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两个柱子为什么叫华表(天安门前华表的原本意义是什么)(1)

天安门前的华表是明清以来遗存至今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华表成了宫门前两侧的装饰,立柱雕龙,临柱顶的横石呈云纹状。

但不能说,明成祖御定华表丝毫不含有实质性的意义。他在这儿立起华表,多多少少是做为“纳谏”的象征物的,即希望听取朝臣和百姓们的意见,以使朝政决策不致有误。这是他沿续历史传统的表示。

华表的“祖根”,始于尧舜时代,古籍《礼记》曰:“舜有诽谤之木”,《史记》《汉书》在《汉文帝本纪》里也写道:“古之治天下,朝有诽谤之木。”“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谤木是木质的,呈十字架形,只一人举手之高立于地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臣民可以用利器将“诽谤”之言简要地刻在木头上,供君主参考。(那时只有甲骨文,书写困难,极简)。

诽谤——这个词在隋唐时期变异了,其含义成了诋毁,即有意造谣、栽赃、诬陷,以至写入法律条文,重者治罪。

而诽谤原初的含义是建言献策的意思——“言非”为诽,“旁言”为谤,就是说欢迎人们提出非议,欢迎不在其位却在其之旁的人们参政议政。

南北朝时,梁武帝仍旧“立谏鼓于朝,设谤木于阙。”朝廷的大臣急谏,可以在朝堂上击鼓转喚;平民百姓议政,可以将意见写好,贴在宫门前的谤木上(东汉自蔡伦始,有了可用于书写的纸张)。

隋唐开始,华表失去了使用价值,臣民所谏,用书面表述的,都用长纸折叠书写成的“奏折”。谏言也不再叫诽谤,而是叫“上表”,或者叫“参一本”。

华表失去使用价值之后,它的象征意义仍在,即使封建王朝最独断专行的皇帝,也不会溢于言表:“朕,拒绝任何谏言。”于是华表的“内核力”无论何人都在沿续它的传承。传承的华表日渐提高了它的艺术性,木质变成了石质,石柱加高再加高,又在上面雕龙刻云,其势挺拔高耸,屹立飞扬。越是后人,越不大追忆、追究华表的原本含意了,大多数人只觉得它挺有神韵的。

天安门,新中国已经赋予它新魂。门前的华表,作为天安门广场的一个元素,有识之士当然也赋予了它新时代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