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通讯员 朱文欢 朱滨 阙延福

作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人工繁育牵动人心。一头成年的中华鲟什么时候最适合进行人工繁育?达到怎样身体标准的中华鲟更合适准备人工繁殖?这些答案在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里可以找到答案。

4月21日,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位于武汉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近距离直击专家用B超为中华鲟进行体检。通过记录每一头中华鲟的性腺发育情况来确定是否在秋季进行人工繁育。

成年中华鲟最重近300斤

4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武汉沌口的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态所)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与来自大兴路小学的同学们一同进入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1)

“你看,好大一条鱼!这就是中华鲟啊!”在中华鲟活体库的体检现场,同学们在看到巨型池里的中华鲟时,不由发出惊叹。池水中,水生态所几位工作人员手握一副看似担架的“拖鱼器”在慢慢寻找即将进行体检的中华鲟。

不一会儿,一只身材硕大的中华鲟缓缓游进了“托鱼器”的范围内,几乎以仰卧的姿态“躺”在了“担架”之间。工作人员见状,立马将“担架”的两支木棍收拢,将中华鲟“包”了起来,而后慢慢拖至池边准备进行起水体检。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2)

然而,身材健硕的中华鲟哪会束手就擒。在“托鱼器”挂上称重架以后,这条大鱼猛烈地摆动自己的身体,在水池壁上撞击,发出“砰砰砰”的巨大声响,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注意。

“133.8公斤,起!”工作人员望着称重器上的数字说:“这条鱼真大!赶紧体检吧!”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3)

在检查人员的记录单上,记者看到每一条已经完成体检的中华鲟的体检数据,包括性别、身长、体重、胸围、性腺分期等多个指标,分别一一记录在案。

让记者惊讶的是,在已经完成记录的中华鲟鱼中,体重普遍在130斤以上,以160斤上下为主,而上午进行体检的中华鲟中,最重的就是刚刚完成起水的一条,体重将近达到300斤。

用超声确认性腺发展情况

整个体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专家用专业设备为中华鲟进行B超检查,确定当前的性腺发育阶段,由此判断是否适合在秋季进行人工繁育。

“把鱼尾压住,卷尺拉直,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在即将进行体检的中华鲟从称重器上缓缓放下并送到B超设备前时,一共有5位工作人员分别站在鱼头、鱼尾,用布绳尽量压住鱼身,方便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华鲟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4)

记者在现场看到,专家首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中华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同时扫描PIT编码获得身份信息,而后测量整个鱼体的身长等等。

在进行测量的同时,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手持一根B超检查的软管,对中华鲟的肚子进行仔细地扫描。专家面前的仪器屏幕上则显示出了B超影像。这样一项给中华鲟做B超的检查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注意。

为什么要给中华鲟做B超?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华介绍,为中华鲟做的B超是查看性腺发育状况:“这条鱼是男性还是女性?目前的这个性腺发育到几期?都可以通过此次检测了解到,就像我们普通人去医院做B超一样的。”

活体库满足生活环境需求

在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对中华鲟的所有检查以后,慢慢将硕大的活鱼送回到另一座巨大的池水中。当中华鲟重新进入水中的时候,又激荡起了一阵水花。

“我们一年一般会对中华鲟进行1到2次体检,以此掌握适合进行人工繁殖的情况。”在观摩了整个中华鲟春季体检过程后,水生态所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研究员以《中华鲟生存现状与保护成效及展望》为题,向观摩者进行了科普讲座,得到大兴路小学同学们的热烈追捧。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5)

记者了解到,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自2017年建成运行以来,针对性选择受三峡工程影响较大的珍稀特有水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目前保育种类近20种,保育数量达2万余尾,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种(中华鲟、长江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8种(圆口铜鱼、胭脂鱼、岩原鲤、长鳍吻鮈、细鳞裂腹鱼、大鲵、金沙鲈鲤、施氏鲟),为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介绍,活体库室内驯养系统由中华鲟驯养系统、恒温驯养系统、苗种培育系统、亲鱼(大规格苗种)培育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组成,利用生物过程调节水质、人工调控水温及水流、紫外及臭氧杀灭病原体,精确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与水温等关键参数,满足驯养的长江珍稀特有水生动物关键生活史的环境需求。

延伸:中华鲟人工繁殖历经50年

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通过人工催产金沙江拴养的野生亲鱼初步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由于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国家组建了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联合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

1983年,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完全实现中华鲟人工繁殖成功,繁育出子一代中华鲟鱼苗。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与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合作,将淡水养殖环境条件下的子一代中华鲟培育至性成熟,首次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取得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重大突破,使中华鲟人工繁殖不再依赖捕捞野生中华鲟亲鱼。

中华鲟自然繁殖最新消息(直击中华鲟B超体检)(6)

随后,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持续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工作,建设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活体库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准确调控中华鲟性腺发育进程,成功将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子二代个体培育至性成熟,取得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新的突破,培育出子2.5代鱼苗。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李德旺指出,2013年中华鲟自然繁殖首次中断,随后2015年、2017-2022年都没有发生自然繁殖,自然种群得不到有效补充,野外灭绝风险极大,目前中华鲟仍处于极度濒危现状,保护中华鲟,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