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说:“心情不好的时候,翻翻画册,心情就会好很多。”我心想,“莫非是画册里夹着房本、存折?”我看画册的时候,看到那些裸体、几何线条,只恨自己对艺术史所知太少。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5张图(心情不好的时候)(1)

英伦才子德波顿说,艺术确实能够慰藉我们的心灵,“艺术能教导我们以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自己在既有的处境中已经尽了全力认真生活,从事着自己不一定热爱的工作,面对着中年的种种问题,解决着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挫折感……艺术能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被迫接受的人生当中所存在的实际优点。艺术能剥开我们的外壳,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不再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借助艺术,我们能找回原本的敏感度,以新眼光看待旧事物,也不再认定新奇与光鲜亮丽是唯一能够协助我们摆脱麻木的解决方案。”

德波顿和历史学家约翰·阿姆斯特朗合写了一部《艺术的慰藉》。书中分析了150件经典艺术作品。说夏尔丹《饮茶的女士》能让我们看出一个朴实时刻的价值,马奈描绘芦笋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看待持续已久的感情关系,“艺术教导我们成为善于爱的人,懂得热爱河流、热爱天空、热爱马路、热爱石头、热爱别人……艺术能让我们对人生境况中明显可见的单调乏味感到厌恶,但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发挥智慧,与这样的境况和谐共存。”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5张图(心情不好的时候)(2)

《艺术的慰藉》一书对艺术的门外汉说了许多很中听的话,比如,“我们与艺术的邂逅不一定都那么顺利,可能在参观美术馆和展览之后,觉得无甚感动,这时我们很容易责怪自己,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问题主要不是由于你,而是由于艺术界教导、贩卖和呈现艺术品的方式。

《艺术的慰藉》

通常人们认为,艺术很高雅,怎么可以用于什么实际的用途?德波顿他们说,艺术可以是一件工具,能够为我们带来好处,“艺术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弥补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心理上的缺陷)。艺术可疗愈,能引导、规诫、抚慰欣赏者,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5张图(心情不好的时候)(3)

艺术有用处,我们买不起原作,除了去博物馆观看真品,买画册、买周边、买明信片也是可以的。“礼品店是美术馆里最重要的地方,在参观过美术馆之后想要买些东西,是一种严肃的冲动,这是想把自己在某个领域获得的感动带到人生中的另一部分,例如清理厨房。美术馆的礼品店,要确保美术馆要教导观众的内容在观众离开展场之后,持续发挥效果,并且落实于日常生活。”明信片虽然不大,但“有助于增加我们和艺术的亲近程度。虽然很多人认为明信片上的翻拍图远远比不上墙上的原作,但我们跟明信片的邂逅可能更加深刻、更具感知性。明信片允许我们加上自己对一件作品的反应,可以钉在墙上、随手丢弃或者拿来涂鸦。”

书中说,艺术有七大功能:帮助记忆、散播希望、呈现哀愁、协助我们重获平衡、引导我们认识自我、扩张我们的经验、唤醒麻木的心灵。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5张图(心情不好的时候)(4)

绘画跟记忆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来,绘画如拍照。勒尼奥所绘《狄普塔丝勾勒牧羊人的肖像》中,一对彼此深爱的情侣要分离,女方决定画下他的影子的轮廓,以便在爱人离开之后能够把他更鲜明地留在脑海里,它用一根烧黑的树枝,在石碑上画下他鼻子的形状、鬈曲的发丝、颈项的曲线。这样他在千里之外的山谷中牧羊时,她仍能记住他的形象。

我们总是摆脱不了世间的烦扰,需要工具帮我们保持乐观的性情。比如亨利·马蒂斯的 《舞蹈》,画中的舞者可以让我们获得鼓舞,让我们接触到内在那个无忧无虑的自我。我们都喜欢赏心悦目的画面,“正因为这个世界很严酷,我们才需要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我们的人生越艰苦,一幅花卉的优美画作越有可能让我们为之感动。我们如果因此落泪,不是因为那幅画有多么悲伤,而是因为它美。如果把所有优雅甜美的艺术作品带来的享受都斥为矫情,将会是一种损失。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令我们感动,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现实通常是什么模样。”

心情不好时看看这5张图(心情不好的时候)(5)

诗人佩索阿对哀愁有深切的了解,他在诗中说;“啊,苦咸的大海,你所含的盐分,有多少是来自葡萄牙的泪水”。塞拉的作品《费尔南多·佩索阿》没有说要去消除哀愁,因为他认为哀愁就写在人生的合约里,哀愁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核心特征。

艺术能让我们学会爱。“如何成为出色的爱人,爱一个人与仰慕对方是两回事。仰慕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只需要有活跃的想象力。如果共同生活,就需要练习聆听别人说话的能力、耐心、好奇心、毅力等。良好的感情关系少不了耐心。我们必须放弃立即的满足(在争吵中获胜、让对方感到内疚、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我们的情绪可能失衡,过度自满或者过度焦虑,艺术可以帮我们恢复平衡,有的画宁静安详,有的躁动不安,有的阳刚有的阴柔。

艺术还能帮我们认识自己,“我们通常很在乎自己挑选什么艺术作品摆在自己身边,这等于决定以哪些物品向世人传达我们的自我认同。”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