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真的是一本巨长的小说,本书终稿于1877年这本书看书名似乎就是围绕安娜展开的宏篇巨著,但其实里面有两条不太相干的主线,一条是主线,一条则是列文这条主线所以也有人说这是其实是两本小说,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好,后面有说为什么不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塔吉扬娜·托尔斯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列夫)

塔吉扬娜·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真的是一本巨长的小说,本书终稿于1877年。这本书看书名似乎就是围绕安娜展开的宏篇巨著,但其实里面有两条不太相干的主线,一条是主线,一条则是列文这条主线。所以也有人说这是其实是两本小说,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好,后面有说为什么不好。

书的开篇便是那句著名的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善良,聪明,优雅,不管男性或者女性,最终都会把目光聚集于她身上。在与卡列宁的婚姻中,安娜是不幸福的,书中有一段安娜的独白,“他们都说:他是一个笃信正教的人,有道德的人,正直的人,聪明的人;可是他们没有看到我看到的一切。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是怎么样扼杀了我的生命的,他扼杀了我心里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他连一次也不会想到,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一个需要爱情的女人。”证明安娜是一个需要爱情的人,所以在渥伦斯基的追求之下,她感受到了爱情,她想要的那种对她全身心投入的爱情,希望爱他的人满眼都是她的人,确实,渥伦斯基做的很不错,就是那种安娜想要的那种爱情,当卡列宁听到这些传闻的时候,卡列宁的反应是“猜疑,他认为是对妻子的侮辱”,卡列宁是一个成功的官员,卡列宁是典型的事业重于家庭的人,并且也是一个信教的人,所以,当安娜告诉他她怀孕之后,他想到的是把这个家庭丑闻影响降到最低,不要影响他的仕途,希望他们能断绝联系,最起码不要像现在这样太招摇,从这点看来其实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是安娜是不会满足的,她还是认为是卡列宁造成的,所以,她还是继续与渥伦斯基保持联系,当然她也有愧疚,在她生完孩子,也就是和渥伦斯基的孩子,病危的时候,她向卡列宁忏悔,因为卡列宁是一个宗教人士,所以他还是在想要原谅和背叛的愤怒中选择宽恕安娜,可是在安娜的认知里,她还是认为这是虚伪的,继续追求她的爱情,所以病好后,就离开卡列宁,和情人渥伦斯基同居。还是印证了那句话,若不爱一个人,他做什么都是错的。渥伦斯基和安娜带着他们的孩子选择到国外生活,但安娜又对她和卡列宁的儿子充满了爱和思念。因此又回到俄罗斯,想要要回儿子。卡列宁不愿把儿子交给安娜,这让安娜很痛苦,安娜想要名分,渥伦斯基也想要名分,因为他们的女儿都没有一个姓,在社会中受尽指点,所以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当矛盾越来越大,安娜认为渥伦斯基的注意力不全部在她身上的时候,对于追求爱情的安娜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因此安娜在痛苦中循环,最终卧轨自杀了。

我认为安娜是一个追求爱情理想化的人,而且为了满足这种,不计后果,可能也是一种在和卡列宁婚姻中压抑的释放,即便是没有出现渥伦斯基,安娜也会和另一个渥伦斯基去做相同的选择。安娜也可以算作一个不想承担责任,过分追求内心的人,所以我认为对于安娜最后的自杀,最致命的因素不是道德的制约,而是她发现渥伦斯基不再注意她时,爱情的失败导致安娜选择自杀。在这里我想了一个问题,道德的制约和生命力的释放,到底谁更重要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其实一直是人类生命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既要内心的追求,又要在社会中生活。

本书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列文,有一些说法认为,列文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转型催生者。列文重视农业,对贵族生活不投入,住在乡下,喜欢乡下的生活,一开始向吉提求婚被拒,最后才成功。列文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角色,对农业,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农业改革,充满热爱,但又是比较偏执。虽然和安娜另一条主线关系不大,但是我在前面说的不能分开,是因为他的家庭算是比较幸福的,和安娜的生活形成了对比,比如在列文要和吉提结婚的那一段描写中,列文见到什么都是高兴的,都是积极的,哪怕平时看不顺眼的也在那个时候看得很顺眼。在安娜自杀之前,安娜对生活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所以在那一段描写中,安娜看到什么都是丑陋的,邪恶的,不管人和事,都是消极的。这不是恰恰和列文结婚的时候形成强烈的对比吗,所以我不认同那种两本小说的观点。说回列文,列文在积极推行农业改革的时候,重重受阻,农民们都不鸟他,也让列文备受沮丧。婚后生活的列文,是快乐的。他和吉提的相处也是比较融洽的,当然也离不开吉提的努力,当他和吉提产生矛盾时,吉提积极的面对产生的问题,积极沟通。最后的列文依旧在事业上倍感沮丧,想了很多的问题,导致自己在自己的漩涡中出不来,几度想要自杀,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