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家背后的秘密?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大家扎特贝多芬)(1)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大家扎特贝多芬)(2)

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其实,在三位大师极为动听的音乐作品背后着“ 未解之谜 ”哟!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大家扎特贝多芬)(3)

Mariage d'amourRichard Clayderman - 40 Relaxing Piano Classics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大家扎特贝多芬)(4)

1

莫扎特

为法国女钢琴家而写?

我们都听说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但其实贝多芬还有另一部作品,是描述一位英雄一生的。这部作品就是《科里奥兰序曲(Op. 62)》。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曾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科里奥兰纳斯》,1802年,维也纳剧作家海因里希·冯·科林(Heinrich von Collin)也以此为蓝本,创作了戏剧《科里奥兰》。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就是为冯·科林的戏剧所写的序曲。时至今日不仅是冯·科林的剧作已石沉大海,连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也鲜有呈现,唯独贝多芬的序曲依然长演不衰。

科里奥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拯救世人、惠泽后代”的英雄。他因为政见不同而被罗马驱逐,转而投奔罗马的敌人——沃尔西国,并带领沃尔西人出兵罗马,以报人格受辱之仇。但在族人和母亲劝说之下,他最终停止了进攻,放弃复仇,选择了和平。因为他拥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襟,后世也视其为英雄。

在莎士比亚悲剧里,科里奥兰最终因为放弃进攻而被沃尔西人所杀;在冯·科林的版本里,他则是为了保全最后的尊严而自刎。贝多芬会更赞成哪一个结局?《科里奥兰序曲》里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乐曲最后表现了科里奥兰内心的矛盾,以及战胜自我的英雄气概,结尾却渐渐沉没至一片寂静。

贝多芬所理解的“英雄”,

到底是什么呢……

3

门德尔松

那让我念念不忘的高地之光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大家扎特贝多芬)(5)

现在的人去旅游,都不忘回来之后分享攻略。而年仅17岁即以一曲《仲夏夜之梦》序曲崭露头角的作曲大师门德尔松,则喜欢用音乐来写游记。1829年,门德尔松应伦敦爱乐协会之约赴英伦游玩,他来到苏格兰爱丁堡,期间参观了霍里路德古堡遗迹。

在斑驳遗迹上,门德尔松感受到了中世纪留下的浪漫、感伤的历史故事,由此诞生了创作灵感。他在给朋友的信札写下:“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霍里路德堡,玛丽女王居住、恋爱的地方。那里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回的楼梯后,可看到一间小屋。当年追踪者爬上楼梯,在这里发现李吉奥,硬将他从屋里拖出,在隔了3个房间的拐角处将他杀死。四周的东西已经朽坏了,从中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我今天就在这间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灵感。”

随书信附上的,还有在草稿纸上写下的16小节主题旋律。但阴差阳错间,门德尔松在其后一直忙于其他作品的创作,直到13年后的1842年,《苏格兰交响曲》才完成,该作品也是门德尔松生前最后完成的一部交响乐作品。要知道门德尔松和莫扎特一样,是以快速作曲而闻名,但惟独这首《苏格兰交响曲》是例外。

苏格兰的高地风光到底有何种魅力?

令他如此念念不忘……


懂得曰:1、钢琴教育要从孩子培养,

2、孩子的“英雄”是父母,父母身上的艺术气息无形中会影响孩子,以及孩子的成长,

3、学钢琴,从The ONE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