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司马攸死后,晋武帝总算松了一口气,太子司马衷长时间面临的继承权威胁没有了。那时晋武帝已经是垂暮之年了,为了让西晋国祚能长久,晋武帝着手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一系列安排。目的就想让皇位,从司马衷顺利过度到司马遹。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晋武帝死后,他的意图全部落空,西晋王朝一步步走向崩溃。更糟糕的是,他的那些安排,在西晋王朝崩溃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晋武帝考虑过易储,但最终主动放弃

尽管司马攸已死,司马衷的太子地位已定。但是司马衷愚笨一事,也是晋武帝和群臣都知道的。这样的继承人,显然不是江山社稷的幸事。是否可以从晋武帝的子嗣中找一个聪明点的替换司马衷呢?晋武帝有20多个儿子,其中最聪明的秦王司马柬。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


司马柬是司马衷的胞弟,也是武元皇后杨艳所生,也是晋武帝最喜欢的皇子。咸宁年间,晋武帝曾让他担任禁军将领,太康年间,又让他以左将军的身份,居住在齐王的旧居里。

武帝尝幸宣武场,以三十六军兵簿令不料校之,东一省便擿脱谬,帝异之,于诸子中尤见宠爱。以左将军居齐献王故府,甚贵宠,为天下所属目-《晋书》

从晋武帝这两个举措来看,晋武帝应该是考虑过用司马柬替换司马衷。不过后来晋武帝自己主动放弃了易储的打算。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司马衷后来娶了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时值司马攸和司马衷争夺继承人最激烈的时候,如果晋武帝换掉司马衷,意味着他和贾充彻底决裂。贾充是功臣集团的首席代表,和贾充决裂,意外着和功臣集团决裂。晋武帝如果和功臣集团决裂,那么功臣集团会不会倒向司马攸?这是晋武帝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

二是用司马柬替换司马衷,有废长立幼的嫌疑。嫡长子是传统的继承制,符合礼制。历史上因为废长立幼到闹出的祸端,也有不少。晋武帝想必也清楚。更关键的是,当初司马昭执政时,晋武帝和司马攸争夺世子之位,竞争也非常激烈。最终晋武帝胜出,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晋武帝是长子,司马是次子。晋武帝如果废长立幼,就是否定了自己继承资格。晋武帝显然不敢冒这个险。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2)


实际上,立司马柬为太子、留司马攸辅政,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能化解晋武帝和司马攸之间的矛盾,又能保证皇位在晋武帝一脉传递。可惜晋武帝犹豫了半天之后,最终放弃了易储的打算,还是决定支持司马衷。

加强宗室力量,抑制外戚杨氏

晋武帝的两任皇后-杨艳、杨芷是堂姐妹,都出自东汉后期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不过在三国时期,弘农杨氏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到曹魏后期,弘农杨氏几乎衰落到谷底了。

晋武帝在做晋国世子时,娶了弘农杨氏的杨艳,弘农杨氏也迎来了转机。晋武帝篡魏立晋后,杨艳就是皇后,弘农杨氏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外戚。

晋武帝执政的前期和中期,他的执政班底都是父亲司马昭留下的。到了他执政后期,他需要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当时晋武帝能依靠的,只有外戚-弘农杨氏。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3)


晋武帝陆续提拔了杨艳的父亲-杨骏、杨艳的二叔-杨珧、杨艳的三叔-杨济进入中枢。当时杨骏、杨珧、杨济并称“三杨”,其中杨珧的才干最高,非常受晋武帝的宠信,出任尚书令,掌握机要,也是三杨中地位最高的。

晋武帝晚年,三杨权势极重,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有一次宫中失火,右督军赵休借机发难,声称这是上天对三杨身居大位的警示。

赵休此举,迫使杨珧请辞。晋武帝可能也感受到了群臣对三杨的不满,于是批准了杨珧的请辞。杨珧请辞后,杨骏取代了杨珧的位置,成为弘农杨氏的当家人。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4)


几天之后,晋武帝再次调整了宗室的权力。为什么说再次呢?因为此前晋武帝曾两度调整宗室,这是第三次。这次调整宗室的目标,就是加强宗室,抑制外戚。

甲申,以汝南王亮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改封南阳王柬为秦王,始平王玮为楚王,濮阳王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立皇子乂为长沙王,颍为成都王,晏为吴王,炽为豫章王,演为代王,皇孙遹为广陵王。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始平王子仪为毗陵王,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畅弟歆为新野公,琅邪王觐弟澹为东武公,繇为东安公,漼为广陵公,卷为东莞公。改诸王国相为内史。-《晋书·武帝纪》

此前一次调整时,宗室藩王的封地都不大,藩王的封地只有一郡之地。而晋武帝此番调整,则突破了原有的封爵体制,藩王往往拥有多个郡,土地和人口都大大增加。如成都王司马颖领蜀郡、广汉、犍为、汶山四郡,食邑五万户;吴王司马晏领丹阳、吴兴和吴三郡,食邑五万户;秦王司马柬领三秦之地,食邑八万户。

经过此次册封,宗室藩王的地位明显提升,特别是晋武帝司一脉的宗室力量明显加强,成为西晋宗室的核心力量。晋武帝还让自己的儿子们出镇四方,而且都有假节(含持节、使持节、假节钺)之衔,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军政一把抓,宗室势力大大增强了。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遹被封为广陵王,在此次册封中,他是唯一的皇孙,而且封地在据传有天子气的广陵,实际上是提前确立了司马遹皇太孙的地位。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5)


司马遹非常聪明,智商比他爹司马衷高太多。所以晋武帝对这个孙子格外疼爱,称“此儿当兴我家”。晋武帝觉得,司马衷虽然不堪大用,但是司马遹聪明伶俐,可保西晋基业。只要司马遹能顺利接班,那么西晋就大有希望。

晋武帝让皇子们离开朝廷,出镇四方,也有确保太子司马衷顺利继位之意,为将来司马遹顺利接班创造有利条件。而在中枢,晋武帝让汝南王司马亮坐镇中枢,任命他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

司马亮是司马昭的异母弟,也是晋武帝的叔叔。在当时的西晋宗室中,司马亮资历最老,但资质平庸,而且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会对司马衷构成威胁,再加上他和晋武帝一脉的血缘关系比较远。故而晋武帝选择了他坐镇中枢。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6)


晋武帝意图通过平衡宗室和外戚之间的力量,确保能让司马衷顺利继位,并由宗室和外戚共同辅佐司马衷。这只是晋武帝初步的政治安排,他并没有确定顾命大臣的名单,也就是到底由哪些人辅佐司马衷?

晋武帝死后,朝政波谲云诡

当晋武帝还在斟酌到底安排哪些人辅政时,他就突然病危,而且到了无法开口言语的地步。晋武帝去世之前,杨骏利用服侍晋武帝的机会矫诏,把司马亮排挤出朝廷,外放司马亮镇许昌。杨骏同时任命自己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领前将军如故”,大权独揽。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7)


杨骏这样的安排,引起了群臣和宗室的强烈不满,导致局势异常紧张。毕竟当初晋武帝任命司马亮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委以重任,用意就是安排司马亮进入辅政名单。虽然晋武帝并未公布辅政大臣名单,但肯定是有司马亮,而且司马亮还居顾命大臣之首。这一点,得到了群臣的一致共识。

杨骏排挤司马亮,自己大权独揽,引起了群臣的极度厌恶。不少人劝司马亮起兵讨伐杨骏。但司马亮却选择了妥协,自己连夜奔赴许昌避祸。

晋惠帝即位后,杨骏执政,他毫无理政能力,人心尽失,只能通过与杨太后的关系,控制晋惠帝来发号施令。除此之外,杨骏还试图掌控保卫京畿的禁军。虽然杨骏在禁军中安插了几位亲信,但禁军并未完全被他掌握,禁军的好几位重要将领如北军中军王佑、后军将军裴頠、后军将军荀坜悝、左卫将军司马越等人,都不是杨骏一党的人。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8)


与此同时,杨骏在禁军中安插亲信的行为,还引发了禁军部分的将领的不满。如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就一直被杨骏轻视,就通过黄门郎董猛(贾南风的心腹)的关系,联合皇后贾南风,欲发动政变,扳倒杨骏。

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性格冷酷而且很爱妒忌别人。在贾南风从太子妃成长为皇后这个时间段里,她见证了贾充的衰落和杨骏的崛起。贾南风当太子妃时,曾多次被晋武帝的皇后杨芷痛责。贾南风对杨家人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

更关键的是,贾南风是那种非常有野心的人,但无论是晋武帝还是杨骏,都忽略了贾南风,并没有给予贾南风一定的政治地位,这是贾南风无法容忍的。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9)


如今听董猛说禁军要扳倒杨骏,这无异是天上掉馅饼的绝佳机会,贾南风当然不会错过。贾南风于是派派李肇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请他们出兵讨伐杨骏。司马亮婉拒了,而司马玮表示同意。

司马玮领兵进入京师后,联合孟观、李肇的兵力,迅速诛杀杨骏兄弟三人,杨骏遭灭族之祸,而太后杨芷也被贾南风废为庶人,送入金墉城后被活活饿死。

杨骏被消灭后,朝廷由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瓘联合执政。之后,贾南风利用司马玮和司马亮、卫瓘之间的矛盾,借司马玮之手杀掉了卫瓘和司马亮,随后又设计除掉了司马玮。至此,贾南风扫清了她独揽朝政的全部障碍。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0)


晋武帝晚年用心良苦所做的政治安排,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瞬间全部失效。辅政大臣候选人司马亮和杨骏在政变中殒命,反倒晋武帝一直忽略的贾南风,以胜利者的姿态,笑到了最后,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西晋王朝的最高领导人。

短暂稳定后,西晋爆发全国性内战,彻底摧毁了西晋

贾南风掌控西晋之后,深知自己只有篡权的野心,没有治国的能力,于是她提拔和重用庶族出身张华进入中枢,担任宰相,处理国事。

在士族垄断仕途的西晋,张华这样出身士族的人,能得到重用,确实非常另类。张华才华横溢,处理政务绝对是一把好手。早在晋武帝执政初期,张华就因为自身的才华脱颖而出,但张华是齐王司马攸的支持者,所以晋武帝对他并不放心,也没有重用他,甚至考虑辅政大臣名单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张华。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1)

贾南风了解张华的才干,对他委以重任。贾南风和张华的合作,促成了西晋后期短暂的元康之治。元康之治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这其中,张华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晋书·张华传》

在国事日非的西晋后期,元康之治可以看作是西晋的回光返照,注定无法长久,西晋迟早要走向灭亡。

元康年间的政局稳定,是西晋在外戚和功臣之间达成了一种比较脆弱的政治平衡。贾南风和侄子贾谧所代表的外戚势力,掌握着最高权力,但不从事实务,而是赋权给张华、裴頠等人所代表的功臣集团,由张华、裴頠等人负责实际的行政事务,并给予充分信任。这是元康政治能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种政治稳定是非常脆弱的,贾南风和张华的合作,是建立在私人情谊上的,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分权。贾南风虽然不干预张华如何行政,但毕竟掌握着核心权力,而张华缺乏制约贾南风的有效手段。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2)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种稳定是缺了重要一环,那就是宗室。贾南风刻意把宗室排除在外,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要知道,晋武帝最后一次调整宗室时,曾给予宗室非常大的权力,就是为了抑制外戚。

不过在宗室发难之前,朝廷内部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皇太子司马遹渐渐长大,和贾南风之间关系紧张。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而是才人谢玖所生。谢玖地位卑微,在宫中毫无势力,无法为司马遹提供庇护。

贾南风势大时,司马遹为了避祸,曾刻意讨好贾南风的母亲郭氏。效果不错,郭氏也很疼爱他,视为亲外孙。郭氏临终前,曾拉着贾南风的手,嘱咐贾南风一定要好好对司马遹。可见郭氏对司马遹非常不错。所以郭氏在世时,贾南风和司马遹的矛盾并不明显。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3)


另一方面,司马遹尚且年幼,没有对贾南风构成威胁。但朝中大臣还是竭尽所能,试图增强东宫的地位和权力。司马遹刚被立为太子之时,就有朝臣建议为太子挑选老师,以辅佐太子司马遹。随后朝廷为司马遹挑选了6位老师,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大臣,中书监何劭为太师、卫尉裴楷为少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傅、太常张华为少傅、卫将军杨济为太保、尚书令和峤为少保。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这类职务基本都是荣誉性职务,并无实际职能。不过司马遹的这几位老师,却有所不同。朝廷诏令说“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明显就是想培养司马遹处理政事的能力,有意提前让司马遹熟悉西晋政治的运作模式,增强司马遹的理政能力。同时,朝廷还安排太子这几位老师的儿子,和司马遹交往,间接辅佐司马遹。

朝廷的这些举措,用意就是帮助司马遹建立以自己亲信为班底的执政团队,为日后登上帝位做准备。不过晋惠帝在位期间,政局非常混乱,朝廷的这些举措没有得到落实。而且司马遹年纪稍大一点后,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胡闹,对几位老师也很不尊敬。司马遹名望大跌,反倒是贾南风通过重用张华,取得了元康之治,赢得了不错的声望。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4)


局势对司马遹明显不利,为了抗衡贾南风,裴楷建议加强东宫的护卫,朝廷准奏后,使得东宫卫队的人数达到万人,东宫的军事实力显著加强。

东宫的这支军事力量,有力地捍卫了司马遹的政治地位,更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司马遹渐渐长大,他和贾南风、贾谧的冲突也渐渐凸显了出来。特别是贾谧仗着贾南风的宠信,和司马遹的关系势同水火。宫中甚至有传言,贾谧可能在贾南风的支持下,篡夺晋室,引起了不少的朝臣的忧虑,特别是东宫将领忧虑更深。

东宫卫队将领刘卞,是张华一手提拔的人,他曾劝说张华,企图联合张华一起废掉贾南风,不过遭到了张华的婉拒。

卞以贾后谋问华,华曰:"不闻。"卞曰:"卞以寒悴,自须昌小吏受公成拔,以至今日。士感知己,是以尽言,而公更有疑于卞邪!"华曰:"假令有此,君欲如何?"卞曰:"东宫俊乂如林,四率精兵万人。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入录尚书事,废贾后于金墉城,两黄门力耳。"华曰:"今天子当阳,太子,人子也,吾又不受阿衡之命,忽相与行此,是无其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虽能有成,犹不免罪,况权戚满朝,威柄不一,而可以安乎!"-《晋书·张华》

张华不愿意介入这件事,因为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在朝廷中没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而当时贾南风及其家族权势滔天,贸然介入这样的政治大事,恐怕凶多吉少。其实张华并不反对废掉贾南风,只是认为自己不在顾命大臣之列,未受先帝托孤,所以他不具备废掉贾南风的合法性,也没有号召力,成功率实在太低,即便侥幸成功,也很难善后。故而张华以“不受阿衡之命”为由拒绝了刘卞。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5)


正是张华的这个决定,直接决定了西晋的命运。西晋最后一次重回正轨、拨乱反正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后来,贾南风感到司马遹的威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于是设计废掉了司马遹的太子之位,把他废为庶人,送往金墉城软禁。司马遹被废之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东宫将领更是特别愤慨,为司马遹鸣不平。

东宫将领痛恨贾南风,急切要想除掉贾南风。既然得不到张华的支持,他们只能联络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伦答应之后,准备起兵废掉贾南风。不过司马伦玩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伦故意走漏一些风声,让贾南风知道有人想拥司马遹复位,同时又派人怂恿贾南风,赶紧杀掉司马遹,以免后患。

贾南风果然上当,派人毒死了司马遹。司马伦乘机打着为司马遹复仇的口号,发动兵变、攻入皇宫。在东宫卫队的支持下,司马伦很快擒杀了贾南风,并清除了贾南风的势力。兵变成功后,司马伦还派人杀害了张华、裴頠。此后,司马伦独揽朝政。

汉武帝为什么停止征伐(晋武帝处心积虑让傻儿子承继大统)(16)


司马伦称帝后,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立即发难,在随后的权力斗争中,又有两位藩王参与进来,西晋王朝很快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原本仅限于宫廷的兵变,很快蔓延到都城洛阳,又继续蔓延到其它地方。从中央到地方,整个西晋王朝都遭到了波及,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全国性内战。

尽管此后,西晋在风雨飘摇中残存了十多年,但西晋那时已经名存实亡,回天乏术。

结语

西晋的覆灭,和晋武帝晚年对身后事的安排,有很大关系。从放弃司马柬到提拔外戚,再到加强宗室,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晋武帝明知司马衷愚笨,却依然坚持。他企图平衡外戚和宗室之间的力量,进而稳固司马衷的地位,再进一步让司马遹顺利接班。

可是晋武帝连一个明确的辅政大臣都没有,即便是两个辅政大臣候选人,也都是庸才,他更是把野心勃勃的贾南风给忽略了。贾南风轻松就毁掉了晋武帝所做的所有努力,她玩一石三鸟之计,扫清了全部障碍,大权独揽。

贾南风一心只想把权力紧握在手中,视太子司马遹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贾南风忽略了东宫的军事力量,也忽略了东宫将领对司马遹的感情。东宫将领联合司马伦,企图挽救司马遹,孰料司马伦却借贾南风之手,害死了司马遹。至此,晋武帝让司马遹接班的终极目标彻底失败。

司马伦起兵后,虽然诛灭了贾南风,但他自己也是野心家,觊觎神器。他篡权之举很快引起了其他藩王很快发难,西晋王朝迎来暴风骤雨,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

从晋武帝考虑易储到司马伦起兵,这中间西晋错过了多次拨乱反正的机会。西晋崩溃的源头就在晋武帝这里,他晚年的政治安排,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