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于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北岸。始建于公元 687 年。也是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土耳其的贸易、政治、宗教中心

1.伊斯坦布尔的历史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1)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2)

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位于土耳其西北部,距首都安卡拉西北约380千米,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子并非原名而是后来改的。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拜占庭被阿肯缅内斯王朝波斯所统治。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它被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征服。公元196年,罗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西维勒斯占领拜占庭后,将城堡向西扩张到卡拉地桥,重新建造城墙。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建成坚固的城堡。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地处亚欧交界处,是联结黑海与地中海的要冲。君士坦丁大帝在原城墙外筑起新的大城墙,建设新殿,并陆续建起了广场、元老院和神庙,扩建了战车竞技场。公元 330年,罗马帝国将首都从罗马迁到这里。公元390年前后,罗马皇帝坦奥西乌斯一世在城西建造了金光闪闪的“黄金门”作为凯旋门;在战车竞技场中心安放了从埃及运来的方尖碑;在城中心修建了坦奥西乌斯广场,并竖立了雕有皇帝身像的圆柱。后来,皇帝将帝国一分为二,分别让两个儿子继承。一个儿子在原广场西南侧新建阿尔加提乌斯广场宫殿和几个浴室;另一个儿子创建了大学,将市区向西扩展后筑起了新的城墙。公元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古代丝绸之路亚洲西端的终点,沟通欧亚两大洲的重要桥梁。五个世纪以后,中国的商品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运到伊斯坦布尔亚洲一侧,由船运到博斯普鲁海峡,到达该市的欧洲一侧,然后转运到罗马等欧洲其他地方,西方的货物也通过这条路线运到中国。

2.伊斯坦布尔的建筑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3)

被玛尔斯拉海、黄金角及博斯普鲁海峡三面水域包围的伊斯坦布尔,曾是全世界政治、宗教及艺术中心,时间长达两千年之久。在这样的千年古都中,小亚细亚文明、拜占庭遗迹、鄂图曼文化并存,随处一转身皆是风格独特的清真寺,其中天主上帝与阿拉和平相处的清真寺更是奇观中的奇观。伊斯坦布尔历史城区最引人注意的文化遗产包括: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赛马场、公元 6 世纪的建筑巨作圣索菲亚大教堂及鄂图曼建筑最完美之作的苏雷曼尼亚清真寺,它们分别见证了伊斯坦布尔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两千多年来,伊斯坦布尔先后成为希腊人、伊朗人、罗马人、土耳其人宗教政治文化的中心,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对它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这里也是世界上清真寺最多,建筑最宏大奢华的城市。

3.蓝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4)

蓝色清真寺又称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建于17世纪。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达 27.5 米,另外还有 3 0 个小圆顶,大圆小圆相互叠加,煞是好看。阳光穿过 260个窗,融入呈圆形排列的昏黄的玻璃灯光中,幻光灯影,整个室内看上去像是个虚幻的空间。整座蓝色清真寺装饰着两万多块蓝色瓷砖,故被人称为“蓝色清真寺”。寺内铺满了伊索亚朝贡的地毯,充满伊斯兰民族风格。支撑大圆顶的是四根大柱,大柱直径五米,柱头上蓝底金字的阿拉伯文和附身的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文,美得像艺术花纹。

4.苏雷曼尼亚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5)

苏雷曼尼亚清真寺建于16世纪中期,当时正是鄂图曼帝国国力最强盛的苏雷曼大苏丹统治时期,所以苏雷曼尼亚清真寺也可以说是鄂图曼建筑的最高代表。清真寺大圆顶直径 26.5米,由四根高53米的粗大的石柱支撑。整座清真寺建在一个完整并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但可以通过数个开放式拱门和外界自由联系。清真寺内部以对称细腻的手法装饰,从而产生出一种清亮的美。寺内的圆盘上都是当时土耳其最伟大的书法家的作品,更增加了清真寺艺术的完整性。苏雷曼尼亚清真寺风格不同于蓝色清真寺。其取胜之处在于整座建筑到处散发着的崇高庄重感,它不以华丽取胜,而是谨守传统的鄂图曼建筑风格,内部各空间紧密有机地组合,各种造型的玻璃窗和红白砖拱的搭配也都协调而不夸饰。

5.托普卡帕皇宫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6)

托普卡帕皇宫坐落在伊斯坦布尔海边的小丘上,前面是博斯普鲁海峡及金角湾,风景优美,易守难攻。整座皇宫由海墙及城墙围起来,简直是伊斯坦布尔的城中之城。皇宫的建筑主要由大使间、大宴会厅、后宫等部分组成。大使间可以说是皇宫中最美的房间。房间装饰着贴有金箔的天花板、名家陶瓷花瓶以及地毯,整个房间华丽无比,充满法式风情。大宴会厅有1800平方米,共有56根大大小小的柱子,还有一个直径36米的大圆顶及一个较小的拱顶。宴会厅正中央的巨型水晶吊灯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的礼物,吊灯约重 4.5吨。大宴会厅的阳台是交响乐团的座位,也是后宫仕女观看大宴会厅活动的地方。这里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皇宫,前后有25位苏丹在此居住。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改为博物馆,内分土耳其国宝馆、苏丹皇服宫、古代武器馆、古代钟表馆和瓷器馆等,收藏了土耳其历史上许多罕见的文物和文献,展出琳琅满目的珠宝玉石和苏丹的王冠、宝座、铠甲等稀世珍宝。

6.地下宫殿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7)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8)

这座地下的超级宫殿长 40米,宽70 米,高 9 米,共有 300 根柯林斯式大石柱。石柱以 12列排列,一根根从水底直升而起,宛如一片柱林。因为地下宫殿的作用主要是充当大型的贮水池。就建筑功能上来说,若没有这么多的石柱,宫殿可能无法承受水的冲击。石柱来自一些罗马帝国的旧建筑,材质有大理石、花岗岩等。柱头中少部分是陶立克式,多数是式样简单的柯林斯式。地下宫殿引起世人注意的两个焦点是泪柱和两个被压在柱底的美杜莎头像。泪柱上神秘的泪痕其实是树纹及孔雀眼的纹路。另外,传说地下宫殿一个倒放、一个侧放的美杜莎头像可以镇魔。当然,这只是无稽之谈。由于当时美杜莎头像上的巨柱不够长,所以必须在柱底下再垫一个支撑物,这就是柱底有两个头像的原因。而美杜莎头像的放法则是随意而非故意的,当时的工人只是在找可以垫放石柱而不会造成石柱不稳或头像破裂的一面罢了。

7.圣索菲亚大教堂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9)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10)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 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而建的。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重建该教堂。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整整持续了九个世纪。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但是东正教的教堂,而且是东罗马帝国世俗权力的中心,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加冕。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曾对这座建筑大加赞赏。当他第一个骑马到达圣索菲亚大教堂前时,下令宣布要将它变成一座清真寺。他移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基督教圣像,用灰浆遮住了马赛克镶嵌的宗教画,代之以星月、古兰经读经台和往麦加朝拜的朝拜龛,还在周围修建了四座高大的伊斯兰教尖塔。这样,象征东正教荣耀的大教堂就被改造成了清真寺。宣礼塔给庄严稳重的大教堂增添了几分俊秀。1935 年,现在的土耳其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阿塔图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长期被掩盖的拜占庭式马赛克镶嵌宗教画得以重见光明。如今,这个博物馆成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教的图腾。教堂大圆顶上挂着的金字大圆盘上面用阿拉伯文写着“穆罕默德”等字样,而更高处则是马赛克镶嵌的圣母抱着圣子的基督教宗教画,二者和谐地聚会在一起,使得大教堂独放异彩。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 77米,南北长 71米。整个布局围绕中央穹顶展开。中央穹顶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两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大厅内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壁面铺砌而成。中央大穹顶,直径32.6米,穹顶离地 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根 24.3 米高的柱子上。

8.赛马场广场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11)

在蓝色的清真寺、阿梅特公园的西侧,有块长型空地,这就是赛马场广场,也叫坦奥乌斯广场。广场上的主要建筑有德国喷泉亭、三座纪念碑及博物馆。过去这里是人兽相斗的竞技场,如今观光成了它的主要用途。广场上的三座纪念碑象征拜占庭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最靠近喷泉亭的是“君士坦丁纪念柱”,上头铭刻了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中间的蛇柱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缠着一条九头蛇,是君士坦丁大帝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搬来的;最远处的方尖碑是拜占庭皇帝从埃及尼罗河畔的卡纳克神庙搬来的。这根方尖碑一直被世界各地视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9.卡里耶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12)

伊斯坦布尔古城简介(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历史文化)(13)

卡里耶博物馆原名是柯拉修道院教堂。建于5世纪的柯拉修道院教堂在鄂图曼帝国时代也被改作清真寺,在苏丹的保护下,教堂墙上 13~14世纪绝美的马赛克镶嵌画作只被涂上灰泥,没有被挖除破坏,后来也重见天日。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