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各种传统佳节和节气时令的民俗。而在小说描写的二十四节气中,最为重要,也最富于象征意义的一个节气,就是芒种。

黛玉和宝玉两种葬花方式的意蕴(今日芒种黛玉葬花)(1)

87版《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芒种,顾名思义,即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的季节。按照古代习俗,二月十二日是花朝节,俗称百花生日,宫廷民间此日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以迎接花神。而到了芒种时节,随着夏日来临,百花渐趋凋零,这天亦有为花神饯行的习俗。《红楼梦》第27回中,对这一风俗有大段的详细描写: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黛玉和宝玉两种葬花方式的意蕴(今日芒种黛玉葬花)(2)

87版电视剧中,大观园群芳送花神的场景

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乃是为花神的离开提供交通工具,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则是为花神上路时准备的仪仗。这一回的标题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红楼梦》中最为唯美的两段场景,均发生在芒种这天。

在前半回中,宝钗见黛玉不在人群中,便去潇湘馆寻黛玉,结果见到宝玉先于自己进了潇湘馆,宝钗为避免黛玉弄小性儿猜忌,便抽身离开,可巧见到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于是取扇扑蝶,一直追到滴翠亭边,结果撞见小红和坠儿在亭中说私情话,宝钗迫不得已使了个“金蝉脱壳”的计谋,假称见黛玉在池边弄水,自己借机离开。正在小红担心黛玉听到了自己的私情时,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人,小红因口齿伶俐,深得凤姐赏识。此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宝玉来到潇湘馆寻黛玉,黛玉因昨日在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认定是宝玉故意不给自己开门,于是对宝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宝玉不明何故,一路寻至花冢,正好遇到黛玉葬花。一段千古绝唱《葬花吟》,也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在读者面前惊艳登场。

黛玉和宝玉两种葬花方式的意蕴(今日芒种黛玉葬花)(3)

电视剧中的宝钗扑蝶

从寻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间场景几经转换,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逐一登场,情节的发展宛如江河奔涌,却丝毫不给人牵强生硬之感,曹雪芹对长篇小说的叙事把握能力,在这一回中可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红楼梦》中,黛玉一共写过三首长诗,分别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其中尤以《葬花吟》最为动人。

同为描写落花的长篇歌行,《葬花吟》借鉴了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表达的惜花之情:“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但与刘希夷的缠绵悱恻相比,《葬花吟》的情感更为浓烈哀伤,堪称字字血泪。全诗以花喻人,由花及人,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感悟自然界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表明了主人公“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心迹,也暗示了大观园众女儿未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剧命运。

正如庚辰本眉批中所注明的:“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一曲《葬花吟》,暗示的不仅仅是黛玉个人的命运,同时也是贾府没落后,大观园群芳的共同命运。

黛玉和宝玉两种葬花方式的意蕴(今日芒种黛玉葬花)(4)

同时,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作者在这一回中专门强调,芒种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据周汝昌先生生前考证,曹雪芹的生日就是雍正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而乾隆元年的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正值芒种,曹公当时正在著书之际,很可能就顺手把这个富于象征意味的日子写进了书中。《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生日都有明确记载,如元春是正月初一,宝钗是正月二十一,黛玉、袭人是二月十二花朝节,王夫人是三月初一,却唯独没有写明作为主人公的宝玉生日是在哪天,即使是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已经提到宝玉、宝琴、平儿和邢岫烟四人生在同一天,却依然没有点名这一天到底是几月几日。按照周汝昌的观点,《红楼梦》作为一部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宝玉的生日理当和曹雪芹在同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虽然这一观念尚有争议,但从芒种这个日子富含的象征意义来看,这个与春天告别的日子,很有可能正是作者在书中并未明言点破的,宝玉的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