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十几万读私立学校(醉了几十万读私立)(1)

图 | 三十而已

文 | miki粥

全文2684字,阅读时长大约9分钟。

上周刚说了荟同风波不断,校长说换就换,美国的总校区说关就关,搞得家长心慌慌…

就看到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家长爆出学校邮件,直接宣布学校剥离清华附中,重组管理团队,和探月学院战略合作,负责中学部教学和运营管理。

公开信中显示,清森学校的校长、人力资源部主任等多个重要岗位由探月学院接管。

看了这条新闻我非常震惊。

虽然这两年学校换校长、外教流动、改课程的事儿很高频发生,但是像清森这样颠覆式的教学改造,真的是完全没有见过。

01

之前的清森(曾用名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是一所什么学校?

清华附中管理团队的入驻,课程和师资教学,基本延续了清华附中国际化教育体系的内容:

小学是以国家课程为主,融入了国际课程资源,如新加坡数学是IPC(国际小学课程)的双语教学;

中学延续了双语课程系统,高中阶段使用了三大国际课程之一的AP…

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顾名思义,是高中阶段开设的具有大学水平的课程,22个门类37个学科,原本是为学有余力的小孩设立的,不是留学一定要考的,只需要提供在校的GPA就好。

但后来美本越来越卷,光靠GPA不够,作为中国小孩,你不考个AP申请大学都没什么说服力,于是大家就开始卷AP,用花比别人更多时间学习,来证明自己「学有余力」,我一度觉得这件事很神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AP很适合中国老师教,也很适合中国小孩学。虽然名字叫国际课程,但其实只是增加了知识深度,换了一种语言。

通常选择AP的学校,国际化教育都相对保守,就是为了升学拿成绩。清森的前身清华附中国际学校虽然融合了清华附中的资源,但依然走得是稳扎稳打的路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家长选择清森,其实主要是看中双语教育的扎实。国际化一团乱麻,花费数百万都猜不到小孩会读一个什么大学的比比皆是,有清华附中课程和师资的保底,怎么看都是更可靠的一种选择。

谁想到,他突然就变了。

公参民政策下,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和清华附中脱钩,改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家长心里有忐忑,但看到了学校公众号推文又稍感安慰——

只变更校名,英文名都保持THSI不变。

学校延续一切原有办学管理及内核,包括办学管理主体、教育管理团队,以及办学理念的一致和传承…

5个月之后,英文名改成了Qingsen School,解除了与清华附属实验学校的合作协议,北大附中实验学校校长入驻清森,探月学院CEO成为了助理校长,负责招生、教务、人事、财务、市场等工作,提升中学部的课程丰富度及合规性…

提升…合规性。

02

探月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准确地说,他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教育创新项目。一个由北大附中毕业生用3页PPT(江湖传说)孵化出来的教育创新项目。

最早在北大附中内借了块场地办学,二十几个学生和流动性师资。教育大咖不缺,但多半只是客串,主要是学生组团搞事情,非常年轻非常互联网化。

与其说像一个学校,更像一个实验室。灵感之光只是一闪而过,看到的人就会有一种,这里的教育很不一样的感觉。

热衷撕教科书的年轻人喜欢,但这样的小孩好像并不多,所以项目一直在搞各种实验,异想天开的脑洞,变成了一次次成功的市场活动。

曾经花60来块买过一本项目的宣传册——小黑书,因为设计得好看。别的学校手册免费送没人要,他们的手册要花钱买,我交了智商税。

但很高兴,多少是为了一群有想法的年轻人尽了微薄之力。但是对于把小孩送到这所学校读书的父母却很好奇,这到底是多不需要教育才能拥有的勇气?

果然,观察发现这个群体都是非常成功的家长,事业成功、人生饱满,还极度自信。有的家长大概是财富自由了,只想小孩享福不想让她奋斗,读一个实验性质的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就可以无拘无束——

无拘无束地去非洲搞援助,无拘无束地搞艺术,无拘无束地开脑洞,学业没有压力,主要任务就是替父母花钱不要想省。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小孩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用15万的学费换回的高中自由,甚至不再有学籍的束缚。

创新教育,特别颠覆、特别创新。

我一度觉得他们是想成为中国的深泉学院,大隐于野,但一直没能走出学校的围墙,放不下让有钱父母有安全感的墙。

如今,又找到了一块新的栖息地,要把清森改造成一块实验田。

03

原本两种教育方式各有特点:

清华附中以双语为基石的国际化教育走扎实路线,探月学院的颠覆式创新迎合了一部分有需求的小众群体…

不同家长因为不同教育需求择校:前者父母求升学求稳,后者但求自然发展。

现在,突然拧在了一起。用所谓创新融合的课程改造,给了原本想走双轨路径的家长一个surprise…

但对家长来说,是惊喜还是惊吓就不好讲了,毕竟两种模式是如此不同。

而且,原本学校改名时家长就有过忐忑,怕双语双轨的教育有变化,为此3月学校公众号还发消息海誓山盟,给大家吃定心丸,仅仅几个月后变脸还一改到底…像个渣男。

说到底,民办学校也是学校,学校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保持教育的一贯性。但现在突然说改就改,说变就变,最后邮件通知一声,就算是对得起家长…什么道理?

家长花了几十万买教育服务,最后得到的却不是他们想要的。

这像什么?这像明明要买的是一杯星巴克,但最后被硬塞了一杯可乐,卖家还觉得分量更足、颜色差不多,你怎么可能不满足?

但是,消费者想要的只是一杯咖啡。哪怕不是哥伦比亚的咖啡豆、不是轻度烘焙,也只想要咖啡,而不是可乐。

有人觉得,可以退换货嘛,这有什么好说?

如果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小孩教育是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长私立择校基本都是货比三家。我有一个最夸张的深圳朋友,为了选一所合适的学校跑遍了全城,最后跑出了一张对比图表,就为给小孩找一所合适的学校。

然并卵,再合适的学校也经不住换人。花了二十多万读了一年舒心的幼儿园之后,升班换老师,满意度直线下降,思虑再三,最后还是选择提前出国读书。

还有一群人走不了,转学跨区不符合条件,中途换校困难重重,担心小孩适应不了。最后纠结之中被卡住了,一边迷茫一边还要跟着学校继续走下去…

总有家长焦虑学校怎么选?在我看来,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稳定、学风好的选择就够了。现在坚持走这个路线的学校,一票难求。

其他的…课程怎么上?硬件什么样?资源有哪些?甚至拿了几个大藤的offer都是其次的,只怕朝令夕改,改到突破你的心理预期,改到家长找不着北。

怎么说家长也算是消费者,一年十几、二十几万的花费,教学质量没有三包,校长老师换来换去也就算了,课程系统还搞成了一场冒险,教育成了开盲盒,最后还要被学校当成了透明人…

这样的调整,清森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之前民办脱钩、民办双语转公立,国际化学校频繁政策性调整、更换管理层,一次又一次考验着家长脆弱的神经,如今考验还在持续加码,不知最终还有多少人能坚持得下去?

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变化也是无奈。

政策一道风,学校三尺浪,一切为了合规。但变化之前,是不是能给家长一个预警,让大家有个缓冲期,而不是临阵换将,仓促草率?

毕竟,教育无小事。

参考资料:

[1]《剥离清华附中,更名重组,北京“清森学校 探月学院”宣布联手》,顶思

-END-

,