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以前他召来大臣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命三人同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张廷玉去世后可配享太庙。汉臣配享清帝太庙,这在清朝的历史上属首例,那么张廷玉何以让雍正帝为他破例呢?

雍正王朝 顾问(雍正钦点的顾命大臣)(1)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张氏家族,其父张英侍值内廷,深受皇帝信任,荣登相位。张廷玉入朝为官后,深受康熙帝的青睐,“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很明显,康熙帝这是把张廷玉当成了小秘书培养,准备将来留给儿子雍正。

雍正帝的皇位来之不易,他与兄弟们斗了二三十年,其间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培养自己势力的重要性。所以,雍正对父亲留下来的臣子们进行了考察,他认为不合格者全部淘汰。张廷玉因其沉稳、干练的性格和出众的能力得到雍正的器重,成为他的左右手。

雍正选择张廷玉,还有一层关系,他的恩师是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所以和张廷玉,雍正敢于交心。雍正帝对于张廷玉的信任是超乎寻常的,他刚刚即位便命张廷玉兼领大学时衔。

康熙晚年吏治腐败,朝中事务繁杂,雍正决心励精图治,一上台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天谕旨可能有数十次,均由张廷玉亲自承办。张廷玉“精敏详瞻,悉当圣意”,于是雍正任他为礼部尚书,张廷玉自此跻身朝廷权力中枢。

雍正王朝 顾问(雍正钦点的顾命大臣)(2)

雍正年间的头等大事是与准噶尔的军事战争,由于财政年年亏损,前方战事又急需粮饷,原有的部门难以应对,所以雍正开始设立军机处,并钦点张廷玉领军机处诸多事宜。军机处新设,没有相关条章,它的完善基本是由张廷玉所负责的,可以说军机处的大部分制度规章,均出自于张廷玉。正因为如此,张廷玉在雍正帝的心中一直极为特殊。

由于九子夺嫡,雍正的皇位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其余王爷也常与雍正作对,再加上雍正对士绅阶级和读书人动手,让他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死敌。这样一来,雍正能够知心的臣子就很少了,张廷玉成为他的贴己之人。雍正心力交瘁和生病时,都会召张廷玉前来,把重要的事情交代给他去办。

张廷玉也没有辜负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他自执掌军机处以来,勤勉有加,为雍正和清朝尽心竭力,从不敢有一丝懈怠。张廷玉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恃权自傲,也不结党营私,他的儿子因为才学考上探花,他立刻向雍正请罪,请求将儿子的名词往后降。也正因如此,雍正才放心把太子交给张廷玉去辅佐,并承诺给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乾隆皇帝刚上台时,对张廷玉的感观其实并不差,毕竟他是雍正一朝的重臣,是父亲留下的顾命大臣,于朝中又素有威望,为人也比较公正。所以,刚即位的乾隆帝奉雍正的遗命,让张廷玉和鄂尔泰等人一起辅政。

雍正王朝 顾问(雍正钦点的顾命大臣)(3)

乾隆让张廷玉为皇子师傅,兼管翰林院事,而且他每次巡行离京时,都让张廷玉留守京城总理事务。张廷玉身为汉臣,能得到乾隆这样的重用,不能说乾隆对他不优待。

然而,乾隆对张廷玉的态度和雍正终究不同。在雍正眼中,张廷玉是一位知心的良臣,但在乾隆看来,张廷玉是一个势力集团的首领。尽管张廷玉没有结党营私,但他历经雍正、乾隆两朝,身为汉臣之首,背后自然有无数人追随。

而且,张廷玉还因为屡次劝谏乾隆而让皇帝不喜。雍正是一位勤政节俭的君主,他所信任的张廷玉自然也是这类人,他身为顾命大臣,见到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自然经常规劝。乾隆想要改动旧制,也会遭到张廷玉的阻挠。

比如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举“三老五更”古礼,张廷玉立马站出来反对,认为古礼不可行。乾隆帝很不开心,不再让张廷玉总理全国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上奏请求改革科举取士之法,张廷玉再一次带头反对,主张遵循旧例。

张廷玉的反对并非都是错的,但是他屡次站出来反对乾隆帝,让乾隆面子上很挂不住。尤其是张廷玉晚年时性格激动,动不动就当着乾隆的面陈述利弊,言语激烈,更让乾隆对他愈发不喜,这也为张廷玉晚景凄凉埋下了伏笔。

雍正王朝 顾问(雍正钦点的顾命大臣)(4)

张廷玉年老后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临行前他面见乾隆帝,提起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让乾隆皇帝给出一个凭证。乾隆帝大为不悦,但还是拟了手诏,安慰张廷玉。次日张廷玉却让其子入宫谢恩,搞得乾隆十分不爽,让军机大臣拟旨给张廷玉。可是旨意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就在第二天一大早面见皇帝谢恩。乾隆认为军机大臣向张廷玉泄密,盛怒下剥夺张廷玉的官爵,并罢去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张廷玉在宫中坐立难安,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请求归乡。乾隆因为皇长子刚去世,心里正处于哀伤之际,因而对张廷玉十分反感厌恶,将配享太庙的诸位臣子名字一个个列给张廷玉听,问他自己有没有这个脸面去配享太庙。张廷玉羞愧难当,回到家中抑郁而死。不过他死后,乾隆仍遵从雍正遗命,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若泉下有知,恐怕会为自己当初逼问乾隆而悔恨不已。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漫怀园文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