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1)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2)

中元节的起源

汉代时,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荐时食等活动。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3)

我国南京及江淮地区又将中元节称为斋孤,旧时僧人在河边超度亡魂,将纸做的荷花灯放在河里,所以又称“斋河孤”。旧时的中元节整个节日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4)

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

中元燃放河灯,早在宋元时期即已出现,直至明清,沿行不辍。康熙时,驻跸避暑山庄,于塞湖放河灯。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5)

乾隆年间,放河灯多在圆明园湖中;若逢乾隆在避暑山庄时,则亦设盂兰盆,放河灯。中元节除放河灯,还有祭祖拜佛、施放烟火,上演应节戏等项目。乾隆朝,中元日乾隆在御园者为25次,其中在福海放河灯不少于14次。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乾隆在圆明园除了政务活动,就是安佑宫祭祖磕头、园内各处拜佛,乘船游行至福海看放河灯。次日,不再祭祖拜佛,但晚上仍乘船到福海看放河灯。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6)

乾隆时,皇太后园居的畅春园,中元日也照例安排相应活动,只是规模相对较小。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7)

福海中元放河灯,一般要制作数千盏荷花式灯笼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灯笼,并在福海四岸和湖心岛上安设燃放各式烟火盒子和花筒,同时还燃放大量的各色花炮。放河灯时,“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做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一日,福海放河灯,燃放了烟盒三架、爆竹三千个、起火二百支、花五百筒。乾隆二十六年中元福海“法船”所用火炮即达22246件,计有17种名目。嘉庆、道光二朝仍屡循旧例。道光朝中前期,福海“法船烟火”所用花炮、起火等每年仍为22270件。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8)

福海蓬岛瑶台

乾隆《中元日御园放河灯》诗句曰:“风清月白好秋时,金莲万朵灿瑶池。漂风不谢光无定,夺月常浮艳有余。”又《中元夕放河灯》诗句云:“中元恰值御园度,万炬因看琳池施。风定自然其影值,月明底借此光为”二诗均描绘了福海中元之夜烟火万朵,绚丽灿烂的景象。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9)

中元节竟然也要“买买买”!

如果说春节过年买买买还合情合理的话,那俗称“鬼节”的中元节怎么就也成了购物狂欢节了呢?在古代,中元节是个普遍祭祀的日子,各地都会举行斋会,唐代甚至将中元节设置成 “法定小长假”,放假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各样的祭祀品都被摆进了集市,它们中的许多东西是平时很难买到的。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10)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中元节的一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可见当时的购买力度一点也不比现代逊色。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编辑]

王 晓 艳

中元之日几多哀思(中元寄哀思灯下念故人)(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