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宁镜诚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

优柔寡断导致一事无成

一.因为优柔寡断,马克·吐温错失了绝佳的投资机会,63岁还在还债

提起马克·吐温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初中时我们读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他的作品,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靠写作赚了很多钱。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2)

初中时读过的书

按理说,你安安分分地写东西赚稿费不就得了么?

他偏不,除了写作之外,马克·吐温还有一份事业,准确地说是一份爱好,那就是投资。

为什么说是他的爱好而不是事业?

因为马克·吐温在投资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天赋,后人研究了他的投资经历后总结道:

“他编撰了一份失败投资的清单,甚至比药房收据还要长。”

马克·吐温投资的众多项目和公司都遭遇惨败,他不仅不善于选择投资对象,还经常在该做决断时优柔寡断,这都导致他错失了很多机会。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3)

登上《时代》杂志的马克·吐温

“电话之父”贝尔曾经在创业之初拜访马克·吐温,那时他刚发明了电话,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用于产品的批量生产以及市场推广,于是他想到了马克·吐温。

大概是光环效应的缘故,贝尔觉得文章写得好的人,投资眼光应该不会太差。

可事实证明,他错了。

马克·吐温对贝尔的发明并不十分看好,可能是因为过往失败的投资经历的影响以及身为作家的职业限制,比起贝尔胳膊下夹着的“新奇玩意儿”(电话),他觉得出版社更靠谱些。

贝尔一看投资人的反应,心想“这家伙真不识货”,双方寒暄了几句,贝尔就离开了。

不久之后,就在马克·吐温犹豫该不该投资贝尔的时候,很快有别的投资人找到了贝尔,并帮助他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AT&T公司的前身)。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4)

贝尔发明电话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电话成为了人们通信的重要工具,当初投资贝尔的人也赚得盆满钵满,马克·吐温也因此错过了自己唯一一次可以靠投资翻身的机会。

他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错失了机会,后来的投资生涯也屡屡碰壁,最终欠下巨额债务,直到1898年他63岁时才全部还清。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5)

63岁时才还清债务的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除了本身作为作家过于依靠感性情绪来做判断外,导致他错过这次投资机会乃至他在投资方面没有任何建树的原因就是,他缺乏决断力。

他想把一切都“看清了再去做”,但往往投资考验的就是你预判未来趋势的能力,都看清楚了再去做本身就和“投资”的概念相悖。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6)

投资最忌优柔寡断

简单来说,投资是一个你基于自己对未来趋势的判断,然后投入本金赚“明天的钱”的行为,如果这个过程中优柔寡断,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

在心理学中,把这种人们在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这一效应是由14世纪的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率先提出的,他在一次自由讨论中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最终他被活活饿死。"

后来,人们就把遇事缺乏决断力,优柔寡断的人称作 "布利丹驴"。

二.历史证明,优柔寡断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对于“优柔寡断”,古人就已经理解得很到位了。

《韩非子·亡征》中记载:

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简单来说就是,一国之君如果优柔寡断,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为其所累。

举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例子。

1936年3月7号凌晨,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派德军兵分三路开过莱茵河,参与此次行动的德国部队共有19个步兵营以及12个炮兵连,总人数不过3万人。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7)

二战前德军开过莱茵河挑衅

这一天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号)爆发还有两年多的时间。

我们要知道的是,德国刚刚恢复义务兵役制没多久,他们的第一批新兵才刚刚入伍,希特勒能动用的军队很少。

反观莱茵河对面的法国以及他的盟国,可以马上调集至少上百万兵力,希特勒当然没有那么傻用鸡蛋去碰石头,他只是在试探。

他给带队军官的命令是“只要法国人开枪,就马上撤回来”,毕竟双方力量悬殊得很,希特勒自己也紧张,他给这次军事行动确定的行动代号是“训练”。

训练而已,如果较起真儿来,这也是条退路。

希特勒后来承认:

在进军莱茵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法国人也开进来,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里的军事力量确实不够。

让人没想到的是,法国人偏偏就没有动,他和英国只是象征性地搞了几次外交抗议,为了避免发生冲突,法国并没有提出任何军事制裁。

正是英法两国的优柔寡断,助涨了希特勒侵略的野心,他心想“你们不管我,那就是怕我”,在德军开进莱茵兰两个小时后,希特勒就跑到国会发表了演讲。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8)

他们在煽动军队和民众的情绪

他指挥的此次军事行动的成功,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也为两年后通过“闪电战”入侵波兰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面对德国的一再挑衅,英法两国优柔寡断,没有采取必要的军事制裁,反而想要“牺牲”小国家的利益来保全自己,殊不知他们的一连串绥靖政策愈发放纵了希特勒的野心。

希特勒的胃口从来都不只是一两个国家那么简单,他要的是整个欧洲。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每一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优柔寡断毫无决断力,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从鸿门宴上因为优柔寡断放走刘邦,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的项羽,再到“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的袁绍。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9)

鸿门宴

他们虽然一身豪气,但面对关键抉择时不能果断处之,最终都深受优柔寡断之苦。

三.优柔寡断其实是一种由认知障碍引起的消极“思维闭环”

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优柔寡断的问题,很多人说优柔寡断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自信,也有人说是见识少的缘故,见多识广之后自然就好了。

问题是项羽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见识少么?不也一样在该做决断的时候犯了糊涂。

其实,在研究过造成优柔寡断的各种因素后,我们就会发现,优柔寡断其实就是一种由认知障碍引起的消极“思维闭环”。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优柔寡断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认知障碍引起的多种消极反应的“思维闭环”,这种思维经过我们的消化和吸收之后,再用于指导我们日常的行为。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0)

思维闭环

这个“思维闭环”由3个环节构成,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

思考环节,实施环节,反思环节。

1.思考环节

在对一件事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前,我们可能因为自身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原因无法从全局出发,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

就好像上学时的数学考试上,我们碰到一道超纲的试题一样,如果没有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以及公式的熟练运用,我们很难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出这道题。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使人遇事拿不定主意并产生心理冲突的现象称为认知障碍。

很多人优柔寡断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想要彻底弄清问题的本质再去做决定,但现实是一一

等到我们完全搞懂再去做决定,往往那个决定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变得毫无意义。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做决定时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设置一些未知的障碍。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1)

认知障碍

比如你打算学吉他,但是又担心自己每天挤不出时间练习,害怕爬格子会把手指磨出茧子自己坚持不下来,如果自己在宿舍练习会不会影响舍友休息?

于是,你开始犹豫,难以决断。

2.实施环节

从本质上来说,实施环节就是对自己思考出来的观点进行强化的过程,通过具体实践来判断自己观点的可行性。

不少人想法可能是对的,但是具体实施时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错误不断累积,导致自己对自身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于是逐渐开始变得犹豫,不知所措。

就拿跑步来说,跑步对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很多人想要跑步这种想法本身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他们跑前不热身,跑后不拉伸,不注意周期性运动,因而肌肉拉伤从而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跑步这项运动,在锻炼这件事情上他们开始犹豫。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2)

跑步受伤

其实,导致他们难以决断的,并不是观点本身,而是在强化的环节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

3.反思环节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复盘”。

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我们之所以不愿决断,很多时候是因为事后我们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缺乏责任感的体现。

举一个张一山和周冬雨主演的《春风十里不如你》里的例子。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3)

英男,秋水,小红

秋水之所以被大家称作是“渣男”,在大家看来就是因为他既不愿承受失去小红的后果,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友赵英男离开自己。

他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逃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得“不主动也不拒绝”。

最后的结果就是小红和赵英男都离开了秋水。

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假。

如果你不愿承担责任,当然也不会痛快地做出决定,更不必谈做出改变,从脚下的泥潭中走出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四.不怕做决断,掌握这个流程就够了

日本管理大师本田直之曾经在自己的书《不怕做决断》中提到了改善优柔寡断,从而恰当地做出自己的决断的方法论。

整个过程共分为3个阶段:

1.搞清楚需要为了什么事做决断并收集相关信息

很多人焦虑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方法,而是因为压根不知道自己在为了什么而努力。

做决断也是这样,弄清楚我们要为了什么而作出判断,把代办的事情写出来,并收集相关信息,就是让问题清晰化的一个过程。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4)

把要做的事写出来

比如我们要找工作,这个概念就很模糊,我们需要写出:

①找哪一领域的,这一领域集中在哪座城市?

②多会找,时机很重要,每年的3,4月份以及9月、10月都是跳槽的频发季节;

③用哪种方式?招聘软件还是心仪公司的官网?

将目标的概念细化,丰富这一概念的核心信息,有利于我们逐一拆解,从而优化我们的方案。

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基准,明确"至少这点绝不妥协"的底线,然后再排序筛选。

2.拿出一张纸,把利弊写下来

收集有效信息之后,这时我们可以拿一张A4纸出来,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做出决定后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右边写我们需要承担的相应损失。

然后比较利弊两端的数量和单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出综合的判断。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5)

把利弊写出来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类的情感赋予了事物价值,人们习惯把理性建立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做出选择。

所以将利弊写出来,有利于我们更多的基于理性去做决断。

3.有六成把握就去做,剩下的四成边做边修正

这一步其实就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我们会发现从来就没有什么面面俱到的决定,我们做出的决定受时空以及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必定不会那么完美。

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

我们能做的,就是100%地为自己的决断负责,顺着事情发展的脉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一个边做边修正的动态过程。

就像马云说得那样,他在1999年的教师节创立阿里巴巴,只不过是为了迎合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他们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当初小打小闹创办的公司,借助电商发家,逐渐涉及支付及云计算领域,如今成长为了市值4686.36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

马克吐温历险记主要内容简介(索亚历险记马克)(16)

马老师

阿里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然后一直向前走的动态发展过程。

《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修身之要》中曾经记载: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国藩其实再告诉我们:在做决断时,要学会专注于问题本身,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之中,亦不被时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

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足够了。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观念”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作者罗振宇

2.不怕做决断,作者本田直之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