党的最高发声筒:《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也是国民党的最高级别报纸。该报最早创刊于1928年2月,并且由孙中山题写报名,可谓根正苗红,并且这个报纸直到2006年才彻底停刊,延续时间较长。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6)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在重庆谈判期间一共发表了30多篇直接报道,重视程度不如《新华日报》。并且该报对这次重庆谈判的报道也很有特点,说起来很有意思。

第一,该报的报道频率不是平均的,而是先多后少,前期侧重于重庆谈判前,也就是国民党邀请毛泽东入渝之事。光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这件事的报道,前前后后加起来都有五六则了。《中央日报》不停的渲染这件事的气氛,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问毛泽东敢不敢来吧!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都清楚,这就是一场鸿门宴。国民党认为毛泽东不敢来,不然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电邀毛泽东了。如果毛泽东不来,那国民党的理由就充足了,他完全可以说是共方不要和平的。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7)

第二,该报的用词十分有“深意”。但凡有蒋介石的地方,一律称蒋主席,但是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却仅仅直呼其名,毫不避讳,一个职衔不加称。比如“蒋主席昨日接见毛泽东”“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等;此外,报道中与中共相对应的词汇是“政府”而不是“国民党”。比如“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意深刻,一方面表明国民党从来不把共产党当成一个平等政权来看,国民党方认为共方顶多算是一个军阀形式的团体,是不具备平等地位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国民党方的自大和对共产党方的蔑视。他们自始至终不把共方当回事。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国民党想让共产党明白,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双方虽未开战,火药味却已扑鼻。

重庆谈判中有意思的事情(媒体眼中的重庆谈判)(8)

大战将起

第三,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缺乏评论性的报道。《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的过程、内容、活动等各项报道都十分简洁,内容冷冰冰的,官方的语言表达很多,不掺杂评论性的见解。这多少有点做贼心虚的感觉,因为他们根本不准备谈的。并且,不停的制造舆论,把责任推向共方,来塑造己方拥护和平的形象。

文史君说

总的来说,《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都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最高发声筒,并且属于机关报,因此双方的报道也都是侧重于己方,这无可厚非。双方都竭力的塑造自己拥护和平的面貌,至于谁真谁假,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真相。

参考文献

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江丽娜:《重庆谈判时期<新华日报>的话语建构分析》,2015年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士为知己)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