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诗秋兴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诗秋兴赋(古诗中的兴寄)

古诗秋兴赋

“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

“兴寄”也叫“寄兴”。

沈德潜评阮籍诗“兴寄无端”《古诗源》卷六。

胡应麟“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诗薮》内编卷二,又用“寄兴无存”,所谓寄,就是寄托。

“兴托不奇”,“兴寄”平常的意思。“兴托”、“托兴”、“讽兴”、“托喻”等,也是相近的意思。

写诗“托事于物”,《诗经》民歌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加重视。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比兴写成的。

“兴”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从《诗经》的实际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又为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不断丰富起来的。

“兴”的含意自古以来,“触物起情”、“借物兴情”、“托物寓情”等,大多离不开“物”的作用,这个“物”,就是指事物的形象。兴和象有必然的联系。

《诗人玉宵、讽兴》中,

“黄雀有头颅,长行万里余。

想因君出守,暂得免苞苴。”。

言有尽而意无穷。主要是形象。

所以、“深得文理”的刘勰在《物色》篇提出,“物色尽而情有余”。

“物色”就是事物的形象,王诗就是借“黄雀”这个形象而“情有余”的。

古人常讲意在言外,就是借助形象而产生的象外之意。

如《六一诗话》引梅圣俞所举诗例、“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一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诗人不直言旅途的愁苦,而描绘的形象表明了愁苦。

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