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菊》

【清】曹雪芹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曹雪芹的诗句经典(一天一首古诗词)(1)

译文

寒露严霜,越来越浓,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

花托上的花瓣,散发着余香,颜色却越发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

西沉的月色,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万里天空,寒云密布,大雁南归,变得缓慢。

明年的秋风,知道一定会再次相见;只是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

注释

倾欹(qī):指菊倾侧歪斜。

余香:实即“余瓣”,暗喻在这个贵族之家的荫佑下成长的那些美好的女孩子。

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

赏析

这是清代诗人曹雪芹的一首咏残菊诗。

《残菊》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借助小说人物贾探春之口道出。菊花诗计十二首,用薛宝钗的话说,为“总收前题之盛”。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悲凉忧伤的基调,通过对残菊的描写,暗示了贾府的没落以及探春远嫁异乡的命运。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首联是说,寒露严霜,越来越浓,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这是写“残菊之时节”。

“露凝”“霜重”,言小雪节气的气候情况。“倾欹”,言残菊之颓势。“宴赏才过”,言重阳赏菊。“小雪”,言咏残菊之时间。首联通过气候的变化,道出了时光的流转,季节的更迭,人事的变迁,非常之快。荣华凋谢仿佛只是一瞬即逝,一下子就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颔联是说,花托上的花瓣,散发着余香,颜色却越发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这是写“残菊之品性”。

曹雪芹的诗句经典(一天一首古诗词)(2)

虽然已是小雪节气,残菊渐渐枯败,却依然“宁可枝头抱香死”,带着最后的一丝芬芳,暗示着探春高洁傲岸的人格与品质。“枝无全叶翠离披”,何其衰败,何其惨淡,何其悲凉,但一切不过为了衬托“蒂有余香”的不屈精神。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颈联是说,西沉的月色,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万里天空,寒云密布,大雁南归,变得缓慢。这是写“残菊之环境”。

“半床落月”是残景,“蛩声病”是残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残景、残声都是为了给残菊营造一种悲凉的情境。

“万里寒云雁阵迟”,则是用反衬手法,言“雁阵”虽“迟”,却尚有归期,而反观探春,欲归家却不得,令人心悲。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尾联是说,明年的秋风,知道一定会再次相见;只是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这是写“残菊之别秋”。

曹雪芹的诗句经典(一天一首古诗词)(3)

尾联明显是想将前面的悲凉情绪一扫而净,颇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诗境。是劝慰众人,也是自我安慰,表现了探春身处逆境,乐观豁达的人生姿态。残菊告别秋风,正暗示了探春告别贾府,远嫁异乡的命运。但在这“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不幸命运前,生活仍要继续,依然要乐观向前,勇敢地走下去。

纵览全诗,残菊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着实精彩,令人悲从中来,不禁替小说人物掬一捧泪,祭奠逝去的青春与不确定的未来,是为咏菊诗中的绝妙佳作。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