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也是汉字中的一个常见常用字,可谓人尽皆知。但要追本朔源,还是有不少需要我们了解的地方呢。

从字源上看,“自”是一个象形字。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其字体演变的轨迹吧。

说文解字错误大全(说文解字系列之)(1)

这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上图中1,2,3的字形看,“自”的初文就是人的大鼻子的形象,上部为鼻樑,下部为鼻孔,中间的二横为鼻纹。图4,5,6,7的字形,也与甲骨文的字形无大的变化,仍为人之鼻的形象。而自小篆之后,字形方有大的变化,最后逐渐抽象化、符号化为今天楷书的样子。而在用作其他合体字的构件的时候,甚至演化为“白”字,如繁体的“習”。

要弄清“自”的字(词)义,必须首先搞清“自”与“鼻”的关系。古人为什么要用“鼻子”的象形字“自”来代表鼻子呢?前人有异说。一般认为,“自”与“鼻”除了在外在形象上的相似度以外,还有在读音方面的因素。一般认为,“自”与“鼻”在古代读音相同。《说文》里说:“自,读若鼻。”在古代文献中,“自”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此一来,人们在表述“鼻子”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又另造新字“鼻”来表示“自”的本义。所以,“鼻”显为后起的形声字。自此,“自”和“鼻”两个字各司其职,字(词)义有了明确的分工,互不串扰。

其实,《说文解字·鼻部》中有“鼻”字。许慎说,“(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凡鼻之属借从鼻。”可见,“鼻”也是《说文》中的一个部首字。“自畀”即自我共给的意思。把鼻子的作用用两个字就讲清楚了。可见,“自”和“鼻”的字义分化也是很早的事。古人也说“鼻”,不过我们见得不多而已。甚至,古人都认识到了鼻子与肺部的关系(“鼻者,肺之使”。),不能不说古人的伟大。“鼾”就是“鼻部”的一个字,至今犹存。

再说“自”字。它也是《说文》中的一个部首字。《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段注认为许慎“以鼻训自”,乃“于鼻息会意”,亦有道理。而以“自”为部首的字,几乎没有。问题是,由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的演变,实分二线。而两条线的结果就是有了两个高度符号化的楷体字。一个是“自”,另一个是“白(读如自)”。后者是前者的省形写法。所以,在《说文解字》中,“自”就有两个形体自字,即“自”自身和另一个“白(读zi)"。《说文解字·白部》:“(白)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凡白之属皆从白。”许慎说了两个意思。一是“白”乃“自”的省形,二乃曰“白(亦”自“)是人在说话时呼吸的器官。这个解释也很到位。今天的”皆”、“习(習)”、“者”、“百”皆“白(自)”部字也。说明这些字的本义都和鼻子或呼吸有关。

这里还需要说明,“者”亦“白(自)”部字也。但其下为“日”,而非“白(自)”。其实,这又是“白(自)”的省形,省去了“白”的那一撇,就成了”日“字了。《说文》释之曰“别事词也。从白,祣声“。类似的情况还有”鲁“。其下的”日“,亦应为“白(自)”之省,《说文》释为“钝词也”。《论语》里子曰"参也鲁“,即其本义也。省形的情况,同于上述之“者”。

自从有了“鼻”字,“自”就多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了。《老子》:“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这是说,真正了解一个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今有“自知之明”一词。后来,“自”又由“自己”之义引申为“亲自”义。《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意思就是,高祖自己亲自统帅部队。再后来,“自”又往往被借作介词用,当“从”讲,表时间或空间的起点。《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可作连词,当“由于"讲。《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大意是:侯的职位,由于我自己的本事而得,也由于我自己的过错而失,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现代汉语词典》中,“自”分1,2。意思就是两个同音字。作名词的“自己”、“自然”和作介词的“自”分为两个字(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