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孔子说对小人不必讲信用原文(礼记.学记善学与善问)(1)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钟声就会小;用力敲打,钟声就会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

孔子说对小人不必讲信用原文(礼记.学记善学与善问)(2)

善问者

【启示】本文讨论了如何学习的问题,对学习者提出了“善学、善问”非常高的学习要求,指出善学的好处和不善学的坏处。从学习成效上说,学习可分为“学会一会学一善学”三个层次,古人一下子将学习提到“善学”的高度,难能可贵。文章通过“善学与不善学”论证了学习成效对师生双边关系的影响,善学的人学习成效好,对教师的态度是“庸之”;不善学的人学习成效差,对待教师的态度是“怨之”,与前文“安学亲师”、“隐学疾师”相呼应,告诫我们学习成效不只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影响到师生双边关系,进一步激发或摧毁学习者学习兴趣。

孔子说对小人不必讲信用原文(礼记.学记善学与善问)(3)

行思共育

文章以“攻坚木”和“叩钟”为喻,形象地比较了“善问者”与“不善问者”、“善待问者”与“不善答问者”。以“攻坚木”作比,说明发问要先易后难;以“撞钟大与小”作比,说明答问要针对问题的大小深浅给予恰当的回应。学而不问不成学问,强调学习过程中问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善问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能力。

在分数至上的当下,教师教给学生的无不是能获得高分的记问之学,课上为了进度,根本就没有时间深度思考、问答,更没有时间“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因此,学生是否善问取决于教师是否善待问。学生善问而老师不善解答,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师生要配合默契,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教师在力求善教、善答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学、善问的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久而久之方可形成课堂教学新风尚。

孔子说对小人不必讲信用原文(礼记.学记善学与善问)(4)

叩钟

文中“攻坚木、叩钟”形象比喻,告诉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攻”与“叩”的行动,但如果是未经思考盲目地“攻”与盲目地“叩”,不能称之为“善”。因此,文中“善学”、“善问”强调的是学习中要有行有思。老师不应照本宣科地灌输,而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行动践行所学所得,不可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思想与行动的翅膀。

【欢迎关注我,相观而善】

孔子说对小人不必讲信用原文(礼记.学记善学与善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