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与孝思

◆ ◆ ◆

文 |石禄生

01

中华儒家文化传承数千年,溯其源:

先是发端于上古尧舜禹时期,其时的“儒文化”诉求核心是圣王之道,孝亲之志;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

后成形于周王朝时代,其形式标志是周礼制式,比如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天地人神等;

再后来则成熟于春秋战国,其理论基础是孔孟学说,孝思文化等。以上是早期儒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尧舜到周公旦,再到孔孟,中华儒文化中的纲领性精神源头,走过了一段圆形轨迹: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2)

即从虞舜的孝亲为标志性符号,发展到周公的礼仪天下、敬祀天地人神,再回归到孔孟的孝思文化。

我们注意到,周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仪制度,虽然是以敬祀天地人神为所有对象的。

但发展到后世,中华祭祀文化的核心逐渐归结为一点,即敬祀先人或祖宗;而虞舜和孔孟所张扬的孝亲文化,其敬拜的对象都是健在的长辈。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华儒文化的纲领性价值思想,就是祭祀文化和孝文化,它要表达敬意的对象分别是,故去的祖宗和健在的长辈,两者都是亲人。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3)

为什么说这是纲领性的儒家思想呢?

因为在儒家价值体系下,心中装有祖先、眼前孝顺长辈,是为人的一切基础,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配有其他的德行与功名,否则一切都是无本之木。

事实上,这的确也成为了后世的标杆性准则:

譬如在古代大多数时候,为人臣子的忠君之道,都是排在孝道之后的,对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予以了认可:几乎没有哪个皇帝会以忠君做借口,阻碍臣子回家行孝。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4)

福建品藏天下牌匾艺术馆,现藏有一对明末清初的古楹联,上书长联:“明德荐鸡彝,克承祖业宗功,礼祀宏开百世绪;孝思崇鸟草,待看文韬武略,徽音远播千秋名。”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5)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粗看这副楹联,因没有断句,颇晦涩难懂。再仔细考究,不禁感叹:实乃一对经典的儒家文化长联。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下联开宗明义,开头两个字分别都点出了上下联的主题:明德与孝思

在这副楹联语境下,“明德”,与敬拜礼祀祖先有关;“孝思”,强调要有饮水思源之心,如此才能文韬武略、功名远播。

上下联共同阐述了一个大命题:敬祖先,孝亲人,是开创个人功名或守住祖业的前提条件。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6)

02

接下来我们具体诠释一番上下联的深层含义。首先看上联:“明德荐鸡彝,克承祖业宗功,礼祀宏开百世绪。”

楹联首提“明德”,直接点明了为人的第一品德要求。古籍《大学》也在首句说了这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7)

《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文献,它也首提“明德”,可见“明德”是儒家为人的第一要求。

那么什么是“明德”呢?明德是光明之德,它包含了一个人在面对天地人神时,该有的德行。

前面说过,儒家的纲领性德行,在周以后,逐渐归结为对故去祖宗或健在亲人的敬祀或孝顺方面。

所以说,“明德”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孝思

对此,古籍《史记·五帝本纪》也是这么认为的:“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这句话说:天下的明德都从虞舜开始。而虞舜的德行符号是什么?那就是孝亲。因此,孝思是明德的第一要求。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8)

当然了,孝思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先人的敬祀,一个是对亲人长辈的日常孝顺。

在馆藏的这副楹联中,着重强调对祖先的祭拜和追思。那么,缅怀先人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是什么?那就是祭祀。

楹联中“荐鸡彝”,就是祭祀礼的一部分。“荐”,在此处的含义是祭献。那么,祭祀祖宗该祭献什么呢?

那就是“鸡彝”,即鸡形图饰的酒尊,这是古代祭器之一,也是周礼古籍中官方规定的祭器。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9)

鸡彝

祭献了酒尊(当然要盛满美酒),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这就有了“明德”之本。那有了明德之后能做什么呢?楹联中又说了:“克承祖业宗功,礼祀宏开百世绪。”

“克承”,中国古文中的固定词语,意思是“能够继承”。

在楹联中,表达了这样一层含义:有了敬祀祖先的明德,就可以继承祖业或宗族的功名。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0)

你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强调不肖子孙是没有权利继承祖传的产业或功名的。

“礼祀宏开百世绪”,意思是,敬祭祖先这种事,要经常去做,而且场面越宏大越好,这样就能使家族事业百年或百世长存、兴旺。其中,“绪”,就是事业或功业之意。

上联全句阐述的伦理之情,乍看上去似乎有些封建迷信的色彩。

但其实不能从因果论的角度去看待,而要从人文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以家族为单位的家风语境下的共同心愿。

相同的事情,时至今日,从未间断过。

譬如,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在祭祖的时候,都习惯性强调让读书的晚辈多磕头,让祖宗保佑他们金榜题名,考试取得好成绩。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1)

这当然是一种慰藉人心的情感表现方式,绝不能从封建迷信角度苛责之。

03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联:“孝思崇鸟草,待看文韬武略,徽音远播千秋名。”

这一句开头直接说了,为人要有“孝思”之心,这跟上联的“明德”是相关联相对应的。

那么什么是“孝思”呢?这当然很好理解了,意思为人要有孝顺的本心。如果没有孝顺的心,假装孝顺,敷衍于表面形式,也是不可取的。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2)

《诗经·大雅·下武 》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意思是说,为人永远都要讲孝心,保持孝顺的心态,这是基本准则问题。

孝敬先人或长辈,就有了良好的德行,如此才会有福报。

下联说长留孝思,福报自然来。这里说的福报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文韬武略”。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3)

意思是说,有孝心的人,文韬武略都不是问题,反之一事无成。可见,儒家文化把孝思当做基础性、纲领性的德行,是认真的;没有孝思,做什么都不行。

这个观点,当然也不能从技术层面去看待。因为,理论上,一个人是不是有文韬武略的本事,跟孝思不存在因果关系。

不过,这种关联对应,表达了儒家文化语境下的人们,对于孝思文化的一种情感寄托,所以受到广泛认同。

但是呢,楹联中说“徽音远播千秋名”,这就跟孝思存在因果关系了。

一个人如果真有文韬武略的本领,又存有孝思之心的话,那么他其他方面的德行也自然就优秀,声名远播就不在话下了,如此,在概率上讲,更有可能成就千秋大业,流芳百世。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虞舜

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14)

虞舜

虞舜本人,治理天下的水平当然也是高超的。但如果没有他孝亲的声名在前,他就算再有治国才华,恐怕也没有机会获得唐尧的禅位,最终难免沦为庸庸碌碌之辈。

因此,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孝思的德行,跟一个人的成功,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以上,是笔者对古楹联“明德荐鸡彝,克承祖业宗功,礼祀宏开百世绪;孝思崇鸟草,待看文韬武略,徽音远播千秋名”的一点浅见。

粗陋之见,有感而发,不尽全面,愿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